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之道
漢字之道 xiongxm 周五, 05/29/2020 - 13:53 【正見網2020年05月29日】
神傳文化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根本目地,那就是當歷史的進程發展到最後一步時,當最終最後的大事要出現時,能夠圓滿的承載和表達宇宙大道,能夠讓人依此學習和領悟到不同層次的大道的內涵,從而起到救度眾生的作用,那麼這就離不開我們的神傳文字——漢字了。因為宇宙的大道內涵無限,智慧無限,是造就宇宙時空和萬物眾生的根本,也就是說,一切存在都來源於道,人世間的所有一切包括各種文化形式在內,都是大道的體現,那麼我們的漢字也不例外。由此看來,漢字的內涵就是無所不包、無所遺漏了。
漢字之道(1)
漢字之道(1) wenyi 周五, 05/22/2020 - 02:07 【正見網2020年05月22日】
大家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質是神傳文化。所謂神傳文化,就是指不同層次、不同境界的高級生命,把他們對於宇宙時空和萬物眾生的認識,以不同的方式傳遞給人,然後在世間以不同的文化形式確立並流傳下來,可以讓不同地域和不同時期的人通過學習思考,能夠對天地宇宙和萬物眾生保持正見,對於自身的處境也保持清醒的認識,從而使人神性的一面不至於完全迷失於紅塵之中。而這些神傳文化的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體現在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和各行各業。比如社會制度、人倫道德、三教九流、琴棋書畫、婚喪嫁娶甚至於舉手投足等等,幾乎是無所不包,其中都貫穿和蘊含著高級生命對世人的規範與要求,慈悲與關愛,啟示與囑託,甚至於還包含了這人世間所有一切存在的答案和謎底等等,只要我們認真對待,虛心學習,就能夠有所體悟,有所認識,有所收穫。
同時,神傳文化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根本目地,那就是當歷史的進程發展到最後一步時,當最終最後的大事要出現時,能夠圓滿的承載和表達宇宙大道,能夠讓人依此學習和領悟到不同層次的大道的內涵,從而起到救度眾生的作用,那麼這就離不開我們的神傳文字——漢字了。因為宇宙的大道內涵無限,智慧無限,是造就宇宙時空和萬物眾生的根本,也就是說,一切存在都來源於道,人世間的所有一切包括各種文化形式在內,都是大道的體現,那麼我們的漢字也不例外。由此看來,漢字的內涵就是無所不包、無所遺漏了。
《易傳》中有句話: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對人來說,漢字的整體內涵是圓滿無漏的,但是我們每個人對於漢字的認識不夠圓滿,都是站在自己的境界和角度的認識。下面筆者就根據自己對大道的理解,站在道家的基點上,根據太極原理來談一下對漢字的認識。因為層次和思維方式所限,不當之處在所難免,還望各位讀者慈悲指正。
一.漢字的產生
太極原理認為,無極生太極。在傳統文化中,無極,也稱為無,無極(無)就是大道本身。生的含義就是創造。太極就是有、存在,是指包括宇宙本身在內的一切生命和物質。這一切存在都是無極(道)的意志的體現。那麼做為傳統文化最主要的語言載體——漢字,它的創造過程也同樣符合了太極原理,下面我們就簡單的作一說明。
大道至簡,在所有的漢字之中,能夠象徵無極(無、道)的只有一個字,那就是「丶」字。丶字的含義是制定法度、分辨萬物、明確是非等等,其讀音與含義同今天的「主」字。其他所有的漢字都來源於丶,都是丶的體現,都屬於太極,一字一太極。
