大一統

大一統 xiongxm 周一, 07/16/2018 - 19:26
正見網欄目

大一統(一):序言

大一統(一):序言 wenyi 周三, 07/18/2018 - 02:20
宋紫鳳


【正見網2018年07月18日】

①序言

中國歷史有三大變局。其一是啟嗣禹位開啟家天下,其二是秦滅六國完成大一統。其三是近一百年的歷史。這些承接轉折之處是讀史者尤需留意的重點。

對於三個變局之思考,可以按順序來慢慢梳理,亦可找到肯綮,如以無厚入有間,而我更傾向於後者,所以,從第二個變局入手破題是一個不錯的方法。這不只是因為以此為起點的兩千年的歷史比之上古與我們所處的時代要更為接近,還因這一變局如同歷史之樞紐,它結束了上古之世,開啟了中古之局,並且它所開創的一切還將深遠的影響到近古乃至現代。將這一問題說清,會有助於我們把握歷史之脈絡。

歷史上凡大局之變遷,皆先之以文化啟蒙,踵之以政局變動,成之以天命時運,歸之以文明大化。以此為脈絡來把握大局,會有助於在紛擾的亂世中看清歷史的走向,或曰天意的選擇。而不是陷於亂局之中說是非,囿於得失之中論成敗,歷史中小的經驗固然是一種經驗,但也只是人中的經驗而已,且魚龍混雜。讀史不只是為了獲取一些人中的小經驗,更重要的是察天機,明天道,正人倫,才會在人類有史以來的最後一次變局中,看清大勢,也為自己確立一個正確的方向與位置。

而此一系列讀史心得將按如下篇目來逐一討論

1.    大一統①序言
2.    大一統②歷史變局
3.    大一統③千秋基業
4.    大一統④六國夢碎
5.    大一統⑤漢承秦制
6.    大一統⑥文明歸旨
7.    大一統⑦制度之變
8.    大一統⑧鑑古知今
9.    大一統⑨回歸正統

大一統(二):歷史變局

大一統(二):歷史變局 wenyi 周六, 07/21/2018 - 02:20
宋紫鳳


【正見網2018年07月21日】

大一統者,乃天地之長經,古今之通誼。所以三皇御世,以道「一」天下,五帝之出,以德「一」天下,三王相延,以王道「一」天下,中華大地曾有萬國之邦,無不一統於天下共主之號令。直至西周末年,王綱廢馳,繼入東周之世,禮崩樂壞。五百年間,諸侯並爭,天下大亂。

這是秦以前之中國。

而在道德狀況決定一切,包括政治的前提之下,歷史發展到此時,已不可能再有一位皇,帝,王來在世間,以皇道,帝道,王道來「一」天下,一種前所未有的新格局亟待確立,這就是一統於中央的郡縣制政體,與王霸道兼用的治國思想被施諸天下。且歷史上凡大局之變遷,皆先之以文化啟蒙,踵之以政局變動,成之以天命時運,這一次變局亦不例外。

文化:一統共識為意識先導

自老子走後,諸子百家間的論道越發如火如荼。到了戰國之世,稷下學宮內的百家爭鳴,如春風夏陽般充滿生機與活力,那是自上古以來的一次厚積薄發,並終於匯合為一個中心——大一統。有人嚮往「四海之內若一家」(《荀子》),有人呼籲王者「以道蒞天下」,「執一無為」(《道德》),有人倡議「抱道執度,天下可一也」(《道原》),有人勾勒出「天子出令於天下……書同名,車同軌」(《管子》)的宏大藍圖。還有如《春秋公羊傳》之類,由「尊王攘夷」之義,發明其「大一統」的微言大義。「大一統」思想已然時代之共識,百家之旨歸。

政局:結盟與戰爭為一統之趨動

而與此大一統思潮相呼應的,則是政治局勢的縱橫開合,波瀾壯闊。諸侯間,爭戰、結盟、合縱、連橫,其鵠的由春秋時的尊王攘夷,進而為戰國時的華夏一統,最終,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勝出,是為戰國七雄。在這一場將決定華夏民族未來的大決戰中,有人將大一統的希望寄託於齊國,宣揚「以齊為歸,是一天下也」(《荀子.強國》),有人將大一統的希望寄託於楚,遊說楚國為合縱之盟,有人將大一統的希望寄託於秦,獻策秦王遠交近攻……

而在此兵征天下之時,誰才是受命於天的王者?

