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金砂(12) :綠泥--寶石質感 素淨儒雅精貴

意文


【正見網2019年12月05日】

綠泥(黃龍山 台西礦區中層)(中國宜興紫砂博物館)

紫砂坯件經過不同窯溫、不同氣氛的火焰燒成後呈色多樣多彩,器表質感也會有不同肌理效果,豐富獨特,變化萬千。綠泥類所制的壺,相對於紫泥和朱泥而言,綠泥稀有,其特性需要技藝高超的壺藝人巧手製作,所以較少被人們所認識。

前幾篇看了真實的礦料和不同溫度燒制的試片,讀者應已稍具概念,如果商人拿礦料、試片給你看,或是拿出金屬氧化物的色料詳實講解化工壺製程,或是拍攝練泥廠的練泥實況,或是直播化工機車壺車間的製造,其所賣的還不一定是真正本山紫砂壺,包括會提出這類警語的賣家。

中國現今被做壞掉的紫砂市場,是末世人心變異,邪黨統治下的道德下滑的縮影。

面對「壺塗世界」,大多數人是迷茫難以判斷的。只有真正了解泥料的相關知識,深入反覆接觸、試喝比對,才能作出最終正確的判斷。

綠泥--寶石質感 素淨儒雅精貴

綠泥屬粉砂質泥岩,是以礦料外觀呈色命名的一個大類,也稱「本山綠泥」。
本山綠泥泥性重,至嫩而柔若無骨,燒製成器,器表肌理相對密度高,近似寶石,胎質手感光滑細膩,色澤純正,肌理、透明度和質感等更明顯。玉的質感來自「油脂感」的溫潤性。撫摸如嬰兒的肌膚。

本山綠泥為什麼不做壺?原因一是製作困難,二是燒溫要高,三是成品率低。

因綠泥礦料產出量較少,同時大件綠泥作品不易燒制,一前綠泥大多是作為紫砂坯體表面的粉飾使用。但是經驗豐富、技藝高超的壺藝人,是可以用純料來製成壺的。

此類綠泥燒結後器表平整挺括,收縮及變形率較小,胎質相對比較疏鬆,保溫與透氣性能極好。若燒成溫度不夠,製品使用後會產生「吐黑」、「隱裂紋」甚至開裂等現象。

綠泥礦料由於石英含量高,含鐵量較少,故礦料基本呈綠色調。在正常氣氛中燒成後,除少量顆粒質點的變化外,基本呈現氧化鐵晶體的純正黃色調。

本山綠泥在泡養後,壺身包漿有種玉脂般的滑亮,有種特別潤糯的,好似湯圓之感。

本山綠泥壺的原料稀貴,素淨儒雅,從形色協調而言,較適合傳統、朴雅的器型。成器後的價值,還取決於造型、工藝,以及藝人悟性、甚至品格等各方面因素。

綠泥的出產地有哪些地區

綠泥礦料的種類很多,根據開採礦區及礦層的區別,綠泥具有多種不同的外觀特徵及燒成效果。

1、綠泥 : 四號礦井、台西礦區(中層)、台西礦區(淺表層)、寶山礦區、青龍山甲泥礦。
2、芝麻綠泥 : 四號礦井、台西礦區(中層)、寶山礦區。
3、紅麻子綠泥 : 四號礦井。
3、墨綠泥 : 寶山礦區、四號礦井、台西礦區中層、青龍山甲泥礦、台西礦區(淺表層)。
4.、梨皮泥 : 黃龍山、四號井。
5、降坡綠泥 : 寶山礦區。
6、降坡墨綠泥 : 寶山礦區。

(一)    四號礦井綠泥

綠泥(黃龍山 四號礦井)  (中國宜興紫砂博物館)

四號礦井綠泥是主要品種。礦料外觀呈淺灰綠色緻密塊狀,略堅硬。熟泥比較細膩,可塑性較好,成型製作時帶有一定泥沙性,燒成溫度範圍較寬。

一般燒成12101240℃左右,收縮率5%左右。燒成後呈米黃色微透綠,胎質細密平整,色澤純正光潤。燒成溫度越高,越顯青綠色調。

(二)【梨皮泥】

梨皮泥(黃龍山 蠡墅大水潭礦區) (中國宜興紫砂博物館)