從漢字的筆畫結構上看,「丶」字的結構就是一個點,這個點可以任意變化,隨機組合,由此而產生了其他的文字。這個過程,就如同無極生太極的過程。而太極之內,是分陰陽的。太極之內的陰陽,其最原始的表達方式用文字來形容就是一橫一豎:「一」和「丨」。這一橫,就是一個獨立的漢字,讀音是一(依yī),是大道的象徵。所以在傳統文化中,一,也經常用來表示道。比如《道德經》中有:「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至也。」這段文字的大意是說,萬物眾生其最好的狀態是因為完全同化於大道。所以這個「一」字,它最本真的含義就是道。
同樣,這一豎「丨」也是一個獨立的漢字,其讀音是gǔn(音滾),其含義是上下貫通。所謂上下,就是指宇宙之中的不同層次與境界。貫通,是指貫穿和連接,通也有通道和通達之意。
在太極原理中看,橫向的為陽,縱向的為陰。大道為陽,不同的層次與境界為陰。所以一為陽,丨為陰。如果再從現代哲學的角度來說,一象徵宇宙的精神,丨象徵宇宙的物質。這一陰一陽,一橫一豎,結合起來就構成了這個「十」方世界。而人世間是一個陰陽顛倒的世界,所以對人來說,橫向的為陰,縱向的為陽。
太極之中的一陰一陽在相互運動中產生了萬物眾生,那麼漢字的造字原則也是同理,那就是這一橫一豎,一陰一陽,經過不同的組合、變形和演化之後,造就了其它所有的漢字。因為每個漢字都是道的體現,所以每個漢字中都有道。
二.漢字的造字原則以及發展演變
漢字是道的體現,所以漢字所具備的音、形、義三大特徵就蘊含了關於天地宇宙直到人類社會的不同層次的道理與天機。我們首先來說一下漢字的字音。漢字的字音非常豐富,這些字音也不是隨便確定的,其背後的玄機也非常深奧,從某個角度來說,字音的實質就是宇宙之中萬物眾生的名號,而這個名號是與其所代表的生命與物質相關聯、相對應的。也就是說,當我們說到了、念到了某個或者某些字音的時候,與其相對應的那些背後的生命與物質就會有感應,不但有感應,那些層次高、能力大的生命還會根據此人的心性與願望做出回應。所以大家知道,無論佛教、道教還是由創世主所傳出的正法大道中都有真言咒語,即使是語言不通只要真心念誦都會起到相應的作用。另一方面,漢字的字音,同音字之間也都有關聯,所有的同音字都是一個整體,都有共同的來源和目地,同音字的意思可以互相解釋、互相補充、互相佐證、互相引申以及層層遞進等。比如說這個聲音的「音」字與隱、引等字同音,所以對人來說,聲音就是看不到的,如同隱身的狀態,而且還能起到招引與其有關的生命的作用等等。同時,在古代漢語中還有大量的同音字甚至字音相近的字也可以通假使用,比如:「李」與「理」、「上」與「尚」、「慧」與「惠」、「蚤」與「早」、「曾」與「層」、「有」與「又」、 「陽」與「佯」、「要」與「邀」、「簡」與「撿」、「無」與「毋」、「鄉」與「向」、「燕」與「宴」、「以」與「已」、「逸」與「佚」等等,這樣的例子非常多。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字形的部分結構相同、字音相同或者接近的漢字也可以通假使用,比如:「錯」與「措」、「羊」與「祥」、「說」與「悅」、 「女」 與 「汝」、「冬」與「終」、「責」與「債」、「莫」與「暮」、「不」與「否」、「帖」與「貼」、「詘」與「屈」、「華」 與 「花」、「見」與「現」、「被」與「披」、「從」與「縱」、「奉」與「捧」、「景」與「影」、「道」與「導(導)」等等,這樣的例子也是相當的多,而這樣的用法也有更深層的原因和大道的內涵,絕不是像有些常人中的專家所認為的是因為古代的字少,所以就拿同音字來使用。比如說在上面寫到的「李」與「理」相通,是為了讓今天的真修者或者世人明白,在最後的大事出現時,姓李的有理,而「江」與「姜」同音,姜,辣物也,姓江的毒辣。世人不要被迷惑,因為「惑」者,禍也。
當然,也有的同音字其含義是互相對立的,這也是符合了道家的陰陽的理。以上所說的這種同音現象,也稱為同音同源。
