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金砂(20):紫砂壺獨特的製作工具

意文


【正見網2020年06月01日】

2006年5月,「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標列在冊,紫砂工具在這門技藝中扮演著重要作用,並演繹了一個「由簡至繁」、「心到,眼到,手到」的過程。

宜興紫砂成型工具已經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自成體系的工具,其數量大小有幾百種,質地有木、竹、銅、鐵、鋼、牛角、皮革、塑料等各種種類繁多材料。其中竹子所占比重極高,這與宜興盛產竹子是密不可分的,自古便有「竹的海洋」之譽。竹子質地堅硬,彎曲強度、抗拉力和承重力極強,同時密度大、伸縮小、結構穩定、不易變形,是紫砂工具就地取材的理想原料。

成功的紫砂壺作品需要經過幾十道複雜的工序和無數次的精心修整,基本需要用到14種工具,並需依據不同壺型,使用不同的尺寸。據說,當年顧景舟大師做一把掇只壺,就用了二十多道工序,一百二十多件工具。

宜興有個順口溜說:「先生開口不要夸,先做掇只和漢瓦,經典面前比一比,功夫真假壺說話」。好的紫砂作品少除了製作者的技藝修為之外,也少不了助其成型的輔助工具。

   「大亨掇只壺」,原是清代制壺大師邵大亨為宜興潘家特製的傳家之寶,被稱為「光器之祖」「壺中之王」。

壺身長近一尺,高過六寸,壺色渾厚深沉,瑩潤如玉,造型古樸端莊,穩重,氣度不凡,充分體現了邵大亨精妙絶倫的壺藝技術。


「漢瓦直筒壺」, 清  楊彭年制    金冬心書 羅聘畫刻

制壺工具通常可以分為基礎工具、成型工具、整型工具、刻畫工具、拋光工具、鈐印工具等幾大類:

獨特自成體系的工具

【泥凳】:凳形的紫砂製作工作檯,通常由硬木製成,古時的兩側凳腿現今多改為了櫃體,以方便收納製作工具。

【套缸】:用於放置紫砂坯體半成品的粗陶缸,上面覆薄膜(古用濕布)和缸蓋,以保持缸體內的濕度,防止坯體風乾,便於後期繼續製作。現今多用塑料便攜箱代替。

套缸是製作紫砂器必備的輔助器具,缸內存有清水,主要起保濕功能,因為製作一把全手工壺是由一人獨立完成,極為複雜的製作工序,少則一兩天,多則一兩月,作品在未完成前,作者休息時或暫時做不到的附件等,都是放在套缸內的。當全部完成所有製作要求時才不進套缸,叫「出窩」,讓坯體自然乾燥。

 
【搭只】:古稱「椎」,即一種敲打泥條、泥片的器具。《宜興瓷壺記》〔一〕「用木重首作椎,椎唯練土」,搭只,從日用陶成型工具演化而來,呈帶柄半圓柱體狀,搭面中間微凸、四周略低、光潔細膩。通常由硬木製成。最理想是用硬而細膩又有分量的檀木製作。

做壺第一道工序,就是把泥料處理好後開始打泥片、泥條、然後打身筒。把配好的泥條料、底滿片料用木搭只打出所需要的厚度、直徑底、滿片,打泥條、打片子叫「打搭只」,科格要求需規定幾搭只,就需打出所需要厚度的片子。打泥條要打出中間與兩頭,上下需保持一致厚度。因此,搭子的規格等有特殊的要求。尤其「搭面」它不是水平面的,它中間要微微凸起。由於打泥片時,人體傾斜度與用力有一定角度,絕對水平面的搭子反而打不出好泥片。

