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金砂(13) :紅泥—嬌艷貴氣 紫砂泥中之尊(上)

意文


【正見網2019年12月06日】

黃龍山小紅泥   仿古壺

「紅土、紅泥、朱泥、硃砂泥」,這四種泥料,常常令人誤認為是等級區別的同一種礦料。雖然主要同為氧化鐵和二氧化矽所組成的,但因所含微礦物、雲母、長石的含量不同,加上沉積、質變、風化、泥化的狀況差異,事實上是不同的。

1960年代台灣盛行「功夫茶」〔三〕,「汕頭朱泥壺」〔四〕也廣被大家使用與喜愛,台灣俗稱「南壺」或」紅罐」,常見的「老安順」即是汕頭壺。

傳統汕頭壺以磚胎土或田間土成壺後外淋朱泥漿,所以壺內外層明顯不同。近年改採陶土製作汕頭壺,故內外土料、顏色是一致的。這類壺也並非屬於紫砂的紅泥類。


早期老安順潮汕壺(網路圖片)

紅泥的出產地有哪些地區

【紅泥】
1、大紅泥
: 黃龍山淺表層。
2、紅泥 : 黃龍山黃石岩層夾層、川埠、洑東、紅衛香山、趙莊沙山。
3、黃龍山紅泥(石紅泥) : 黃龍山黃石岩層夾層、寶山礦區。
4、石黃泥(硃砂泥):川埠小煤窯。
5、紅皮龍(野山紅泥) : 黃龍山淺表岩層下部。

紅泥是以燒成後呈色命名的一個大類,按照礦料的材質結構可以分為紫砂紅泥和朱泥兩部分。紫砂紅泥和朱泥雖同屬紅泥類,但原料的成型性能、乾燥及燒成收縮性能等均存在很大差異。燒成後的色澤效果、胎質性能等也有所不同。朱泥燒成後一般胎質密度大、氣孔小、結晶程度相對較高。其熱傳導性能比紫砂紅泥要好。而紫砂紅泥一般在保溫、透氣性等方面比朱泥更好。

1.【黃龍山大紅泥】


黃龍山大紅泥 (中國宜興紫砂博物館)

產於黃龍山淺表黃石夾層中的白泥泥層之間,偶然出現,含礦量極為稀少。礦料外觀呈大紅色雲片狀緻密結構,比較堅硬,含有一定量的微細白色雲母碎片,表面有油脂般的光澤感,不溶於水。部分礦料中有少量青綠色夾層,如不去除,燒成後會呈現白色砂點。

2.【黃龍山紅泥】


黃龍山紅泥 (中國宜興紫砂博物館)

產於黃石岩層下部,礦料呈淺青黃色緻密塊狀,略堅硬,含有一定量的微細白色雲母碎片,礦料上有銹色及銹片狀。燒成後呈紅色微透黃,胎質呈微梨皮狀,砂質細密溫潤,色澤效果豐富。

3.【黃龍山紅泥(石紅泥)】

產於黃石岩層的夾層,呈多層狀產出。產出時通常伴生有灰青白色的砂質頁岩,伴礦有時處於紅泥上部貼層,有時處於下部貼層。礦料外觀質地不均勻,呈暗紅色緻密塊狀,質堅如石,含有較多的白色雲母碎片,表面有與黃石貼層的黃色狀,斷面略呈粗砂狀。

4.【川埠鄉小煤窯嫩泥礦石黃泥(硃砂泥)】

石黃泥屬泥質細粉砂岩。一般產於嫩泥夾層,偶爾也產於嫩泥底部,含礦量極少。礦料外觀呈淺紅黃色泥性緻密塊狀,比較堅硬,含有少量的微細白色雲母碎片。遇水能自行分散成小塊狀,但不溶於水。燒成後色似硃砂,故又名「硃砂泥」。

5.【黃龍山紅皮龍(野山紅泥)】


黃龍山紅皮龍 (中國宜興紫砂博物館)

產於淺表黃石岩層下部。礦料外觀呈褐紅色緻密塊狀,比較堅硬,含有一定量的微細白色雲母碎片,礦料上有紫褐色的斑紋狀及淺綠色的斑點,表面有銹色及白色蠟質狀。燒成後呈微暗紅色,表面平整光潤,胎質中紅色砂點顆粒隱現,色澤效果比較豐富。

朱泥和紅泥的區別

1:礦源和泥性不同

紅泥產於黃石夾層中,砂性重,泥性弱。
朱泥產於嫩泥礦中,泥性重,砂性弱。

2:收縮比不同

普通紅泥13%左右,而朱泥有的甚至可達30%以上。

朱泥生胚與燒制之後的收縮比例(網路圖片)

3:色澤、質感不同

紅泥:柔和溫潤,紅中略帶一點橙色。
朱泥:朱紅略泛橘光,鮮明細膩具玉質感。

4:成型難度不同

紅泥:成型工藝較易,大小壺型都可。
朱泥:泥性甚嬌成型難度大,大壺型成品率低,小壺成形後則可愛靈巧。

5:敲擊聲不同

紅泥燒結度低,發聲沉穩有陶土感。
朱泥的燒結度高,發聲尖嘯的有金屬感。

注:
〔一〕《宜興紫砂礦料》是2009年地質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供從事紫砂研究和製作的專業人員作參考使用,教科書級的專業圖鑑。有加底線的文字者。只選擇一個產區做文字說明。

〔二〕【中國宜興紫砂博物館】的館藏照片,由參觀者拍攝後,放在網路上的資源取得。

〔三〕功夫茶起源於廣東省潮汕地區,由於極為講究沏、泡茶的方式,對全過程操作手藝要求極高,因此稱為功夫茶。是中國廣東,福建,台灣的人們喜歡的喝茶方式,並以此待客。

〔四〕汕頭壺,指的是中國廣東省潮州、汕頭一帶的壺品,發源地是潮州楓溪,傳統以小品壺為主,屬南壺系統。潮州壺的泥料是當地黏土,因含氧化鐵,原土呈黃色,因可塑性遠勝於紫砂泥,故以手拉胚制壺,更多使用的是「模具注漿法」。煅燒成型收縮率約15%,呈紅色較為單調、乾枯,表面要施釉水。透氣率較宜興紅泥低。

紫砂壺展示:唐韻紫砂

(待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