天時:天命有歸,歷數在秦

就這一點的考證中,會發現關於秦國將要成就霸業,甚至改朝換代的預言多有流傳。然而《史記.秦本紀》中的一條記錄尤其重要,應該說是直接點出了秦始皇的出現。這就是秦獻公十一年(西元前374年),周烈王太史儋對秦獻公所說的「周故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歲複合,合十七歲而霸王出。」周太史所預見的是他身前身後五百年的大變遷。雖然語焉不詳,詞意隱晦,但可試解之。西周末年,秦人擊退犬戎,護送周平王東遷。周平王將岐周故地封給秦襄公以旌其勤王之功,秦人因以立國,想來此即「周故與秦國合」之謂也。然而東周之世,諸侯爭霸,與周王室分庭抗禮,秦國亦為其一,故而又曰「合而別」。又,東周曆時五百年而亡於秦,九鼎入秦庭,正是「別五百歲複合」。之後約十七年,即周太史所說的「霸王出」的時候,22歲的秦王贏政正在雍城舉行盛大冠禮,從這裡開始,他將要親理朝政,獨斷乾綱。——一百三十五年前太史儋的讖言至此明驗!天道有常,歷數有歸,秦王御世,豈人力為!

秦始皇十一年(西元前236年),秦人的鐵騎列陣於太行山的高地之上,以萬弩齊發的氣勢俯視中原,並從此拉開席捲天下的大戰陣。秦王振長策而御宇內,十五年間,追亡逐北,橫掃群雄,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終於西元前221年,一統中原。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帝國如日初升。

 

大一統(三):千秋基業

大一統(三):千秋基業 wenyi 周日, 07/22/2018 - 02:20
宋紫鳳


【正見網2018年07月22日】

大一統必然同時具備兩個特徵,一是高度的文明,二是廣袤的疆土。後者很好理解,不廣不足以稱大,至於前者,則是因為大一統說到底其終極目的是文明的一統,而非徒有一個空洞的框架。

所以到始皇26年(西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的時候,大一統事業只完成了一半。而對此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回顧,重點應在滅六國之後,秦帝國在文明一統的諸多方面所開創的千秋基業。

始皇26年(西元前221年)中原大地上最後一座敵對的壁壘被削平後,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於是浸著血氣的兵刃被投入熔爐,為鍾為鐻,為十二銅人。鍾鐻者,禮樂之器,十二銅人,手持琴、築、笙、竽,栩栩如生,無不兆示著天下息兵,文明大化的盛世憧憬。

然而,雖然大一統早在戰國末季已成天下共識,但對於如何一統,在時人頭腦中仍屬未知(這一點將在《大一統④六國夢碎》中述及)。而秦始皇卻看到「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於是繼上古以來,華夏大地上,第一次不再用分封的方式將廣袤的疆土切割的四分五裂,而是普天之下劃為三十六郡,皆一統於中央 。天子出令,天下得聞。可以說秦世無尺土之封,不立子弟為王,不可不謂超脫時代之一壯舉。秦始皇這一遠見之深刻,不僅為前古之未有,即使在後世,也還是歷經數十年後才被人們真正認識到從而確立下來。此外,為了確保了一個一統的中央政府的有效運作,秦始皇又設立了一套相應的官制 ,即三公九卿。這一官制亦對後世影響深遠。

制度者,僅為一統之保障,而文化的一統始謂一統之實質。秦朝的疆域內,「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此三者是對文明一統的一種概括的形容,細說起來,又有器械一量 ,學術一統等諸多方面。而特以文字統一意義最為重大,直接關涉到中華民族之燦爛文明可以文字為承載得以傳承及遠播。而所謂「行同倫」則直接與學術一統有關。而尤當注意者,乃在秦人學術非是專尚法家,更非廢絕儒家或百家,而是萃取眾家之所長 ,可謂對戰國學術在百家爭鳴後的一次大總結,而其粹取之標準,則以時代之需要而定,以當時而言,即是以大一統進程需要而定。(這一部內容亦將於《秦時明月》系列專篇詳述)

秦始皇一統六合的時代,是一個封建制延續了數千年的時代。封建制於人之影響根深蒂固。要改變這一影響,不唯無形之制度、思想、文化、學術諸多方面之改變,還需有形外部環境之營造。所以此時三代尚儉之風已不足以烘托出一個一統的中央,而以咸陽為中心的帝都之建設則破土興工 。於是六國的宮室雖已殘破,卻被重新寫放於咸陽北阪之上,而渭北渭南的咸陽宮、阿房宮之制,更是法天象地,壯麗宏極,有王氣上沖於天。至於離宮別館更有關內三百,關外四百,塹山堙谷東止於海,此何等之氣魄,以至後世,再無一個朝代可以超越。