從漢字的字形結構方面來說,其中包含了道家的陰陽理論、象數理論以及五行理論等等,這幾個方面是需要有道家文化基礎的人才能看得出來。比如說上下結構、左右結構以及內外結構等,這都是體現了陰陽理論。畢竟漢字的出現,是給人用的,其最終目地是為了讓人能夠以此悟道、修道、得道,所以漢字的結構同時又要符合人的認識規律,那麼如果從表面上來講,漢字的結構及造字原則就是東漢時期的經學家許慎在其《說文解字》一書中所總結的「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其中的轉注、假借主要講的是用字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屬於造字法。所謂象形,就是指像其所指實物之形,比如說山、水、日、傘、牙、雲、口、馬、鳥、巫、巳等字都屬於象形字。所謂指事,就是在象形的基礎上,用指示符號來表示抽象概念的造字法,比如上、下、凸、一、七、本、末、刃、於等等都屬於指事字。所謂會意,就是指會合成意,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立漢字結合在一起來表示一個新的字義的造字法,比如讓、討、屋、尾、導、埋、葬、困等等屬於會意字。所謂形聲,是指由形符和聲符結合而成為另一個漢字的造字法,比如娶、櫻、妓、測、溪、歌、唱、歇、梨、核等等屬於形聲字。以上這幾種造字方法都是涵蓋在道家的陰陽理論、象數理論以及五行理論之中的。比如說「根」字,由木、艮兩字組成,是一個形聲兼會意字,其表面的含義就是指植物的根,即其埋在土下的那部分。如果根據道家的理論來分析,木主東方,是道的象徵,在《周易》中艮卦指東北方,其會意為東北方向(以中原地區為中心)所傳出的道就是「根」。再比如「柱」字,由木、主二字會意而成,這裡的「木」字也是指道,「主」就是宇宙之主,也稱為造物主或者創世主,也就是說,創世主的道就是「柱」(宇宙之柱、生命之柱等)。而其表面意思就是指立著的建築物的承重部份。再比如「春」字,這也是一個會意字,由三、八、日三字組成,在五行理論中,三、八都是五行屬木,木主生;日為陽,代表時間(時、間二字的結構中都有一個日),其會意就是三陽開泰,草木生長之時為「春」。還有很多漢字也是如此,都需要根據道家的理論來解讀才能看到其更深層的含義。
最後我們再談一下漢字的字義,這就是屬於漢字的核心內容了。就像人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號、身體和自我意識,漢字的音、形、義也可以與此類比。漢字的字義就如同是人的思想和自我意識一樣,字音、字形就是字義的載體。整體來說,漢字的字義就是對於天地宇宙中一切存在的內涵和目地的概括與闡釋,是我們認識、理解和掌握宇宙真理的途徑。當然,每一個漢字的音、形、義都是一個完美組合的整體,字音字形字義互相補充,向人們共同傳遞了漢字所要表達的完整的信息。從這個角度來說,漢字的整體結構真的是妙不可言,是世界上其它任何一種語言文字都無法比擬的。
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漢字的音、形、義到今天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語音方面來說,就是同一時代不同地區的方言土語中的字音都是差異很大,況且目前的字音還是被現代漢語拼音規範之後的讀音,跟古代的字音肯定也是差異很大。
漢字的字形從最初的陶器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再到後來的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等,直到今天這種規範化了的印刷體,也是變化很大。因為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天子一朝文化,不同朝代的文化都與這個朝代所對應著的高層空間有關係,由此也帶來了漢字外形的變化,所以這些變化也都不是偶然的。
漢字的字義從最初到現在更是變化巨大,有許多漢字到今天已經完全沒有了它最初的含義了。比如說「萬」字,其甲骨文的字形就是一隻蠍子的形像,是屬於象形字,其最初本意就是指蠍子。再比如「無」字,也是屬於象形字,其小篆的字形就像人手持器具舞蹈的樣子,其最初的含義與舞蹈有關。再比如「業」字,其金文的字形很像是古代樂器架子的橫木上起裝飾作用的大版,所以它的本意就是指大版。絕大多數的漢字都是如此,從最初的簡單化、表面化,到後來隨著歷朝歷代聖賢覺者的參與,還有周易八卦、陰陽五行理論,以及歷朝歷代的文人學士、忠臣良將等,用他們的言行又賦予了漢字更豐富更高深的內涵。直到今天,漢字所具備的功能已經足夠用以承載與表達宇宙大道的高深內涵了。這也是漢字的音、形、義在歷史發展中不斷的出現被變化和被充實的原因。
