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藝探幽

六藝探幽 xiongxm 周三, 04/22/2020 - 17:47 

【正見網2020年04月22日】

《周禮•地官•保氏》記載:「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古代國中子弟八歲入小學,由保氏以自己合乎上天的高尚道德來教養他們,教他們學習禮儀、音樂、射箭、駕車、文字、籌算六種知識與技藝。

六藝中除了射箭和駕車,其它內容今天大陸的小學教材多少都有涉及,但究其學習的目地與要求等實質性的東西,卻與古代大相逕庭。古人注重「小學而上達」,小學生學習六藝,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一生中需要這六種知識與技藝,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一方面,那就是他們的一生中更需要通過這六種知識與技藝的學習最終上升到天人合一的高境界,所以必須由具有合天之德的保氏來教養。

這種天人合一的高境界,決定著一個人的生存質量與生活意義,也決定著民族、社會的興衰,它是人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遠不只是只掌握了六種知識與技藝所能相比的。

也就是說,六藝實際上是古代小學生「小學而上達」的六條通天大道。古人從小就順著這六條大道往前奔,一直上達天人合一的高境界。如此,「學而優則仕」就是順理成章的了。因為「學而優」的人都是得天道的人,得天道的人為官治國平天下,天下當然太平昌盛。

而今天的學校教育,只注重課本上的知識技能,拋棄了由知識的學習本該上升到高境界的最本質、最重要的方面,只掌握了六藝的皮毛,就算「學而優」了。這樣的人為官,服務社會,道德不下滑,社會不混亂才是怪事呢了!

正見網欄目

六藝探幽(一)

六藝探幽(一) xiongxm 周四, 07/03/2008 - 06:59
濁世清蓮(大陸)


【正見網2008年07月03日】

《周禮•地官•保氏》記載:「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古代國中子弟八歲入小學,由保氏以自己合乎上天的高尚道德來教養他們,教他們學習禮儀、音樂、射箭、駕車、文字、籌算六種知識與技藝。

六藝中除了射箭和駕車,其它內容今天大陸的小學教材多少都有涉及,但究其學習的目地與要求等實質性的東西,卻與古代大相逕庭。古人注重「小學而上達」,小學生學習六藝,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一生中需要這六種知識與技藝,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一方面,那就是他們的一生中更需要通過這六種知識與技藝的學習最終上升到天人合一的高境界,所以必須由具有合天之德的保氏來教養。

這種天人合一的高境界,決定著一個人的生存質量與生活意義,也決定著民族、社會的興衰,它是人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遠不只是只掌握了六種知識與技藝所能相比的。

也就是說,六藝實際上是古代小學生「小學而上達」的六條通天大道。古人從小就順著這六條大道往前奔,一直上達天人合一的高境界。如此,「學而優則仕」就是順理成章的了。因為「學而優」的人都是得天道的人,得天道的人為官治國平天下,天下當然太平昌盛。

而今天的學校教育,只注重課本上的知識技能,拋棄了由知識的學習本該上升到高境界的最本質、最重要的方面,只掌握了六藝的皮毛,就算「學而優」了。這樣的人為官,服務社會,道德不下滑,社會不混亂才是怪事呢了!

 

六藝探幽(二):五馭

六藝探幽(二):五馭 xiongxm 周五, 07/04/2008 - 07:00
濁世清蓮(大陸)


【正見網2008年07月04日】

車馬是古人重要的交通工具,更是戰爭取勝的重要因素。古代打仗主要是車戰,戰爭中要進速致遠、攻敵爭先,駕車人的技藝就是決定的因素。五馭就是古人駕車必須掌握的五種技術。

駕車如何能上達天道呢?這裡先講一個古人學馭的故事。

趙襄子跟王於期學駕車。學成回家之前,跟王於期比賽。第一次比下來,趙襄子輸了。趙襄子說:「不行不行,我的馬不好。」王於期就與他換了馬。第二次比下來,趙襄子又輸了。趙襄子說:「不行不行,我的車也不好。」王於期又與他換了車。第三次,趙襄子駕著王於期的車馬,王於期駕著趙襄子的車馬,可是比下來,趙襄子還輸了。趙襄子這回有理由了,說:「你沒把技藝全教給我。要不然為什麼我駕著你的車馬還比不過你呢?」懷疑王於期給自己留了一手。王於期說:「技藝全教給你了。駕車得馬體安於車,人心調與馬。而你,落在後面總想超過我,趕在前面又怕我超過你。你駕車,心卻全在我身上,又怎麼能進速致遠呢?」