在咸陽大興土木的同時,始皇二十七年(西元前220年)又以咸陽為中心,作馳道交通四方,輻射全國。於是廣袤的中原大地上,秦人馳道四通八達,東窮燕齊,南極吳楚,馳道兩旁樹以青松,道廣五十步,寬闊平坦。在每一條馳道上,始皇帝出巡的車駕風馳而過,旌旆蔽空,甲乘如雲。而馳道所過,莫非秦土,秦土之上,莫非黔首。他們書寫統一的文字,恪守統一的法典,遵循統一的禮教,在馳道的沿途或終點,有巨大的刻石以頌秦德,以明教化。

在大一統文明運化之同時,秦人兵鋒所向披靡,北拒匈奴之擾,南取百越之地,東至海及朝鮮,西至臨洮、羌中,拓土開疆至少五倍於西周之世,奠定了後世中國的版圖基礎 。而在北方起伏的地脈上,秦人的長城延綿萬餘裡,是為中原世代之藩籬。

華夏民族自此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紀元。這一切的締造者秦始皇,履至尊而制六合,采三皇五帝之號,稱為「始皇帝」,他不僅是秦朝的第一位皇帝,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而此後歷代帝王也都將承襲他所定下的皇帝之號,千秋萬代的功業都將延續他所開闢的大一統之局。

(待續)

大一統(四): 六國夢碎

大一統(四): 六國夢碎 wenyi 周三, 07/25/2018 - 02:20
宋紫鳳


【正見網2018年07月25日】

西元前210年,秦始皇駕崩於東巡途中,趙高弄權,扶立胡亥,是為秦二世。二世無道,斷送大秦基業,四方豪傑並起,兵征天下。各路反秦領袖中,無人再有秦始皇帝大一統之器識與魄力,頭腦中無非六國舊夢,思古幽懷。然而,歷史進程所至必將不以人情為轉移,而其念念不忘的六國舊夢也必然為現實所擊碎。

六國夢碎 重歸一統

六國夢碎大抵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是反秦戰爭階段。彼時各路反秦領袖,或為六國後裔如楚王孫熊心,或為六國宗室如魏公子豹,或為六國望族如項梁項羽,或為一介平民但卻打起六國宗室望族之旗號,如陳勝吳廣,其思路大抵不外乎憑藉六國宗室之威望,恢復先秦戰國之格局。

然而當各路勢力以復國為目標苦戰三年終於結束秦朝統治後,六國並未得以重建。項羽大封十八諸侯,將先秦的版圖重新劃分,且所封多為有功之將,而非六國原宗室 。殘存的六國宗室也為項羽所殺,如義帝(楚懷王孫熊心),韓王成。而恢復先秦戰國舊局的第一輪努力就此失敗。

第二階段則在項羽稱霸後到楚漢戰爭爆發前。如上所述,項羽並無意復立六國舊宗室,但其政治格局仍不脫戰國模式,於是自封西楚霸王,又大封十八諸侯。完全照搬了戰國時的分封制,以期以一王之霸宰制諸侯。

然而,歷史再次證明此種戰國模式只是不切實際的懷古情緒而已,一旦施之天下,轉眼間兵鋒又起,群雄逐鹿。而恢復先秦舊制的第二輪努力也就瓦解於楚漢戰爭的烽煙中。

第三階段則在漢初。先是劉邦取天下,以土地大封功臣,是為異姓王。繼而劉邦又誅殺異姓王,大封同姓王。最後呂雉如法炮製,除劉姓王,改立諸呂。

這一階段之中國,分封制與郡縣制並行,但從劉邦及呂后在諸王立廢之間的表現,可見其頭腦中的政體架構仍然深受先秦舊制之影響,故而跳不出以同姓同宗掌控封國共同拱衛中央的思路,更不知需從制度入手,以達從根本上擺正封國與中朝之關係方為長策。而此一輪分封努力之失敗則驗於景帝一朝的七國之亂。

經此三個階段之努力,六國舊夢已然泡影,只有回到秦始皇帝所開創的軌道上,才是符合歷史大勢的與時共進。而能夠撥亂反正引領中國重回正軌的又一位大一統之君正是漢武帝。

推恩削藩 強化中朝

武帝之前,文帝景帝皆有削藩之舉。文帝分大國為小國,但彼時封國仍保持高度之自治,遂未能從根本上削弱封國勢力使其不足與中央分庭抗禮。景帝削藩以諸侯有罪者,削其地,收其枝郡,最終激起七國之亂。之後,雖然平息叛亂,並從此減少封國官職之設 ,卻仍不能消除封國各自蓄勢,日久為亂之隱患。

