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金砂(4) :帶你上山去看紫砂礦井

意文


【正見網2019年10月07日】

(網路圖片)

從明代起,飲茶方式改變,以及第一把供春壺的出現,紫砂才受到人們的追捧。在那個年代,講究飲茶的還是少數人,所以紫砂壺市場化程度也不高,基本在江蘇、上海、浙江一帶流行。

直到1980年中前期,從事紫砂都是丁山人不得已而為之的最後選擇,稍有門路或是其他技能者,就不會從事紫砂,無論是做壺還是挖礦,基本都只是農民農閒時的副業。歷史上,丁山人地位最低下的就是壺藝人。相傳顧景舟大師曾說:寧讓子女投河,不讓子女做壺。」(大意)

據史料紀載紫砂礦開採的歷史,明代之前只在蠡蜀挖掘。至於周高起《陽羨茗壺系》所記載的白泥〔二〕今天看來都不屬於紫砂。

蠡蜀礦區在民國前期間透水後廢棄,挖礦才轉移到黃龍山。那時的黃龍山,地表的黃石已經被丁山人蓋房子建地基搬走的差不多了。1950年代中期「湯蜀紫砂合作社」成立後,黃龍山才成為陶土開採的礦區。1960年代原料總廠成立,將紫砂礦料從開採出來的甲泥中分檢出,供給紫砂工藝廠使用。

21紀初,政府為了保護紫砂資源,對黃龍山紫砂礦進行管制,陸續關閉礦井。2005年4月宜興頒布實施「禁采令」凍結對紫砂的開採。保護了宜興紫砂這一獨特的礦產資源。

自明、清一直延續到近代,令當代丁山人記憶最深的,就是坐落在現在黃龍山礦區的正北和西南面,分別為1、2、3、4、5編號的礦井。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黃龍山主體,實際上已經距山頂有60米以上,地質年代應該與蠡蜀、白宕等平原地區地下60米以下礦層相當。主力品種為紫泥、青灰泥、本山綠泥,礦料較老,砂性較重、燒結溫度較高。自來把出自黃龍山的紫砂礦料,稱作「本山料」,這是一種驕傲,當然也蘊含著「正統、正宗」的自豪。

一、黃龍山一號礦井

(網路圖片)

位於主體中心水塘的西南部。
1958年由紅旗宕改擴建而成,為單井筒設計,寬1.8米,高2.2米。炸藥爆破。
1964年礦採用榔頭、用風鑽打眼後炸藥爆破,地面運輸改為自溜礦車,最高年產量近2萬噸。
1965年停止開採,遺棄宕口在2002年底於台西村露天開採時被毀掉。

二、黃龍山二號礦井

二號礦井斷截面 (網路圖片)《宜興紫砂礦料》(地質出版社)

位於主體水塘的南面偏東。
1965年按設計要求,由距一號礦井東約30米早期宕口重新設計改造,改變原來的獨頭井為主副井筒。主井標高11米,副井標高14米,副井向東與主井相隔28米,同方向排列。
二號礦井最高年產量約3萬噸,
於二十世紀80年代初停止開採,礦井於台西村露天開採時被毀。
紫砂礦種比較豐富,有紫泥(部分是底槽青)、本山綠泥、本山段泥、紅麻子綠泥、黑墩頭出礦。

三、黃龍山三號礦井

(網路圖片)

位於主體水塘東面,2號井的東北面,其分支巷道曾相互貫通。位於五號礦井主井口南約40米處,井口朝北。最高年產量約1萬噸。
二十世紀60年代中期由早期宕口改建,為單井筒設計。
於二十世紀70年代中期結束開採,今井口已平沒於地下。

四、黃龍山四號礦井

(網路圖片)《宜興紫砂礦料》(地質出版社)