這個故事說明一個很深刻的道理:駕車有技法,更有心法。心法就涉及人的境界問題了。技法通過師徒口耳相傳、反覆訓練就能夠掌握,而心法就要靠徒弟自己去悟、去修心、去提高境界才能夠達到,它要靠長期的磨練,非一日之功。王於期駕車的心法,就是駕車人必須修去求名求利之心,專心致志調理車馬,人與車馬達到高度和諧,步調一致,同心同德,齊心協力,然後才有能夠進速致遠。

當一個人能與車馬高度和諧的時候,就能與周圍的人、與家庭成員、與社會環境和諧一致,久而久之,便可達到與自然、與天地和諧一致,這也便是天人合一的高境界,也就是古人修身的高境界。這樣的人,齊家則家齊,治國則國治,平天下則天下平。齊家治國平天下,不選這樣的人還能選誰呢?

(待續)

六藝探幽(三):五射

六藝探幽(三):五射 xiongxm 周六, 07/05/2008 - 07:50
濁世清蓮(大陸)


【正見網2008年07月05日】

射指射箭。射箭是古代男子生活的主要內容之一。打獵覓食、參戰攻城、入仕選官等等,都離不了它。五射即古代舉行射禮的五種射法。

射箭如何上達天道呢?我們先了解一下古代射箭的標準要求。據《禮記•射義》記載,古代諸侯、卿大夫參與射箭,必先舉行相應的禮儀,以此使諸侯明確君臣之義,使卿大夫明確長幼之序。射箭之人必須進退周還都合乎禮節,意正心誠,體態端正,手持弓矢穩固,然後才談得上射中目標。通過射箭可以觀察射箭人的德性。古代天子通過射箭選拔諸侯、卿大夫等官員,所以天子舉行大射稱作「射侯」,就是射中即可為諸侯的意思。

在古人看來,射箭,乃是仁義之道。射箭必先正己,正己包括內正心與外正體兩個方面,己正而後發射,然後方可言中。發而未中,不怨恨勝過自己的人,返回來在自身找原因,繼續在正己修身上下功夫。

講個紀昌學射的故事。

紀昌跟射箭名師飛衛學射箭。飛衛說:「你回去,先練習不眨眼。」紀昌回去後,就躺在他妻子織布機的腳踏板低下,兩眼一眨不眨地直盯著他妻子織布時不停踩動著的踏腳板。兩年之後,即使錐子刺到眼邊眼睛也一眨不眨。紀昌去找飛衛,飛衛告訴他:「你回去,練習視小如大,視微如著。」紀昌回家後,找來一個虱子,選了一根最細的牛毛,系上虱子,懸掛在窗戶上,兩眼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它。看著看著,那虱子就漸漸變大了。三年之後,那虱子就變得像車輪一樣大了。紀昌拿起弓箭射那虱子,箭頭從虱子的的中心穿過,而懸掛虱子的牛毛竟沒有斷。紀昌告訴飛衛,飛衛高興的說:「你已經學成了。」後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神射手。

練習不眨眼和視小如大的方法,可以有很多,但練習的心法卻只有一個。紀昌學射的心法就是專心致志,誠意正心。眼量是心量的表現,心態純正了,眼量就大就寬。

古人學習射箭,各種練習的方法只是皮毛,誠意正心才是其決定的因素。學習射箭的過程,也就是修心正心的過程。心性高了,射藝才能高。反過來說,射藝高,心性也就好,德行也就高。所以天子以射選官。

(待續)

六藝探幽(四):六樂

六藝探幽(四):六樂 xiongxm 周二, 07/08/2008 - 06:02
濁世清蓮(大陸)


【正見網2008年07月08日】

樂指音樂。六樂指黃帝之樂雲門、唐堯之樂大咸、虞舜之樂大韶、夏禹之樂大夏、商湯之樂大zC和武王之樂大武六代的著名樂曲。

雅樂是古代進行文德教化的主要途徑之一。《禮記•樂記》曰:「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六代的著名樂曲,都是上合天道的上乘音樂。而天道與人性本來就是息息相通的。因此,上乘的音樂都有春風化雨般的化育心靈、喚醒人性中本來就符合天道的善良本性的作用。古代小學生學習六樂,就是為了通過雅樂的修習,逐漸提升道德,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古人特別注重雅樂的教化作用,不只是小學生要學習雅樂,齊家治國平天下,都要用到它。其中典型的例子也有很多。據《尚書》記載,當舜之時,有苗不服,舜修教三年,不動武於有苗,只讓士兵執干戚起舞,有苗乃服。當年孔子帶弟子出遊,途中被人圍困,孔子彈琴,子路帶領眾弟子唱和,不久圍乃自解。