漢字之道(2)
漢字之道(2) wenyi 周一, 05/25/2020 - 02:06 【正見網2020年05月25日】
三、漢字啟示錄
在太極原理中看,所有的漢字就是一個圓滿無漏的整體,這個整體中就包含了關於天地宇宙和為人處世以及如何悟道修道等等的所有內涵,而這些內涵也只有站在修道悟道的基礎上才能夠有所了悟。下面筆者就將自己所在的極其有限的境界中所悟到的一點點認識寫出來,以期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 對於天、地、人的認識
《易傳·序卦》中說道:「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人生於天地之間,首先要面對和思考的問題就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生命的來源與歸宿等。而這些問題,在我們的神傳漢字中都有答案,比如下列漢字。
(1)「天」字的結構是「一」字加「大」字,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顛也,至高無上。「天」字從一、從大。從這個字的結構上來看,第一大(最大)為天。又在神傳文化中,一就是道,所以也可以說是大道(創世主)為天。道就是宇宙的法則和規律,道的內涵、旨意就是天意。對我們來說,天意不可違,順道而行也就是順從天意。
(2)「地」字的結構是「土」字加「也」字,「土」是「地」的屬性,「也」是語氣助詞,也就是說,地的本質就是土。在古代漢語中「天地」還有時空的含義,天代表時間,地代表空間。在高境界中看,我們這個空間中的一切存在、萬物眾生都是土,空氣是土,人身是土,金木水火土(五行)也都是土的極端表現,在他們看來,人來到地上就是被埋在土裡(土、裡為「埋」)了,所以說人實實在在的就是在迷中,什麼都不知道,完全迷失了。
(3)「低」字在現代漢語中的含義是指地勢或位置在一般標準或平均程度之下,與「高」相對。也指身份或地位的等級在下的。還有俯、向下垂的意思。其結構是一個「人」字加「氐」字。氐(dǐ)字的含義是至也,通「抵」,抵達、到來之意。氐字下面的一點其義為一,代表地面。一又有道的含義,寓意為最低的道。又低字與底、地等字同音,所以從這個字的結構上來說,人來到地上,就是來到了生命的最底層,人的境界也是最低的,所以為人處事應該低調謙虛,沒有任何值得驕傲的。
(4)「視」字的本義是瞻、看,其正體寫法是:視。這是一個形聲兼會意字,從示、從見。示字上面的「二」字在古代漢語中通「上」,代表天。下面的三畫代表日、月、星,古代漢語中示字的含義是: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見字從目、從兒,目指眼睛,兒就是人,影入人眼為見。那麼從這個字的結構上來說,上天展現出萬物的形像以使人看見就是「視」。視字的讀音為示,所以這個字的重點在「示」字,示在先、見在後。人能看到什麼、發現什麼不在於人的本事大小,而在於上天給人展示了什麼,要讓人看到什麼。也可以說,人眼所見的不是全部,沒有發現的還有無窮無盡。
(5)「人」字的結構是一撇一捺,象徵一陰一陽。根據陰陽理論,精神為陽物質為陰,精神與肉身合而為人。除此之外,這裡的一陰一陽還指男人和女人,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人與「壬」字同音,在五行學說中,作為十天干之一的壬是大海之水,同時我們還看到「孩」字的結構是「亥」加「子」,在十二地支中,亥、子都是五行屬水,所以說人身的本質就是水。水與誰同音,所以人都不知道自己是誰。水又與睡同音,所以執迷不醒。儘管如此,在傳統文化中將天、地、人並稱為「三才」,那麼在這個空間中,人就是最尊貴的,人是萬物之靈。