漢初以來一直困擾中朝的封國問題 ,直至武帝時終得根本之解決。元朔二年(西元前127年),漢武帝頒行推恩令 ,令諸侯自分其地與其子弟,於是封國由大化小,而與文景所不同者在於,武帝削藩,非是分大國立小國,分一敵而樹眾敵,而是分國為侯,且侯國歸漢郡管轄,不再隸屬於向者之封國。從而達成真正意義上的削藩。此外,漢武帝又完善配套官制,作左官律、設附益法,諸侯惟得衣食稅租,不得豫聞政事 。此一系列措施進一步加強對封國之約束,使其僅作為一種類似福利之存在,從而使其對中央之威脅自得解除。

中央集權是實現大一統之根本保障。中央集權之實現又以郡縣制政體制度為其保障,而對於上古以來的分封制,秦始皇曾說「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 如此遠見,在秦始皇身後,漢武帝是第一位對此有深刻洞識與共識之君主,於是始皇未竟之事業,於武帝之世得以完成,可不謂承前啟後,遙相呼應哉?!

(待續)

 

大一統 (五):漢承秦制

大一統 (五):漢承秦制 wenyi 周四, 07/26/2018 - 02:05
宋紫鳳


【正見網2018年07月26日】

郡縣制與分封制之應用在漢武帝時確立了平衡點,為大一統之實現提供了基本的政體制度之保障。此一部分內容在《大一統(四)六國夢碎》已經述及,而本篇所探討的則是大一統框架下,除政體制度以外的其它方面之情況。始皇御世,百度草創,無論學術、官制、經濟、教化、建設等皆氣象一新。然而,在經歷反秦戰爭與楚漢戰爭之後,諸般事業多遭破壞,直至漢朝建立,才重新被接續——這一點,即史家所謂漢承秦制。

1. 不改水德,不改正朔

在古人天人合一的世界觀中,新朝將立是「仰膺歷數」,天子御世叫「奉天承運」,「天命」是古時一朝一君合法性之所在。所以推五德,改正朔 ,正服色,是改朝換代的首要之舉。而漢朝初立,張蒼為計相,不改秦之水德,不改秦之正朔,不改秦之服色 。水德、正朔皆不為改,則漢初制度從根本上在沿襲秦制可以知矣。

2. 禮樂之制,秦漢相承

言禮者,內涵大矣,而其最表淺之涵義通常是指禮儀禮法。就漢代朝儀而言,亦是相當程度的承襲秦制 。漢初未有朝儀,宿將功臣每飲酒爭功,以至「拔劍擊柱」,全無體統。儒生叔孫通本為秦廷博士,他採用古禮與秦儀,擇其簡而易行者,制定了漢代朝儀。雖然其後於文、景朝,乃至東漢章帝朝,屢有儒者以叔孫通所定朝儀不合上古之制而指斥頗多,但終未更改,於是叔孫通所采秦儀遂傳為漢家定製 。

至於樂制,漢初不改秦之正朔,遂以十月為歲首,「吹律調樂,入之音聲」 。直至漢武御世,改正朔制禮樂之前,秦代聲律一直應用於漢朝。

3. 秦漢學術 博採眾家

古之天子治理天下,教化子民,皆有其思想依據,此即主流學術之所由。而大一統時代之學術亦必有其大一統之氣魄,乃能博採眾家,總其所長。如《大一統 (三)千秋基業》中所述,秦始皇時代之學術,並非專尚法家,而是應時之需,萃取諸家。同樣,此種學術風貌亦呈現於漢武一朝。有史家強調武帝抑黜百家,獨尊儒術。然而對任何一種表述的理解當從實質入手。

武帝時之儒家,已非先秦儒家之學,而是與道家,陰陽家,法家等諸家思想相調合後,又以儒家名號,行之天下。此外,儒生所習六藝,乃是上古官學之正統,三代王道之遺風 。可以說,此時儒家學術是對上古學術之總結,兼取戰國諸家之所長 ,這才是漢武帝表彰六經的學術取向之所在,而非為獨崇某家之一術而已。更何況,武帝對於此時百家之態度,亦未因「抑黜百家」而「絕其道」,而是主次分明,兼收並蓄,此一點從武帝用人上顯而易見。如董仲舒既通陰陽善言災異,主父偃學長短縱橫術,田蚡學《盤盂》 書,《盤盂》者,兼儒墨名法,可謂漢之雜家……各類人才,漢武帝皆能用其所長。