【木轉盤】:古稱「月阜」,明末清初周容的《宜興瓷壺記》:「土稚不耐指,用木作月阜 ,其背虛緣易運代土,左右是意與終始。」。紫砂泥因質地軟爛,不宜用指捏,要放在形如半月、背部邊緣虛空的基座上操作。木轉盤是紫砂器全手工成型的基礎工具,要求中間略高於四周、均勻光滑,在打身筒、清蓋板、勒大隻時,轉盤方面比轆轤有明顯的優勢,一般每人要備大小尺寸兩隻以上的轉盤。木轉盤能使製作者拍打壺身時,通過自然慣性旋轉使壺身圓正,並在校驗坯體的線面完整度上發揮較大的作用。

 【轆轤】:木轉盤的改良形式,借鑑陶瓷拉坯工具而來。由上下兩隻圓盤及中間一圓柱組成,裡面的軸承可以使盤面自由旋轉,相較木轉盤穩定性強,容易操控。

 【矩車】:正名應為「規車」,是一種裁割紫砂圓片或開口片的基礎工具,由矩車柄、規腳、刀片、規腳榫四個部分組成,可自由調節尺寸。質地一般為竹木材質,矩車釘為鐵片製成,銷釘為竹質或木質。

矩車種類尺寸眾多,以掇只壺為例,需要泥條矩車、滿矩車、坨只矩車、回矩車等十多種;不同的壺型對矩車的要求又有所不同。

【底矩】:竹片製成的小工上,主要是墊在規腳下面來劃圓的,這樣可以使泥片中間不留圓孔。

【泥扦子】:從柄到首逐漸變窄變薄的尺狀工具,用於抹平拍打後的泥條或起放泥片,通常由竹片或硬木製成。
 
【脂泥板、脂泥筷】:用來調製脂泥或將脂泥塗抹於紫砂坯件上的長形條棍。

【水罐頭】:用於明針保濕的儲水容器,多為紫砂製成,中間常見一道隔山,便於乾濕分離。

【水筆帚】:用布扎制,沾水濕潤後塗抹於坯體防止乾燥的保濕工具。現多用毛筆代替。

 【噴水壺】:紫砂坯體保濕的容器,底部為一圓柱形儲水容器,上部為一水平中空的直管,使用時通過吹動上部的小管噴水,多為紫砂材質。現多為塑料手動噴水壺替代。

朱泥的製作就不能噴水,要一氣呵成。如果掌握不當將會產生許多缺陷、爆裂,使製作失敗。

【拍子】:用來拍打身筒、拍片子、推牆刮底的木製用具。古稱「掌」,「一薄一厚,分聽土力」,根據泥料的特性,拍子有大有小,質地以不易變形的硬木為主。拍子是紫砂工藝的基礎工具,通常打身筒的拍子起碼要有三把,大、中、小各一把。

一般由棗木、紅木等材料製作,也有竹製的,根據壺型大小不同而有不同的尺寸。拍子渾厚質樸,平整光滑,厚薄根據需要而定。

【鰟鮍刀】:用來切削紫砂泥條、挖挑坯件的細柄刀具,因刀頭形似「鰟鮍魚」而得名。是紫砂壺成型中使用最多的工具。無論是切削釺挑還是挖刮挾,鰟鮍刀都能勝任,作用多面,大小各異。材質有鋼製、木製等。鰟鮍刀以刀面弧度適中、刀頭尖中帶圓的為佳。

【尖刀】:紫砂成型過程中進行切、削、挑、挖、刮等動作的刀具,通常用來雕琢嘴部、鈕部或復滋泥等用途。尖刀長如毛筆,闊如韭葉,一頭鋒利、一頭平正,鋒利的一面可以割、剃、剔,平正的一面可以壓、撫、推坯體。是鑲接、塑型的主要工具。尖刀的種類形制較多,有鐵尖刀、竹尖刀、通嘴尖刀、彎尖刀等。

古稱「鑐」 (鑐,是鎖中的簧片,形容很薄的刀片),其形狀及作用為「長視筆,闊視薤,次減者二,廉首齊尾,廉用割,用剃,用剔;齊用抑,用趁,用撫,用推,凡接紋深淺,位置高下,齊廉並用,壺事此獨勤。」