(6)「死」字的結構是「歹」字加「匕」字,在古文中「歹」字通「歺」(è)字,意為殘骨,「匕」字在古文中則是反寫的「人」字,人的骨肉分離,所以為「死」。又歹字的含義是不好、敗壞、惡,也就是說,人之所以有死亡,是因為生命中有惡、有敗壞的因素促成的,老子曰:「強梁(橫行霸道、行惡)者不得其死」,也有此意。人的本性是善,在先天的境界中生命永恆。但是人性之中有善有惡,善主生,惡主死,所以人就有生有死。唯有尊道重德、棄惡從善才能夠了脫生死。
(7)「罪」字的結構是「四」字加「非」字,泛指人違犯法律和違犯道德規範的行為。在道家文化中,「四」是五行之中金的數,金主殺,又「四」與「私」同音,下面的「非」字指錯誤、不是。所以在神傳文化中認為,因私心而犯錯便是有罪,不僅僅是違犯法律才算有罪。
「罰」字的結構也是如此,上面的「四」字代表私心與罪過,下半部分則表示懲罰的方式:左邊的「言」字表示談話、批評、訓誡、警告等等,屬於思想或者精神領域的懲處;右邊的立刀則表示對其肉體的懲處,輕則用刑,重則斬首。
(8)「懲」字的正體寫法是「懲」,有戒止、處罰、警戒之意。征聲,從心。從其結構上來說,上面是「征」字,下面是「心」。征的意思就是征伐、征服,在古代漢語中也與「正」字相通,心就是人心、私心。也就是說,上天要懲罰誰、處罰誰,真正的目地是針對其人心,是為了消滅或者糾正他的私心,讓他因此警戒自己不再犯錯,而不是單純的為了處罰他或者毀掉他。對於修道者來說,及時找到自己的私心、觀念,馬上去掉它、改變它,就會減少麻煩或者免於被懲罰,這就是悟性好。我們說悟性高的人少吃苦,也是這個原因。
(9)「客」字的意思有來賓、外來者、寄居或者遷居異鄉等等。從宀( mián),從各。在古代漢語中,「宀」字是指有頂蓬的居所,引申為家、居室、房屋、旅店等。「各」字的意思是自己、各自、彼此不同。從這個字的結構上來說,我們每個人,無論身居何處,甚至在自己的家中,也都是外來者,都是賓客,都是身居異鄉者,而且各有來歷。為甚麼這樣理解呢?因為在太極原理中看,我們這個時空中的一切存在包括人的肉身在內都是由五行構成的,而我們真正的自己(元神),卻不是五行,是我們來到了五行之中,客居於此。在五行的空間中,五行是主,一切事物都是在按照五行的規律運動和發展,從來不是按照哪個人的主觀願望在發展,我們雖然在此,但卻從未作主。又因為客隨主便,所以道家講無為,講隨其自然。老子有句話說:吾不敢為主而為客(《老子》第六十九章)。也是這個意思。
(10) 「困」字的結構是「口」字之中有一個「木」字,原義指處境艱難,找不到出路。從這個字的結構上來說,外面的「口」字代表四面圍堵或者框架,引申為舊觀念、老套路。在傳統文化中,木主生,也代表伸展和發達,今木在框架之中,沒有生路也難以伸展,所以就「困」難了。在《廣雅》中解釋為:困,窮也。「易傳」上說: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裡的「變」就是指轉變觀念、調整思維。也就是說當我們身處困境之時,只有儘快轉變觀念,才會找到出路,才能亨通長久。
(11)「情」字的結構是由心、主、月三字組成,心就是人心,或者是思想觀念。主是指主要的,最關鍵的。月字在古文中當肉講。結合起來解釋,情字的本意就是指對人肉身的執著與牽掛。所以在《說文解字》一書中情字的定義是:人之陰氣有欲者。所謂的男女之情,其本質就是一種慾望。
(12)「醒」字的本意是指酒醉之後恢復正常,也指覺悟、明白。「醉」字的含義則與其相反。這兩個字的左邊都有一個「酉」字,是「酒」字的省寫。醒字的右邊是一個「星」字,「星」又由「日」和「生」組成;醉字的右邊是一個「卒」字。這兩個字的寫法都有深意:人唯有在紅塵之中醒悟過來,才能重見天日,獲得新生;倘若執迷沉醉,定是死路一條。卒,亡也。
(13)「愁」字的結構是「秋」字加「心」字,古代也寫作「愀」。「秋心」為愁,為憂慮、憂愁之意。據《史記·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中國古代的道家思想認為,春天屬木,主生,秋天屬金,主殺。所謂「秋收」,收萬物之命也,所以萬物逢秋,心中憂慮,故「秋心」為「愁」。同時我們知道,古代處決犯人,也大多是在秋後問斬。而無論收割莊稼還是處決犯人,所用農具刀具,也都是金屬所制,秋天五行屬金,其威乃見(現)。萬物見之,心中憂慮。又在十天干之中,庚、辛都是五行屬金,金又主殺,庚辛又與「更新」同音,宇宙要淨化,天地要更新,所以庚子、辛丑之歲,真令人愁也。
