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金砂(3): 紫砂的前世今生

意文


【正見網2019年10月04日】

宜興紫砂並非是一般泥土或陶土,是大自然賦予宜興這方水土的恩賜。

紫砂礦料形成的原理

紫砂礦經測定是形成於2.6~3.5億年間的自然礦產資源,由於地表的物質不斷此升彼降,沉到地表下的物質就不斷岩化,當活土沉到地表下與空氣隔絕,在風力和水波以及地質壓力下逐漸脫水,並不斷向岩化進程推進,風化的原始岩礦顆粒層層堆積,經過長期的地質變化而形成紫砂礦。時代不同,地表的礦物質不同,地形抬升到變成山脈的時候,所看到的斷面顏色也有所不同。

由於在地下不同層位的初始礦源因脫水時間的不同,岩化程度也就不同,所以,在黃龍山上可以看到從粘土到花崗石的不同質地的岩化物。

岩化的過程:粘土-高齡土-紫砂(朱泥-紅泥-普泥-硬砂泥)-陶土(甲泥)-岩石-花崗石。(網路圖片)

當表面開始岩化時,就生成了一條礦脈或一片礦層。這條礦脈就開始由外到裡逐步岩化。

礦土之所以能岩化成紫砂,是因為含有一定量的鐵元素,每一層礦土,可能含鐵量有所不同,但分布非常均勻。通過岩相分析,紫砂礦土屬於「高嶺-石英-雲母系」含鐵量高的礦土,其主要組成成分為石英、粘土(高嶺土)、水雲母、赤鐵礦、長石等。所以,黃龍山的紫砂礦,是局部礦和礦脈礦並存。

(網路圖片)

黃龍山紫砂礦脈與傳說

黃龍山礦區是一座高60米左右的黃石山,石根均在水平線以上。紫砂礦主體礦區即今天的南山、水塘及其周邊,主要是東南西三方的丁蜀、洑東、湖㳇、太華、張渚等鄉鎮。礦區正是位於百瀆之間,礦體走向呈斜坡狀,水在地下緩慢流動浸泡,故宜興黃龍山礦料自帶水色。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創造了宜興得天獨厚的紫砂礦土。

丁蜀鎮分布青龍山、黃龍山、烏龜山、蜀山、西山。其中青龍山來自地層深處是石灰岩山,最高是主峰。其餘各山勢基本分布在青龍山的山背線上。關於這幾座山再來說一神話傳說......

很久以前,太湖裡有兩條大蛇精,分別為為青龍和黃龍。一天,雙龍常常在湖面上穿梭遊玩。原本雙龍各修各的道,一天正巧碰到一起,各自都稱為太湖霸主。互不服氣,頓時鬥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湖水泛濫,百姓遭殃。

雙龍斯殺爭鬥直至筋疲力盡,從空中跌落湖裡又掙紮上岸,只見青龍一個翻身撲在黃龍身上,黃龍的身子已半截壓到泥土裡去了,但仍互不服輸,鬥得不可開交。

此時,東海龍王的烏龜大將巡邏到此,為了百姓安全,便好言相勸。雙龍不僅不聽勸,反而將烏龜大將打死。這事傳到玉皇大帝那裡,玉帝大怒,親自率領天兵天將來收拾這雙龍。

到了太湖西畔往下一看,這雙龍還在爭鬥不休。玉帝下令誰去收拾,琵琶金剛挺身而出:「讓我前去。」玉帝點頭同意。琵琶金剛按住雲頭,揮彈琵琶,強烈的音波威力震天,穿越雲層迷霧直刺雙龍,頓時化為兩座山,就是青龍山和黃龍山,旁邊還有一座烏龜山,由於成「三山鼎立」之勢,所以古稱「鼎山」,後應用簡化字,三山又成丁字形,故改成「丁山」,現在丁山和蜀山合併,稱為丁蜀鎮。因開採業以及城市化,三座山現只剩殘丘。

黃龍山礦區是一座高60米左右的黃石山,石根均在水平線以上。紫砂礦主體礦區即今天的南山、水塘及其周邊,主要是東南西三方的丁蜀、洑東、湖㳇、太華、張渚等鄉鎮。礦區正是位於百瀆之間,礦體走向呈斜坡狀,水在地下緩慢流動浸泡,故宜興黃龍山礦料自帶水色。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紫砂礦土。

   

外山料(左)   本山料(右)