人慾都是背離天道的,放任人慾,人人都按照一己之私利行事,天下必亂。古人制服人慾,不是靠法律自外而內的強制,而是用雅樂化育人心,自內而外的喚醒,使人心歸天向道。古人把這種教化稱作「以道制欲」,即引導人心歸向天道,用天道來制服人慾。百姓都歸真向善、都自覺按照天道規律辦事了,自然就家齊國治天下平了。虞舜化敵為友、孔子彈唱解圍都是這種方法。

《論語》中還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孔子在齊國聽到了虞舜的《韶》樂,三月不知肉味。古代肉食很少,七十歲以上的人能吃上肉食就算是太平盛世了。而孔子聽了《韶》樂,竟三個月吃不出肉的香味。雅樂的教化作用之大,與此可見一斑。

所以,古代凡有大事要事,皆飾之以禮樂。得道之人彈唱合天之樂,彈唱者的道德越高,其所彈唱的樂曲的教化作用越大。

樂聲是人道德的外現。三國時,諸葛亮演空城計,司馬懿大軍壓境硬是不敢進城。為什麼?他從諸葛亮一絲不亂、平靜祥和的琴音中聽出了諸葛亮鎮定自若的心態,便斷定有埋伏。表面看,諸葛亮是靠彈琴制服了司馬懿,實際上是靠他的道德境界,琴音只是他道德的外現而已。

如今的迪斯科、搖滾樂等,搞得人私慾橫流,心血沸騰,心不得平,氣不得靜,一遇事就火冒三丈,動不動就跟人幹起來。人心不靜,社會又怎麼能安定呢?而神韻藝術團的孩子們演出的歌舞,之所以能成為世界頂尖的一流藝術,憑藉的也正是他們所修持的宇宙最高特性「真善忍」的道德境界,其震撼心靈、引導人類道德回升的作用,正是合天雅樂的教化作用的在當代的最高體現。

(待續)

六藝探幽(五):五禮

六藝探幽(五):五禮 xiongxm 周四, 07/10/2008 - 09:54
濁世清蓮(大陸)


【正見網2008年07月10日】

禮指人的行為規範。古代以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行賓禮,軍旅之事行軍禮,喪葬之事行兇禮,合稱五禮。

古人事無大小,均有與人身份相應的必須遵循的行為法則、規範或儀式等規定。古人常把不知禮之人稱作蠻夷,而通曉禮義、又能身體力行之人,則被稱作聖人。當年,孔夫子就是以知禮而聞名諸侯的。所以,小學生一入學就得學禮,其進退周還、取與去就都得合乎一定的禮節。

表面看,禮節似乎就是一系列的儀式,只是形式上的東西,其實不然。古人的一切行為都是以合乎天道為準則的,大大小小的禮節儀式也都是如此。

《禮記•樂記》曰:「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禮記•喪服四制》曰:「凡禮之大體,體天地,法四時,則陰陽,順人情。故謂之禮。」就是說,古代禮節的制定,並非隨心所欲,而是取法於天地、四季、陰陽、人情的。因此小學生學禮習禮的過程,表面看是在學習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所應該遵循的孝悌忠順等禮節,實質上也就是了解天地運行、四時交替、陰陽變化、人之本性常情的過程。由此前往,最終達到自覺按照天地、四季、陰陽、人情的發展變化規律行事的高境界。

那麼,人間的禮又是如何法天則地呢?