(14)「走」字在古代漢語中的意思是跑,還有離開、離去之意,在現代社會也指人故去、離世。這個字的結構上面是「土」,下面是「止」,在高境界中看,三界內的一切存在都是土, 止就是停止、靜止、不動,止於土下為「走」。在高級生命看來,一個神從他的境界中走到世間來當人,就是被埋在土裡了,死在這裡了,所以老子有句話說:出生入死。大意為在世間一個人的出生就是他先天生命的入死。對人來說,一個人的死亡,他的肉身也是被「止於土下」,入土為安。這個字還有一層意思,就是人在世間無論自己覺得本事多大、跑得多快,在高級生命看來,都是「止於土下」,根本就沒有動,也動不了。
對人來說,在這個境界中如果想要解脫,那就要改變「止」的狀態,馬上行動起來,向上超越「土」的空間,才能「走」得出去。
(15)「返」字的古義就是「還也」,指回歸、回家。在古代漢語中,「返」與「反」字通假,《道德經》中有:反者道之動。表面理解有物極必反的含義,在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其含義就是當人道心萌動的時候就會有返歸家園的想法。那麼怎樣做才能返回家園呢?其重點就在這個「返」字之中的「反」字上,當所有人心、慾望翻出來的時候不要順著它,要去掉它或者與其相反的行為才稱為「反」,一直這樣走下去就是「返」。所以張三丰有句話叫做「順則凡,逆則仙」,也是這樣的含義。
上面說到「情」字時又聯想到其同音字青、卿、清、輕、慶等等,年青時期的情人之間就是卿卿我我的狀態,對於修道者來說,只有將其清除才會輕裝上陣,內心輕鬆,這才是值得慶賀的事情。
「醒」字的同音字有行、幸、興等,醉與罪同音。其寓意為世人只有覺醒才能行,才是幸運的,才能興盛起來,才是值得高興的。不醒就不行、不幸,更談不上興旺發達。如果一直沉醉,那就是罪人,那就徹底完蛋了。
從以上漢字的解析中我們悟到,人生於天地之間,其實就是來到了這個宇宙的最底層,客居此處,也就是被埋在土裡,死在這裡了,這也是宇宙之道對於有罪的生命又網開一面的懲罰方式。只要世人能夠在此清醒過來,放下所有的人心,走出五行,才能返回先天的家園,成為最幸運最幸福的生命。
漢字之道(3)
漢字之道(3) wenyi 周二, 05/26/2020 - 02:06 【正見網2020年05月26日】
2.對於大道與生命的認識
《周易·繫辭上》中有句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所謂的道,就是指無形無相的宇宙規律;所謂的器,就是指形形色色的萬物眾生。下面我們就通過對以下漢字的分析來了解一下傳統文化對於「道」和「器」的認識。
(1)「道」字的本義為道路,在太極原理中道就是宇宙法則、宇宙規律,是造就宇宙時空和萬物眾生的根本。一切存在都是道的體現,一切眾生的思想觀念也都是道在不同層次和境界的體現,所謂「頭頭是道」就是這樣的含義。再從「道」字的結構上來說,「首」字加一個走之「辶」為「道」,首的本義是頭,引申為王,地上眾生本是天上王,之字代表回歸,歸真(歸位)之路(路線、法則)稱之為「道」。如果再拆開講,「首」字的上方兩點代表兩隻眼睛,中間的「一」代表一心一意,下面的「自」代表要靠自己,底下的「辶」表示行進不止。也就是說,只要認清方向,一心一意的靠自己勤而行之,最終必能得道。
(2) 「師」字的正體寫法是「師」,古人認為「師」字從垖( duī),指小土山;從帀( zā),有包圍之意;四下裡都是小土山,表示眾多。指老師、先生、教人者,也指眾人、軍隊等,還有效法、學習之意。如果站在大道的角度上來看,「師」字應該從一、從帥。一就是道;帥就是率,有統領、率領之意。所以其字的正解是:以道帥人者為師。也就是說,為師者首先就是傳道者,明道、悟道、得道者方能為師,作為學生、弟子,尊其師必須重其道,重其道才是真正的尊其師。