4. 秦律漢法  一脈相承

律令方面,漢初與民休息,諸政從簡,遂給人以政簡刑寬之印象。想來《史記》所載,劉邦入關與父老約法三章,蓋所謂「刑寬」之依據。然而,三章之法只是戰時應急之策,權宜之法 。一旦漢朝建立,蕭何遂依據秦律,制定漢朝九章律。其後雖不斷增補新律多達六十篇 ,但後世一向將秦律漢法視為一脈相承而每每相提並論,如《晉書•刑法志》稱本朝「承用秦漢舊律,其文起自魏文侯師李悝。」 乃知晉人將秦漢律並論,且秦漢律法於歷史上影響深遠,直止魏晉之世,所行律法仍為秦漢之餘緒。

除上所述的幾個大的方面外,諸多具體制度上也都可體現漢承秦制。如漢代上計制度,度量衡權等,皆為秦制之沿用。所謂上計制度 ,即是地方每年向中央呈遞的政績報告,內容包括財政教育、刑事、民事、災荒等。漢初計相張蒼,為秦時柱下史,沿用秦時上計之法。此外,因正朔不改,入於聲律,聲律不改,故而度量衡權皆不為改 ,此又屬經濟範疇漢承秦制之一表現。

此外,關於武帝一朝之政舉,若以秦漢通史為背景去看,漢武帝強化中央集權,且以武功拓疆土,以文德服遠人,皆系秦始皇帝大一統宏略之延續。若以漢朝歷史為背景去看,則武帝御世,不僅接續始皇未竟之事業,更加乘時開拓,一新氣象。於是推土德,改正朔,易服色,封泰山,重定宗廟百官之儀,垂為漢世常典 ,從此意義上說,漢朝開國六十餘年,直至武帝御世,大漢始得為大漢矣。

大一統(六):文明一統

大一統(六):文明一統 wenyi 周六, 07/28/2018 - 02:20
宋紫鳳


【正見網2018年07月28日】

在開篇前,先做一小結回顧。此前幾章論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這一歷史變局中的大一統進程。然而,正如《大一統.序》中所提到「中國歷史有三大變局。其一是啟嗣禹位開啟家天下,其二是秦滅六國完成大一統。其三是近一百年的歷史。」而本系列所探討的並非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歷史,而是從此次歷史變局為切入,引出大一統的視角,再從此視角去反觀第一變局及第三變局,做出一些有助於看清當前大勢的思考。

今人提及秦代大一統在文明方面的表現,常常引用一句古語,所謂「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然而,這句話並非始見於秦,而其有文字留傳至今可查的,最早系出《中庸》。這句話在《中庸》中是用以形容周世。也就是說,周世尚未有大一統政治制度,然而卻已有了當時道德狀態,社會環境下的文明「大一統」。於是我們庶幾可以認為,「大一統」這一理念所涵蓋的歷史跨度,遠遠超出歷史第二變局所涵蓋的歷史跨度。如果確實如此,那麼「大一統」理念就必然有著比我們通常所理解到的更為深遠之內涵意義。

「大一統」理念之實質

本章所要做的則是對「大一統」理念本身的進一步思考。而首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則是何為「大一統」,也就是「大一統」理念之實質或曰目的。

「大一統」最早見於《春秋公羊傳》,所謂「一」,按《說文解字義證》意為「惟初太始 ,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所謂「統」,按《春秋公羊傳註疏》「統者,始也」。乃知「大一統」是以「一」為統,統於天道。而天道,或曰道德,非是一個虛無的概念,正如上述引文中所提到「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道在人類社會中有其實實在在之表現,這就是文明。古之聖王治世無不法天象地,此一過程中,文明在其所處時代的道德狀態下,不斷傳播、傳承、融合、粹取,為了方便論述,我們可稱之為文明的運化。

「大一統」的實質是一統於道,即以道德教化天下,而道的表現正是文明,這也就是古時王者授命,都要修文德,廣教化的原因。

所以,一統於天道,是「大一統」之實質,亦是「大一統」之目的和最終之結果。

「大一統」文明意義在不同時代之表現

既然「大一統」實質是一個關乎文明之概念,那麼,他就並非僅限於有形之政體形式,更非是武力開拓(當下相當一部分人將「大一統」作為戰爭征服的代名詞在使用,此尤悖謬之甚)。