例如天尊地卑。天高地低,天為主宰,地只是順從,天生萬物,地成萬物,天永遠高於地,地的本分就是努力完成上天的使命。天尊地卑的位置身份永遠不可以改變,否則,天翻地覆,一切就都亂的不可收拾了。

《禮記•樂記》曰:「禮者天地之序也。」古代的禮節都是效法天地的,禮是天地之間的差異在人類社會的體現。比於君臣。君要像天一樣純正祥和,臣要像地一樣忠誠順從,全力完成君主的使命。君臣的身份地位不能隨意改變。古代射禮規定,君與臣比賽射箭,臣要讓君一尺而退,不能與君並排而立。為什麼?君臣之別也。戰國時燕王與燕相子之換位,燕王居臣位,燕相子之居君位,結果燕國大亂三年,差點兒亡國。

比於夫婦。夫主事,婦順從,對內相敬如賓,對外夫唱婦隨,中國民間自古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之俗語,都不是毫無道理。

比於父子。父母要愛護養育子女,子女要孝順贍養父母,父慈子孝。

比於兄弟。兄要愛弟,弟要敬兄,兄友弟恭。

比於師生。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故曰「師父」。事師如事父。孔夫子去世後,弟子集體守喪三年,子貢一人又獨守三年,共六年乃去。

古代的禮節,林林總總,非常瑣細繁雜。但不論巨細,都以符合天地的差異與發展規律為準則。這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根本,即人立身的根本,也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所以,小學生一入學就得學禮,學習孝弟忠順等禮節,擺正自己在社會各種環境中的地位,守住自己在各種地位中的本分而無怨無悔。《禮記•冠義》曰:「孝弟忠順行之,而後可以為人;可以為人,而後可以治人也。故聖王重禮。」

而今,古禮被棄之無遺。人子人孫成了家裡的小皇帝,全家都圍著他轉;無職無位的特權之人,可以呼風喚雨,指揮一切;傳統的高雅的繪畫藝術被冷落、被排擠,而胡塗亂抹的所謂現代派藝術卻占據著藝術的殿堂;正統的神傳文化、普世的真理受到批判打壓,而各種邪說卻占據著大雅之堂,等等等等。正邪貴賤,顛倒如此,社會能不亂嗎?

(待續)

六藝探幽(六):六書

六藝探幽(六):六書 xiongxm 周五, 07/11/2008 - 04:37
濁世清蓮(大陸)


【正見網2008年07月11日】

六書是根據漢字的形音義與造字條例而歸納出的漢字的六種類型,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自古及今的小學教育,識文斷字都是其重要內容之一,然而古今學生對漢字深刻內涵的了解程度,卻大相逕庭。

漢字是神傳文字。正因為是神傳文字,所以才數千年流傳不衰,無論人有多大的權利,誰都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它。神在造字之初,就把自己的旨意融進了漢字的形音義之中,古人則通過對漢字形音義的學習,了解並把握其深層的神意天機。這是古人上到天人合一的高境界的又一條有效途徑。

例如「大、天、立」三個字。「大」是人正面站立的象形。上加一橫是為「天」,下加一橫(代表地)是為「立」。人頭頂著天,腳踩著地,頂天立地。人在天地間的位置就決定了人的一切行為準則必須法天則地,違背天地的法則,則頭上天塌,腳下地陷,天地不容。天地不容,人將立身何處呢?這三個字,形像的把人的地位、人的行為準則等蘊含其中,今天的漢語教師教學漢字,誰深入到了這一層?更不用說學生了。

再如「婚」字。《說文解字》曰:「婚,婦家也。禮,娶婦以昏時,婦人陰也。從女昏,昏亦聲。」「婚」指女方家。女、昏都是表意偏旁,「昏」表意兼表音。女方家為什麼從「昏」呢?因為古代娶親在黃昏時分。娶親為什麼要在黃昏時分?古代陰陽學說把萬事萬物劃分為陰陽兩大類。男為陽,女為陰;晝為陽,夜為陰;日出為陽,日落為陰等等。因為婦人屬陰,就應該在陰氣上升的黃昏時分娶進家門,所以娶親在黃昏時分。唐詩「洞房昨夜停新燭,待曉堂前拜舅姑」、至今大陸有的地區還遺留有必須在太陽出來之前把新媳婦娶進家門的風俗,都是依據此禮。

一個「婚」字,所要學習掌握的不只是其形音義,還有其深層所蘊含著的陰陽學說以及古人對陰陽學說的理解、自覺按陰陽原理行事等等極其豐富的內涵。古人對「婚」字的聽、說、讀、認、寫的過程,本身就包含著對其無限內涵的理解與內化,人的境界就在這不知不覺之中昇華了。其實不只是「婚」 字,每一個古老的漢字都是如此。學習漢字若不去領悟其深層的內涵,那就太辜負神造字的苦心與慈悲了。