1972年在黃龍山西側新建四號礦井,是唯一不在黃龍山主體部分的礦井,四號井分主井和副井。
主井在今天的紫砂之源公園西部,主井標高24米。四號井宕口,就在紫砂之源公園旁邊,與寶山礦區只有陶都路之隔。
副井在寶山礦區,副井標高11米,副井向東與主井相隔約200米。井筒斜坡17度,寬2.4米,高2.4米。掘井深度為-36米,採用分層開採(每層高約7米)。

(網路圖片)

1997年因陶瓷公司原料總廠嚴重虧本,無力排除井下地下水、使得4號井停產,只留下台西區的小規模露天開採,此時黃龍山的石頭基本開光。今主、副井口已平沒於地下。

(網路圖片)

2003年開始大面積開採。
2004年元旦市政府全面停止黃龍山礦區的開採,過去的宕口,礦井經露天開採,成了一個面積約七、八千平方米的大水池。這汪大水塘是人們對紫砂礦進行掠奪式開採後留下的「傑作」。
2005年基本建設時,在陶都路挖出了一種別致的團泥,燒成品紅裡泛黃,黃顆粒明顯,稱為降坡泥。

四號井是採掘條件最好的礦井,開採規模也是最大,國營原料總廠倒閉時,據說有部分礦料被少數私企老闆買走。所以,四號井紫砂如今成了真礦料最大的來源,特別是四號井底槽青和本山綠泥。

陶都路挖出了一種別致的團泥稱為降坡泥 (網路圖片)

五、黃龍山五號礦井

(網路圖片)

「五號井」 位於主體水塘的東面,處於台西村範圍內。
1979年8月,按照四號礦井的設計要求,在黃龍山東面北側新建五號礦井。該礦井為主、副井筒並行排列設計。主井在南,副井在北,相距約15米,往西偏北方向開採。
原計劃年開採量2萬~3萬噸。1987年統計表明年產量不足5000噸。

黃龍山五號礦井主井口(網路圖片)

1993年,五號礦井因多種原因無法正常開採。同年11月底五號礦井被轉讓給台西村,由台西村管理繼續進行開採。當時台西村多個承包經營者的宕口處於混亂狀態。
1999年因地下水大量滲透等因素,關閉停止開採。今礦井尚存,主、副井口皆已封閉。

(網路圖片)

六、南山礦區

翻過主體水塘南面山坡,就進入南山礦區。南山紫泥很有特點,礦呈紅紫,燒成品黃顆粒明顯。

七、半坡礦區、寶山礦區、蠡蜀礦區

半坡礦區,處在黃龍山主體水塘的西邊,翻過去就屬於寶山礦區 (網路圖片)

這三個礦區屬於黃龍山的龍頭和龍尾,寶山礦區被丁山人稱為龍頭,大水潭稱為龍尾,水平位置幾乎一致,地質構造為淺表層,出礦皆為團泥和紅泥(小紅泥、朱泥),未見紫泥。

寶山礦區:位於黃龍山西北面至青龍山東側交界處,該礦區基本是以小規模的露天人工淺表皮採掘為主,是黃龍山朱泥 紫砂紅泥 降坡泥 墨綠泥 嫩紫泥 團泥等礦料的主要出產地。出產紫砂礦歷史悠久,今天依然有古宕口。其礦區下面就是四號井開採工作面。

蠡蜀礦區:位於黃龍山東南部,其實就是黃龍山的東南山腳。蠡蜀礦區因在民國前期透水而廢棄,形成了今天的大水潭,是黃龍山的一部分。。今已修成小小的公園,被陶都路與黃龍山隔開。

 八、野山礦區

半坡礦區南面,就是野山礦區,野山礦區以前只出產一種著名獨特泥料--野山紅皮龍。

 九、大水潭礦區

(網路圖片)

位於黃龍山東南面的山腳處,是歷史上盛產優質紫砂礦料的宕口,天青泥即產於此。
後來因挖通地下水脈而被淹沒,形成了一個水潭。現在還掩埋著早期採掘留下的暗宕。

十、台西村礦井

(圖片:宜興文博網)