如果說在歷史第二變局中,秦始皇在向大一統的文明運化的目標邁進的同時,還應時代之需,確立了一個前古未有的中央集權的大一統政治制度。那麼也就是說,在秦始皇以前的時代,在中央集權的政體制度出現之前,以「文明一統」為鵠的「大一統」理念久來尚矣,且一直在當時的道德狀況下,有其不同時代之文明表現:

三皇之世,「以道化民」 ,普天之下無不如此,以「大一統」理念去理解,三皇之世的「一」就是道,「大一統」即是「統於道」。

五帝之世 ,「以德教民」。普天之下無不如此,以「大一統」理念去理解,五帝之世的「一」就是德,「大一統」即是「統於德」。

三王之世,道德狀況又有變化。三王以王道治天下,普天之下無不如此,以「大一統」理念去理解,三王之世的「一」就是王道,「大一統」即是「統於王道」。王道表現為合仁義,用公正,「以功勸民」 等等。

回顧歷史,無論哪一時代,哪一個道德狀態,以文明劃一為表現的道德教化就是那一時代文明的「大一統」。

(待續)

 

大一統(七):制度之變

大一統(七):制度之變 wenyi 周日, 07/29/2018 - 02:20
宋紫鳳


【正見網2018年07月29日】

人類是以道德屬性為其根本屬性的。直接與道德相關概念,如哲學,思想,精神,人格之類通常會被擺放在一個根本的,或者說優先的位置。譬如,哲學會被視為各類學科藝術的終極形態,又如,「我思故我在」,就是將思想的存在做為生命存在的實質。再如,沒有獨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即使活著,也會被視為行屍走肉。

以文明為主線看歷史

所以說起這些,是因這關係到我們如何去看歷史。對於歷史,讀史者通常會有幾個關注點:文明,制度,生產力,戰爭。嚴格來講,制度、生產力都可劃入文明領域。但此處所以分別提出,則是因為這些要點常常被讀史者單獨提出討論。

然而以不同的要點為主線去讀史時,會讀出全然不同的歷史,並對今天我們認識現實,解決問題產生不同的影響(這一點將在最後一章《大一統⑨回歸正統》再作展開探討)。

回到開篇所述之觀點,人類以道德為根本屬性,且直接與道德相關的事物一向被擺在根本或至高地位。應用於歷史,由於道德在人類歷史的過程中表現為文明運化(此一觀點在《大一統⑥文明一統》已詳細述及),故而,諸多讀史切入點中,文明則是一個根本的角度。以文明史的角度去看歷史,會看到制度是文明之產物,亦是文明運化之保障,而戰爭則是在文明運化的環境被破壞時,藉以恢復秩序的一種暫時非常之手段。

「大一統」的文明運化下,不同時代需要不同之制度

如上一章《大一統⑥文明一統》所述:「『大一統』的實質是一統於道,即以道德教化天下,而道的表現正是文明,這也就是古時王者授命,都要修文德,廣教化的原因」。所以,從此角度去看歷史的變局,會看到制度之變的根本原因之所在:那就是不同時代,不同的道德狀態下,需要不同的制度去保障文明之運化。

①    三皇之世

如前章所述,三皇之世「以道化民」,彼時代之「大一統」即是「統於道」。而與此道德狀況相應的文明狀況則是「民亦以道歸之,故尚自然」,質樸無欲「與天地通靈」。且與此道德狀況、文明狀況相應的制度狀況則是無為而治,也就是無需制度之作。

②    五帝之世

如前章所述五帝之世「以德教民」。彼時代之「大一統」即是「統於德」。而與此道德狀況相應的文明狀況則是「民亦以德歸之,故尚讓」。五帝之世被孔子形容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蓋夫子所說大道,非三皇之道,實則是對五帝之德的另一種描述。

然而,此時道德狀況已遜於三皇之世,所以,三皇時可以無為而治,到了五帝之世則行之不通,於是五帝之首黃帝「始作制度」,制度成為維護文明運化之需要。

然而說到制度,制度有大有小,有繁有簡,本文所關注之制度,則是從文明史角度為考量,對文明史進程影響尤著者有二:其一為天子傳位之制度,即禪讓制與世襲制;其二,姑且稱之為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結構制度,即封建制與郡縣制。五帝時,天子傳位因其道德之高勢而行禪讓制。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結構制度,則為分封制(亦稱封建制)。