漢字的間架結構也是一樣。每一個漢字都有一個有形或無形的中軸線。「永、中、小、木、朱」有中軸筆畫,「況、耿、剛、謂」等沒有中軸筆畫,但書寫時都必須持中守正,向有形或無形的中軸靠攏,而且筆畫之間要互相保持平衡和諧。若不守中,或偏或邪或移位,要麼不成其為字,要麼失去自我而成為另一個字。小大一理。漢字的偏旁筆畫在整個字體中的定位,與天地在宇宙中的定位、星球在天體中的定位、人在宇宙天地中的定位及其所應遵循的行為準則的原理,又有什麼區別呢?常言道: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做人與行文、與寫字,原本就是一個道理,怎麼可能沒有聯繫呢?

天道神機,無處不在。漢字的造字法中有,形體結構中有,讀音中有,含義中有,一筆一划中都有。神傳的文字,無處不在向人類顯示天道,暗示神機,就看人能不能深思,能不能悟到。能悟到,每一個漢字都是登天的階梯;悟不到,漢字就只是一個徒具形音義的文字而已。

人乃萬物之靈,是因為人能悟到天機,能拾級而上達天道。否則,人充其量只是萬物之一,只是時間老人的一個籌碼而已。如此,不可悲嗎?

(待續)

六藝探幽(七):九數

六藝探幽(七):九數 xiongxm 周六, 07/12/2008 - 08:33
濁世清蓮


【正見網2008年07月12日】

九數指九章算術,包括分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贏不足、勾股等九章,是九類數學問題的解決方法。

數學如何上達天道呢?

例如數數。從一到十,再從十一到二十,二十一到三十……其實就是從一到十,再從一到十,再從一到十,周而復始,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許慎《說文解字》曰:「十,數之終也。」數數為何如此?是因為天地之道就是如此,古人只不過是在遵循天道而已。日月的運行、四季的流轉、晝夜的變化、草木的榮枯、朝代的更替、世事的興衰,等等等等,無不是至極而返、循環往復、周而復始。就連近體詩的平仄格式也都是如此。

「形而上者謂之道」,沿各科而上行,皆可達其共同的根點――道、太極、無極,直至宇宙特性真、善、忍。這便是各門學科殊途同歸的道理。

數學問題的各種解法、公式、定理、方程式等等,看起來只是一些抽象的符號或理論表述,其實都是同類事物本質的概括性體現,是同類事物所遵循的共同規律,是宇宙相對真理、天道規律的最簡單的描述與符號性體現。學數學的人從這些定理、公式、方程式往深層探索,就會發現它們不但不枯燥,而且像詩一樣美,美不可言,美不勝收。它們的極度濃縮性和它們包羅萬象的特點,用「一個定理就是一個世界」、「一個方程式就是一個天國」來形容,都絕不過分。

宇宙的奧妙,天道的玄機,蘊含在萬事萬物之中,數學中的每一類現象都蘊含著天機,學進去,悟到了,美妙無窮;不深思,只學皮毛,會感到枯燥之極。今天教學數學的師生們,悟到了嗎?講到了嗎?學到了嗎?

 

六藝探幽(八):結語

六藝探幽(八):結語 xiongxm 周日, 07/13/2008 - 07:11
濁世清蓮


【正見網2008年07月13日】

六藝的幽微與奧妙就簡單介紹到這裡。看起來,我們只講了六藝,但綜觀六藝及其幽微,你會發現,六種知識與技藝的背後所隱含的深刻原理竟是一致的、相通的。六藝皆源於天道,學六藝者又要循六藝而上行達於天道,就像一座山,有六條登上山頂的大道,從不同的方位、不同的道路登攀,最終都匯聚一處。殊途同歸,因為不同的道路本來就是從同一個點上延伸來的,你從其末端往回走,自然同歸一處。

其實,何止六藝!世間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萬事萬物都包含著天道,都可以悟道,都是人們返回天國的道路。神佛慈悲,在造物之初就把神道佛機蘊含其中,目的是方便後來的各行各業的世人能隨時隨地悟到而後返回天國。而世人卻執迷不悟,不知回歸天國路,卻執意的向地獄邁進且不自知。

人啊,切不可辜負了神佛的苦心與慈悲,辜負了神佛千萬年的等待與呼喚。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回去吧!苦海無邊,回頭是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