本山與外山區別

說到紫砂礦料經常提到「本山」這個詞:本山料和外山料,兩者不僅是地理範圍的不同,也代表了不同的紫砂品質。

「本山礦料」
一般是指宜興丁蜀黃龍山等礦區出產的礦料,從廣義上包括黃龍山、大水潭、台西、小煤窯、趙莊、青龍山等地砂礦料。紫砂礦是雙層氣孔。

「外山礦料」:除了上述範圍之外出產的礦料統稱為外山料。紫砂陶土是單層氣孔。

與黃龍山同屬在天目山余脈的長興、安徽、廣德,因地下礦脈相連,存在著大量與紫砂礦相似的紫砂陶土,分布面積在幾十到一兩百平方公裡。這也是如今常見的外山料多為長興與安徽泥料的緣故。

雖然在色澤和部分性能上和宜興紫砂礦相似,由於沉積物來源與沉積環境不同,種類和色澤均不如宜興黃龍山的紫砂豐富。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還是有差別的,當然價格差異也大。

1.礦料區分

本山料--黃龍山料成分含量較為多元,礦物組成主要為石英、黏土、雲母和赤鐵礦等,本身很有層次感,它的顆粒層次也非常豐富。

多為砂質岩,大都是鱗片狀沉積礦,含有多種有機物,且具油性,品質更佳。自然裂解後均呈細小的顆粒狀,所以成器後透氣性好。

外山料--礦料比較單一,且顆粒粗細也不豐富,沒有顆粒的層次感。泥質構造和團粒結構與紫砂不盡相同。以前用來做水缸、花盆的。

多是粉質狀或石塊狀,絕大部分無油性。沉積物來源與環境不同,安徽、浙江等外省礦料,質地乾枯,釉面多不透亮。

2.成品觀感

本山料--燒成後會出現自然「雜質」,也就是五色土的豐富表現。

外山料--燒成外觀色澤雖然相似,成器後呈紅色或紫紅色,泥料的種類和色澤比較單一。成品看起來較為呆板,砂感不強,穩定性和質感比不上黃龍山紫砂礦。

3.泡養區別

本山料--泡養效果明顯,優質礦料變化時間更長,包漿更易,呈現出玉質感。

外山料--水色不佳,燒成後難以泡養,泥料的透氣性差。少數外山料雖也能泡養包漿,但是包漿很薄,且不會長期逐漸變化。

現今紫砂料實況

近年因為更多的商業考量,開始有人把「本山」的定義範圍擴大到了整個宜興境內出產紫砂礦的統稱。而不是單指約莫500平方米麵積大的黃龍山礦區。這也就是上網一查都說:2010年有限度恢復開採,宜興紫砂礦枯竭是謠言......,的說法是這樣原因。

從地質學角度來講,在同屬天目山系界嶺礦脈上的其他區出現「類似紫砂礦料」是很正常的,終究根本上也就是「本山」與「外山」的區別;「紫砂」與「紫砂陶土」的區別。

據保守估計,現今丁蜀鎮做壺紫砂的消耗量日均15至20噸,而黃龍山出礦紫砂存量與市場所銷售量根本對不上帳,就是大量的外山、外省礦混充使用。

真正的黃龍山單原礦紫砂礦料,從過去紫砂泥幾百塊錢一噸,飛漲到數千元乃至上萬元(人民幣)一捆(15公斤)。 買到的未必是真的本山料。 手頭囤有黃龍山礦料的泥料場,更是惜售,有些煉泥廠只傳給後代,不願出售。事實上,目前市場上絕多數紫砂壺並不是黃龍山紫砂礦料,基本是採用外山料或是外地料練制而成。這已經是行業裡公開的秘密,但是沒人願意也沒有勇氣承認。

用外山礦料來做壺,沒有強硫酸酸洗、添加化工料的,還是屬於比較好的,比較有良心的。但是在壓低成本的考量以及外山料本身的限制,沒有經過處理,是很難當成商品壺來出售的。容後面再來介紹添加化工料的仿製假紫砂壺,這才是害人不淺的東西。

練泥廠當然知道自家礦料的來源,但銷售給壺藝人時,沒有人承認自家的是外山料,甚至轉換另一種說法說成是本地料」「原礦料」「宜興原礦紫砂,而壺藝人信誓旦旦地說自己的壺是使用黃龍山原礦料,也就不足為怪了。

因為這麼珍稀的黃龍山紫砂礦料只會做兩種用途:1、讓高端客戶定製高質量紫砂壺;2、少數儲黃龍山礦較多的老練泥企業定向提供壺藝人製作高檔紫砂壺。

面對黃龍山的禁採,紫砂礦又是不可再生資源,在兼顧商業市場的情況之下,處處都考驗著人心,但是近二十年來所交出的成績單是:敗壞著商業道德、損害人類身體健康的產品。

紫砂行業至今已走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

(圖片來自網路)

(待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