 
【小銅管】:一種細長的金屬管,用於鑽鑿流根部的出水孔。

 
【挖嘴刀】:砂壺嘴洞挖制的金屬刀具。一端尖直,另一端彎曲如蠍尾。
 
【蓋座】:用於承載蓋坯的環狀基座,製作蓋子時使泥坯不變形。

【的捻子】:壺鈕是紫砂壺的重要部件,行話稱「的子」或「滴子」,傳統純手工製作壺鈕的工具行話叫「點捻子」。
「的子」的製作工具,通常由一根細小的竹剖切而成,長約18公分左右。在制「的子」時,利用小竹管弧度,在一段圓柱形的泥段上,捻出捻出球形的「的子」,小竹管的弧度決定「的子」的形狀。點捻子的內部形狀,依據蓋鈕的大小、圓曲銼制,結構分點鈕部分與點腳部分。

 
【骨頭針】:製作的捻子時插於泥段中心,起到固定作用的小細棍。
 
【虛坨】:虛坨俗稱「凸型秤」為輔助模具,用於壺凸面的輔助模工具。使用時將泥片置於其上,用手輕拍泥片邊緣,泥片因邊緣受力中間上凸。一般為石膏、木、紫砂材質。

【瓤只】瓤只俗稱「凹型秤」,用於制壺凹面的輔助模具。做壺蓋內部和打蓋款時的必備工具,中心為凹型,瓤只的深淺大小必須按蓋板的弧度、直徑來決定。

 【木雞子】:兩端平齊的橢圓形木頭,因形似雞蛋而得名,《宜興瓷壺記》中形容其為「有木如腎,補規萬范所困」,用作規整圓口內沿及子口。

紫砂壺製成之後,大多藝人都會打上印章,而燒制的紫砂壺尚未定型,所以蓋印章時就需要藉助木雞子才能順利完成打章過程。

【獨果】:用於規整嘴洞、蓋眼的小柱體。《宜興瓷壺記》形容獨果為「釵之股」,形似古代婦女裝飾用的釵。根據用途的不同分為平頭和尖頭兩種制式,材質以木、竹為主。

【蓖只】:《宜興瓷壺記》載:「用竹木如貝,竅其中納柄,凡轉而藏暗者籍是。」用於紫砂壺身坯體輪廓的修整,由自然弧度的竹片製成,常見的有肩蓖只、腹蓖只、蓋蓖只等。

蓖只是使用適當弧度竹子製作的工具,對於圓器來說,一個壺身可分為上、中、下部分,要用三種蓖只來休整壺身。因此蓖只分好多種,諸如:上脫、中脫、下脫,直(做直身筒)、蓋板、肩,這些均由製作者根據造型的需要自己設計製作。

【復只】:整理、定型脂泥的專用工具,通常在添加壺身肩線和壺蓋上複線時使用。

 
【勒只】:一種修整頸、底、足等與壺身交接轉折處的長條狀工具,兩端根據紫砂造型的需要呈現一定的線條形變換。

 
【線梗】
:修整器物外表裝飾線的一種長條形工具,有牛角、金屬、竹、塑料等材質,因器物線形和部位的不同,根據不同的線條類型和各人的使用習慣而具多種形態。

【砑只】:雕琢器皿細節的工具。平面微凸,邊緣呈一定的小弧度,用來修飾器型細部的轉折部分。
 
【捖石】:是一種轉角略帶弧度的小方片,一般「用石如碓,為荔核形」,通常用來加工底和蓋內部的滋泥填充後的死角,使內壁光潔圓潤。用竹、紫砂、塑料凳材質製成,分捖蓋石和捖底石兩種制式。