(3) 「神」字的結構是「示」字加「申」字,示就是天象變化,也有展示、表現的意思,申字則是引導、引發、引出,也可理解為演化和創造。對人來說最大的展示和表現就是天地萬物、日月星辰,所以古人認為引出萬物者為神,創造萬物者為神。同時因為人在迷中,神不能夠直接以其本來面目顯示給人,但是天地萬物的存在和勃勃生機這本身就是神力的體現。人對天地萬物應該常存敬畏之心、感恩之心,這也是敬神的體現。
(4) 「佛」字的結構是一個單人旁「亻」加「弗」,佛教中稱修行覺悟者為佛。從這個字的結構上來說,「弗人」為佛,弗者,非也、不也。也就是說,佛是人心全無、人像全無的,只要還有人身,境界再高,稱呼為佛也是不合適的。打個比方:如果動物也能修行,如果某個動物也修行到了人的境界,但是只要它還是動物的形像,就不可以說它是人,是同樣的道理。
(5) 「僧」字的本義是指在佛教中修行的出家人,其結構是一個單人旁「亻」加上「曾」字,曾的意思就是嘗,也就是曾經,所以從這個字的結構上來說,「曾經為人」者為「僧」。在高級生命看來,無論是佛家還是道家的出家人,他一旦從常人中走出來成為專業的修行者,他就不是平常人了,他就是半個神了,所以對他的要求也就高了,同時他的僧人身份也在時時提醒自己現在已經不再是一般人了,應該高標準要求自己了。
(6)「鬼」字由甶[fú]、人、厶三個字組成,其中的「甶」字被稱為鬼頭,「厶」字通「私」字。「鬼」字從人、從厶。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人之所歸為鬼。所以從這個字的結構上來說,人的外表如果符合了鬼的形像(甶),同時內心符合了鬼的心態(厶)的話,那麼這個人的將來就會歸於鬼道。有時看到今天許多年輕人的髮型向上豎立(甶),內心自私任性(厶),就真的為他們的未來擔憂。
(7)「玩」字的結構是「玉」字加「元」字,其本意是遊戲、觀賞等,也有戲弄、輕視之意。從這個字的結構上來說,「玉」字是指玩弄的對像,「元」是指先天、元始的生存狀態。因為在高境界中的生命沒有苦和難,一切生活狀態都是非常幸福和大自在的,眾生本是天上王,所以說好玩是人的本性、天性。但是又因為人在五行之中,與孫悟空被鎮壓在五行山下是相同的狀態,此時想玩,也沒有真正的樂趣,而且情慾滿身,只要好玩,便是縱慾,得不償失。所以說唯有珍惜光陰,修道歸真,最終達到王的狀態,才能得到永恆的幸福和大自在,那時候才能夠真正的玩。又玩與「完」同音,對人來說,一味貪玩,必定完蛋。
(8) 「性」字的結構是一個豎心「忄」加「生」字,從心、從生。心就是精神,生就是生命。從這個字的結構上來說,性就是指與生俱來的精神特徵,所以人的秉性難移。對人來說,秉性各不相同,所以也叫個性。那麼人的秉性又是如何產生的呢?《中庸》有句話說:天命之謂性。天就是佛法,就是大道,也就是說,佛法(大道)所賦予我們最初的、最元始的生命特徵就叫做性,也叫本性,也叫真性,也叫天性。而人的男女之性別只是後天的、人在世間輪迴中的肉身特徵,是根據人的願望和因緣來決定的,和人的本性不是一回事。因為一切生命的本性都是佛法(大道)所賦予的,所以我們的本性就是佛法(大道)的體現,眾生都有佛性,都有道心,所以古人說「人之初,性本善」。人之所以變壞是因為被私心迷失了本性,那麼不斷去掉私心的過程就是不斷找回自我本性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人悟道得道的過程。
(9)「元」字的本義是頭、始、首、大、原等等,有原始的、先天的含義,也指元首、頭領等。這個字的結構是從一、從兀。一就是道,高而平者為兀。對於一切眾生來說,他最本質的生命、最高的自己就是元神,而元神是離道最近的,因為人的元神就是無極(道)的意志的體現,所以眾生平等,無小無大,無善無惡。對人來說,產生他元神的那個境界才是他的最高境界,回歸於這個境界就是返本歸真。