③    三王之世

如前章所述,三王之世以王道治天下,彼時代之「大一統」即是「統於王道」。王道表現為合仁義,用公正,「以功勸民」等等。

然而所謂「王道」之道又遜於五帝之道,孔子謂之「大道既隱,天下為家」,說的正是五帝時的「天下為公」已轉為「天下為家」,宗法觀念形成並確立。

而與此道德狀況文明狀況相應之制度狀況亦須隨之變化,此一歷史階段中,制度最顯著之變化則是天子傳位自此非由禪讓,而由嗣立,是所謂家天下者。此即《大一統①序》所提及的中國歷史三大變局之首:啟嗣禹位開啟家天下。

歷史變局之實質

所以,到此為止,我們看到,人類歷史說到底是一部文明史,文明是道德之表現,不同時代道德狀態下,有不同的文明表現,不同的文明表現需要不同的制度為之保障,所謂歷史之變局,其實質即是如此。

此外,我們亦可做制度史,戰爭史,經濟史,文學史,科技史等諸多研究,但這些都應作為文明史項下之細目,換言之,要在文明史史觀下,以文明為主線去做各種細劃研究,才是不離根本。(註:此處所說之文明是以道德表現為含義的,非是以生產力發展為含義的)

大一統(八):鑑古知今

大一統(八):鑑古知今 wenyi 周三, 08/01/2018 - 02:20
宋紫鳳


【正見網2018年08月01日】

鑑古是為知今,求真可以去偽,本系列所以選擇以「大一統」這一古老理念做為主題,則是由於這一理念,在諸多文明史理念中,與當今現實之關係尤為密切。而當今現實之開端,則可上溯至如《大一統.序言》中所提及的歷史第三變局:近一百年之歷史。那麼近一百年歷史,一言總之則是馬列幽靈西來,中共篡政中土。

中共對傳統文化之破壞

中共篡政以來,全面破壞中華傳統文化,扭曲歷史真相,其手法大抵有二。

其一,將五千年文化中糟粕部分拿來,加以放大,以偏概全,引導國人以假惡鬥之黨文化去所謂認識、曲解歷史。

其二,將五千年文化中正的部分拿來,抽離內涵,徒具畫皮,為其粉飾惡政。影視界有以秦始皇為主題的大片推出,學術界有以孔子學院為招牌的黨文化外宣機構,教育界推出所謂百部國學經典,宗教界所設三自愛國會之類所謂對宗教之扶持無不如此。

此二者間,尤以後者破壞力最大。

中共盜用「大一統」理念

在談及「大一統」理念於當今現實之關係之前,先須釐清的卻是今人對「大一統」理念之誤解。

此前篇章中提到「大一統」是一個關乎文明之概念,並非僅限於有形之政治制度,更非是單純的武力開拓。而這兩點正是今天我們對「大一統」的主要誤解,特以後者尤為悖謬,甚而至於將「大一統」作為戰爭征服的代名詞在使用。

然而「大一統」所以會被如此曲解誤解,則完全系中共宣傳之結果。

以當前而言,中共早已完成在中國本土的文明摧毀,而中共邪靈以世界範圍為目標的黨文化輸出及人類文明摧毀,早在其步入全球化,即所謂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悄然同步進行。

而這一步目標之實施,在文化上之先導與配合則是宣揚愛國主義,鼓動民族情緒,宣揚大國崛起,並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找來隻言片語,斷章取意,偷天換日,為其提供理論依據,「大一統」理念即是其一。

於是經中共之洗腦,遂有所謂愛國者,搬出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盛世,與今日中共滅絕式民族政策及滲透式對外擴張相提並論;將文明大化的「一統」實質,曲解為中共的統一思想,消滅異見;高呼「犯我強漢雖遠必誅」之類口號自HIGH,以為病夫雪恥,揚眉吐氣;又如中共辦奧運、世博之類本為措大炫富,燒錢害民之事,亦被愛國者歌頌為「吾國威武」「萬國來朝」,種種悖謬,舉不勝舉。

中共「偽一統」之實質

如何識破中共之「偽一統」,還需從「大一統」古老理念的實質著手。如《大一統⑥文明一統》所述「『大一統』的實質是一統於道,即以道德教化天下,而道的表現正是文明……」。所以,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盛世,與今日中共所謂大國崛起之本質區別就在於此,前者以道德教化天下,後者以黨文化毒害天下,換言之,今日中共之所謂一統,實為全民綁架。

然而,中共以無神論肢解文明,以假惡鬥毒化人心,以偽科學摧毀道德,以共產暴力劫持政治,以泡沫經濟裹脅世界,種種所為,又說明這種全民綁架非同一般意義上偏統對正統之僭越與篡逆,而全然為一反正統,反人類勢力應劫而出,禍亂天下。