山腳:1992年由台西村在黃龍山背面山腳處新建,1999年因五號礦井滲水嚴重,停止開採。如今礦井尚存,井口已封閉。
山上:1996年新建坑道朝南偏西方向開採,該礦井直到2002年5月停止井下開採。如今礦井尚存,井口已封閉。
露天:自台西村礦井關閉後,開始在礦井西側進行露天開採,2004年元旦後,黃龍山礦區全面停止開採。

十一、其他

荷花潭:是早起露天開採留下的老礦區,先被新的104國道分割成了兩塊水面。

香山嫩泥礦:1976年在紅衛村香山北面約一百米處新建的露天嫩泥礦。

趙莊嫩泥礦:位於趙莊村西面沙山,是歷史上記載出產石黃泥等礦料的源地。

紅衛村小煤窯嫩泥礦:1980年由紅衛村集體進行開採,礦體為煤層頂部粘土質,嫩泥礦層底部為朱泥層,下層為煤層。並且嫩泥層底部的朱泥礦料,質地很純十分受歡迎,還有了「小煤窯朱泥」的稱呼。

川埠鄉小煤窯嫩泥礦:二十世紀80年代後期由川埠鄉政府在香山北面山腳處進行開採。礦區中泥層分布豐富,開採出的朱泥品種略多,也被稱為「小煤窯朱泥」。

(網路圖片)


現今礦區 (網路圖片)

市場存量

1980年代中期以前,實行的是國有制,私人購買紫砂礦料,是犯罪行為。紫砂原料總廠1980年代破產。所存紫砂礦料或合法或不合法地流落到個人手中,這些人有的後來做壺,更多的後來練泥。

據了解,丁蜀鎮以專業銷售商品泥的練泥企業,基本上都是原來原料總廠的人員,手裡存有以前礦料。在地下打眼的、放爆破的、運料的,也幾乎日後也都從事了練泥。

1990年中期以後,丁山城市建設有礦料出產,主要只在在黃龍山南端的陶都路有降坡礦料;黃龍山露天開採成的出產。這些就是2005年禁采之前,所存礦料的合法來源。

挖礦人群體盜挖實況

2000年紫砂壺市場紅火之後,在丁山打工的外地人開始轉行挖礦。起初,是安徽人,後來,蘇北人、河南人也紛紛加入挖泥的行列,2010年後貴州人大量湧入,因貴州產煤有挖礦的經驗,在黃龍山礦井直徑不超過1.5米的口子,下去是1、20米深的玩命活,也只有貴州人敢幹。

(網路圖片)

光天化日下盜挖坑洞 (網路圖片)

貌似禁采,但挖礦就和揀石頭差不多,黃龍山禁采形同虛設。在2010年5月前,黃龍山紫砂盜挖是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的,日均出礦不到五噸;在2010年11月24日—2011年8月間,是以貓抓老鼠的方式盜挖,日均出礦不到1噸。

剛開始,練泥企業多是將黃龍山料當做「老湯」兌制外山料,最近,那些原本盜挖礦的外地人,也轉而練泥,專以加工價格低廉的外山礦、外省礦料為主。專業素質與商業道德決定了泥料水平。黃龍山礦料稀缺,但市場上泥料卻供過於求,「低價競爭」、與號稱「獨家傳世礦料」就占領手段,堂而皇之地推向市場了。

注:
〔一〕    甲泥,舊時多寫成「夾泥",因其深埋于山腹石英砂岩的夾層中而得名;又說甲泥在宜興陶土中質地最為堅硬,似古時的「鐵甲",故而得名。前者說法較為合理,甲泥並非都質堅似鐵,且甲泥確實深埋于山腹石英砂岩的夾層中
〔二〕(白泥)黏土、高嶺土。

(待續)

(網路圖片)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