(10) 「光」字在古代的寫法是「灮」,由「火」字加「兒」字組成,兒就是人。人上之火為光。正常人的身體周圍都有輝光存在,俗語說「好人頭上三尺火」,這個「三尺」就是正常人的生命場的範圍。在高級生命看來,三界的範圍就是三尺之地,所以說三尺頭上有神靈。而人的本事再大其能力所及也不過三尺,所以孫悟空是永遠也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的。在大道中修煉的人他的境界越高輝光越強烈,越是光茫萬丈,所以人們說沾光、沾光的,就是沾了修行人的光,在他附近的人以及和他有緣的人都會受益。當人的輝光暗淡的時候,往往就是他晦氣倒楣的時候。當人精神振作、一身正氣的時候,就是他光彩照人、躊躇滿志的時候,也是他一帆風順、心想事成的時候。
(11)「厶」字在古代漢語中的讀音與含義同今天的「私」字完全一樣,我們看到「厶」字的外形是一個三角形,大多數動物的臉型,尤其是狐、黃、白、柳、灰之類的臉型也都是三角形。今天的許多年輕人喜歡整形,把自己的臉型整成所謂的錐子臉,也就是倒過來的三角形,然而這並不是有福份的相貌,而是削減了自己福份的相貌,我們經常看到西方的影視作品中老巫婆的形像就是典型的錐子臉。而在相學中眼睛是三角形的人也多數為陰險毒辣、邪惡自私。我們還看到美國的航天衛星在1999年拍攝的覆蓋了大半個地球的由雲彩構成的魔鬼形像,它的眼睛就是典型的三角形。
(12)「大」字的結構是「一」字加「人」字,在古代漢語中「一」代表道,比如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在《淮南子·詮言》中解釋為:一也者,萬物之本也。《老子》中有: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得一而萬事備。所以從這個字的結構上來說,得道之人方為「大」。因為常人都有私心,私與絲毫的「絲」同音,私心讓人變小,私心太重者就是「小人」,而悟道修道者去除私心方能得道,才能由「小人」成為「大人」,所以說,得道之人方為「大」。
(13)「法」字的含義非常洪大,在人類社會中,法首先就是指法律、制度、法規。還有一層意思是標準、規範、供人仿效和學習的道理等。在高境界中看,法就是造就天地宇宙和萬物眾生的根源,是天地宇宙運行的規律,同時又是對宇宙眾生共同的要求,佛家稱之為佛法,道家稱之為大道。我們再從「法」字的結構上來說,三點水「氵」加「去」為法,如水流去為法,水能夠帶來生機和滋潤萬物,同時又能夠滌盪污垢,使經過的一切煥然一新,而且公平、公正。《道德經》中有:「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宇宙的法就是造就眾生、利益眾生、洗淨眾生、救度眾生的。「法」與「罰」同音,古人認為,法就是刑罰,是用來禁止強暴的,懲罰罪惡的標準就是法。法還與伐同音,不合法就要被討伐。法還與發同音,只要符合大法就一定會興旺發達。
(14)「主」字的含義是君、上、宗、宰等,掌管最高權力和所有財富者為主。其結構是由一個「丶」字和「王」字組成, 「丶」字的含義就是制定法度、分別萬物、明確是非標準、拿定主意等。王就是指統治一國、一世界的元首。所以從「主」字的結構上來說,「丶」在「王」上為「主」,分封眾王者為主,統領和掌管眾王者為主,萬王之王為主。主的規矩就是法度,主的意圖就是天意,眾王的一切福分與榮耀都是主所賦予的,主所要的就是最重要的。對人來說,拿不定主意就是因為心中沒有法度,心存法度才能順從天意,才能得到上天的護佑與賜福。
(15)「廟」字的正體寫法是「廟」,古代漢語中也與「貌」字相通。因為在宗教形成之前,廟中的造像大多都是先人的形像,以便使後人記得先人的容貌並瞻仰、祭祀,所以在《說文解字》中將「廟」字解釋為:尊先祖貌也。儒釋道三教之廟中絕大多數都是聖賢覺者的造像,也是為了讓修行者和世人虔誠敬信聖賢覺者的教導,明白生命的意義。又「廟」字和「妙」字同音,所以世人在廟中可以明妙理、悟妙道。其正體字由「廣」字和「朝」字組成,其中的「廣」字象徵殿堂,「朝」字則是朝拜、朝聖之意。但是當今的寺廟正在漸漸失去這樣的功能,是因為那些出家人、護廟者已經淪為一種職業了,在利用神佛菩薩和聖賢覺者發財創收掙工資,這樣的人在神佛看來都是有罪的,其下場也註定是不妙的。
由以上的漢字我們看到,在神傳文化中,道、神、主、法等字的內涵博大精深,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