產於天青泥層的貼層,以泥中泥的形式存在。礦料外觀質地均勻細膩,呈淡綠色緻密塊狀,較軟易碎。

熟泥比較細膩,可塑性較好,粘性較大,對製作工藝要求較高,燒成溫度範圍較窄,因泥性較重,易產生變形、起皺、起泡等缺陷。一般燒成11701180℃左右,收縮率8.5%左右。燒成後呈梨凍色,胎質呈梨皮狀,表面有透而不炫的細緻瑩潔感,色澤效果極細膩豐富。

(三)【四號礦井紅麻子綠泥】

在礦層中偶然出現,含礦量極少。礦料外觀呈淺灰綠色緻密塊狀,略堅硬。因含有較多紅色麻點狀,故被採礦人員形像地稱呼為「紅麻子」綠泥。熟泥可塑性一般,成型時略酥,製作時帶有泥沙性,燒成溫度範圍一般。一般燒成12201250℃左右,收縮率4.5%左右。燒成後呈米黃色,胎質中黑砂質點密布,器表光潔瑩潤,色澤效果極為豐富。

(四)【四號礦井芝麻綠泥】  

產於四號礦井水平約-52米處。礦料外觀呈淺綠色緻密塊狀,略堅硬,礦料上有淺黑色的雲霧狀斑紋。因燒成後胎質中含黑砂質點極多,故習慣稱為「芝麻綠泥」。熟泥比較細膩,可塑性較好,成型製作時帶有一定泥沙性,燒成溫度範圍一般,經一定的高溫,表面易起凸出的細小雜點。一般燒成1180-1200℃左右,收縮率5.5%左右。燒成後呈微暗淺黃色,胎質細密光潤,色澤效果十分豐富。

 (五)【墨綠泥】

墨綠泥(黃龍山 寶山礦區) (中國宜興紫砂博物館)

墨綠泥主要產於寶山礦區紅泥、綠泥泥層的下部,一般泥層較厚,呈多品種的成層結構。也有少量品種會呈薄層狀產於其他礦區泥層之間。因礦料外觀呈多種深淺的墨綠色調,故習慣稱為「墨綠泥」。各種礦料因礦層位置及上下泥層的差異,外觀特徵及燒成效果等也各有差別。

如何區分「本山綠泥」和「本山段泥」?

1.    紋理
本山綠泥收縮非常大,既難做也難燒,所以它的壺體表面會形成類似於朱泥的水紋波的褶皺,微觀狀態「凹凸」不平。而段泥幾乎沒有這種褶皺。

2.    質感
本山段泥不會有本山綠泥那樣細嫩的質感,無論本山綠泥做多少目數,出來的質感都非常細滑,泡養之後更是油潤。

3.    顆粒
本山綠泥是白色、青色、黃色顆粒融合在一起的,如果用高倍放大鏡去看就可以看到顆粒互相融合。
而本山段泥的每一個顆粒都非常明顯,並不會融合到一起。顆粒感的表面呈玻化狀態。

沖茗特性與建議

每一種本山泥料的紫砂壺是不挑茶葉的,泡哪一類的茶都可以。但是壺與茶的特性會有最好的匹配,搭配得當能夠更好的發揮兩者的效用,相得益彰。故以下是前輩的經驗談所給出的建議,個人口感不同,僅提供參考。

(一)本山綠泥:

胎質輕疏,透氣性和吸水性皆佳,泡茶溫和滑順,味香凝聚,沖泡時間易掌控。
呈色清雅古淡,應同以淺色茶湯泡養,沖泡綠茶類比較合適,如碧螺春、龍井、鐵觀音易還原出最本真內涵與味道。
千萬不可用黑茶、熟普洱等來養壺,這樣養出來的本山綠泥壺容易吐黑。

(二)墨綠泥:

此泥料味香凝聚,親茶性佳,沖泡時間易掌控,泡養起來上手較快。
選用溫順的茶品,普洱茶,鐵觀音及半發酵茶類,重發酵茶等等,選擇範圍較廣。

注:
〔一〕《宜興紫砂礦料》是2009年地質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供從事紫砂研究和製作的專業人員作參考使用,教科書級的專業圖鑑。有加底線的文字者。只選擇一個產區做文字說明。
〔二〕【中國宜興紫砂博物館】的館藏照片,由參觀者拍攝後,放在網路上的資源取得。

(待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