一言總之,脫離文明內涵、道德實質的中共「偽一統」,其一統政體成為暴政專制,其一統實質則為反道逆天。

故然,此系列僅以「大一統」為例,闡述中共如何盜用這一概念為其所用,由此明晰中國與中共本質分界。而此文未及述及的中共對傳統文化之盜用,實則無處不在,今日尤甚。然而,只要把握住以道德、文明這一根本加以分辨,則中共之畫皮術可原形立現。

大一統(九):回歸正統

大一統(九):回歸正統 wenyi 周六, 08/04/2018 - 02:20
宋紫鳳


【正見網2018年08月04日】

通過此前數章,我們探討了「大一統」的文明實質,以及文明運化這一動因如何演成歷史之變局。也探討了中共「偽一統」之實質,於政治層面表現為暴政專制,於文化層面表現為逆天叛道。

如何理解「天滅中共」

明晰古中國「大一統」與中共國「偽一統」之本質區別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從文明史角度,或者說,從文明運化的角度去看中共暴政專制之走向。

此一問題在《大一統⑦制度之變》中已作先期探討。即:文明運化是制度之變的驅動,制度應文明運化之需而變遷,且此種變遷將不以人情意志為轉移。故而可知,做為以斷絕文明為目的的最不適合於文明運化的中共暴政專制,必將不以人情意志為轉移而被歷史淘汰,亦即「天滅中共」。

此外,如果說,中共對中華之禍亂,非只是有形的暴政表現,而根本上在於文明之斷絕,那麼今天我們說到「天滅中共」,就不只是說中共暴政統治之結束,更將進一步包涵中共黨文化之清除在內,才是從根本上的完成對中共的徹底淘汰。

回歸正統 走向未來

那麼如何在「天滅中共」的天意大勢之下,走出困境邁向未來呢。此故然是無比現實之問題,而正如此前所探討的,鑑古可以知今,讀史可幫助我們找到現實之出路。

具體而言,以《大一統⑦制度之變》中曾列出若干較為常見的讀史者的關注點為例,當我們在文明、制度、戰爭、生產力這些角度中做切換時,會讀出不同的歷史,並發揮而成對現今問題的不同認識。

譬如,以制度為主線讀史,看到的結果是文明為制度之產物,此種史觀可能導致人們在解決現實問題時單純從制度著手。又如以生產力為主線去讀史,文明則成為生產力之結果,戰爭成為生產力發展及慾望驅使之必然,於是這樣的歷史就成了一部以生產力為驅動的進化論歷史。而這種史觀正被中共捧為官學寫在大陸的課本上。

然而,正如《大一統⑥文明一統》一章已經論述過的觀點,以文明為主線,是一個相對根本之角度。以文明主線,則生產力是文明之產物,制度亦是文明之產物,同時是文明運化之保障,戰爭則是為了確保文明運化而在非常時期採用的非常手段。此種對歷史的認識同樣適應於當今,我們由是而知現實問題之解決,亦要以文明為主線,從道德層面上去解決,方為一種根本之解決。

簡言之,就是要復興傳統文化,重建傳統道德,而此一過程同時亦是黨文化遁形滅跡的過程。

回歸正統是每個人的歷史擔當

所可萬幸的是,在中共以經濟滲透,文化輸出為憑藉向世界範圍擴張其勢的同時,世界正義力量有識之士亦在掀起與推動去共產黨化思潮與大勢,在學術,制度,外交,經濟等諸多方面皆可看到去共產黨化之努力。在此歷史背景下,風靡世界的神韻藝術團橫空出世,從復興文明,重建道德這一根本層面出發,在引領人類文明進步之同時,亦在客觀上對中共黨文化予以最徹底之清除。神韻以復興中華五千年神傳文化為宗旨,然而神韻之成就者,不僅是當今人類藝術之引領,亦為人類各個領域回歸正統,去共產黨化確立了典範。

回到本系列主題「大一統」,如何使中國再續傳統,回歸正統,文明一統,是每一位尚以炎黃子孫華夏之胄而自尊的中國人之歷史責任與擔當。且此種責任不惟「匹夫有責」,且是「責無旁貸」。正所謂人在做天在看,每個人做到多少,盡力多少,當中共灰飛煙滅之時,那將是決定每個人未來走向的道德憑據。並且所謂回歸之努力,非是外向的,而是始自於內心,而後作用於外界的。所以,這一過程中,我們必將看到道德、文明、傳統在每個人心中如鳳凰涅磐般浴火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