 
【刻刀】:一種紫砂坯面的裝飾工具,由刀片和刀管兩部分組成,通常用來鐫刻名款、書法和字面,增加紫砂器的文化屬性。
 
【明針】:古稱「角」,為牛角製成的薄片,其形「闊寸,長倍五,或圭或笏,具前薄後勁,可以服我屈伸,為輕重用」。用於紫砂表面精加工,前粗後細,通過在成型的生坯表面進行刮壓,使器物表面光滑規整。根據用途的不同,分為身筒明針、嘴鋬明針、蓋頭明針等。

紫砂明針以牛角制者為最佳及最普遍。削刮成不同形狀不同厚度用於加工光壺身、壺嘴、壺把、壺蓋、筋紋等光潤細膩的表面。

【皮毛布】:紫砂器皿表面拋光工具,通常採用細軟、光潔的軟豬皮製作而成,主要用以加工坯件的轉折部位及明針觸及不到的地方。

【印錘】:錘狀工具,用於敲制印款,常用木頭或金屬等材質製成。
 
【頂柱】:支撐坯體的柱狀工具,用於輔助印款的敲制,通常將製作完畢的紫砂坯體倒置其上,然後通過印錘敲擊印章在底部形成印款。由木頭或紫砂材質製成。

「明針」功夫最考驗紫砂工藝師的水平

一把壺的「精加工」效果好壞,往往就取決於明針的環節,更是紫砂工藝極其重要的特殊的加工手法,所以我們特別提出來。

「明針」是紫砂器生胚的一種表面修飾工藝,通過工具的抹、刮、壓,將坯體表面的粗泥粒子,向坯體裡擠壓,使泥漿浮出,從而形成細膩的表層,讓坯體表面光如明鑑。而坯體內部保持紫砂特有的疏鬆間隙,經過燒制後,則保有一定的雙層氣孔。

古時紫砂藝人曾用一句話來形容明針的作用和工序特性。「脫手則光能照面,出冶則資比凝銅。」也就是利用明針將生胚修到如述的效果。在此精加工的工序中,胚體的器型結構,將更能嚴謹,輪廓線條,更加明顯。明針工能將泥料、成型、燒成三者結合,使器物燒制後表面形成光潔細膩的結燒層,使各部分吻合度加強。

明針功夫對紫砂壺氣韻有以下影響:

一、質感:讓紫砂表面更有玉質感。明針處理後紫砂壺表面光潔如玉,成為一種體現產品質感優勢的工藝升級。這是明針最主要的功能。
二、形體:對原造型結構進行細微的調整,可增加表現的張力,使器型緊湊,修補生胚的形體不足。尤其對筋囊器,使線條生動流暢的修飾作用。
三、對稱:器物流把不同、上下不一,方非一式、圓不一相,是相對動態的對稱把握。在最後的工序中,把握相對的平衡中產生氣韻。

手藝精湛的紫砂工藝師往往擅用明針精加工修飾,明針工越好,燒成後色相越勻,越容易養,稍加泡養即可溫潤如玉。

註:
〔一〕清代乾隆年間吳騫的《陽羨名陶錄》是中國古代另一部宜興紫砂專著。該書分上、下兩卷,包括自序、原始、選材、本藝、家淵、叢談、文翰,共五部分。其自序稱暨陽周伯高氏,嘗著《茗壺系》,述之頗詳,茲復稍加增潤,為《陽羨名陶錄》」。因此,該書更為詳盡地介紹了明代以來39位制壺名家的生平和藝術面貌。有關紫砂器的選材和製作,也作了相應介紹。對周高起《陽羨名壺系》有所補充和注釋。該書在叢談和文翰中,收錄了不少文人學者對宜興紫砂器的記載和有關詩詞文陚,為今人研究紫砂壺保留了珍貴的資料。如周容的《宜興瓷壺記》、吳梅鼎的《陽羨茗壺賦》、高士奇的《宜壺歌答陳其年檢討》等文章和詩詞,以及一些地方志和文人筆記中有關宜興壺的記載,均被收入該書之中。

(網路圖片)

(待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