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金砂(27):茶器之首 再論紫砂

意文


【正見網2020年10月13日】

乾隆  「笨巖」款本色堆泥繪如意海棠壺

清代康雍乾時期國力昌盛,宜興紫砂的發展進入空前的繁榮時期。三位帝王的偏好,影響著當代紫砂的發展方向……。

清 康熙 宜興胎畫琺琅萬壽長春海棠式壺-宜興胎畫琺琅四季花卉蓋碗

康熙時期喜好在定製的紫砂素胎上畫琺瑯彩。

清  雍正  五彩堆泥繪禮佛壺

雍正時期重視的是紫砂泥料的材質美,而不追求壺身的裝飾美,紫砂泥色之美得以完美充分地展現,風格文雅脫俗。

 乾隆  宜興窯紫砂黑漆描金菊花壺

乾隆皇帝的嗜茶及對茶相關物事的投入,於中國茶史上無人能出其右。由在位時所建的茶舍就可見一斑,乾隆時期紫砂器最大的特色是,刻繪、泥繪、鑲金,不僅形式多樣,裝飾手法也豐富多彩,是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乾隆帝曾說:「世間茶具紫為首」。「紫」指的就是宜興紫砂壺。

【一】紫砂與和闐玉

【1-1】「紫砂」與「紫砂陶」

之前談了很多紫砂如何「無中生有」、「以假亂真」,本篇來談談目前最說不清、最混淆世人的「本山」與「外山」紫砂礦料。

「紫砂」二字,原本就是個專有名詞,在上世紀之前,就是專指「宜興黃龍山紫砂礦料」以及周邊的大水潭、台西、寶山、川埠小煤窯、紅衛村小煤窯、趙莊、等地砂礦料的統稱而言。這是無疑義的,因為當時1-5號礦井所出產,足以應付當代的使用。

文革後,紫砂開始興盛,紫砂一廠以外銷為主,1986年以後,三、四、五紫砂廠陸續建立,生產中低端大宗商品壺為主。一廠使用四號井的泥料,出產的礦料多到可以拿來做花盆,可見當時黃龍山泥料是不虞匱乏的。

1999-2005年1-5號礦井已經逐步禁止開採,2001-2004期間挖些青龍山、台西以及附近的礦料,在2005年正式封礦之前,本山料除了少數練泥廠有存量之外,外山、外地料就已經開始大量的使用作壺了。

封礦後,出於經濟發展的考量,當地把「紫砂」的定義範圍,擴大到整個宜興境內出產的紫砂礦的統稱,而不是單指高黃龍山約莫500平方米的礦區。至於占了中國國內95%以上大眾消費市場的「紫砂壺」,用的是浙江、安徽,山西、遼寧、陝西、山東、新疆的「紫砂陶土」,這些則稱為「外地料」。

從地理學角度來講,同屬天目山余脈的長興、安徽、廣德,因與黃龍山地下礦脈相連,也存在著大量與紫砂礦類似的「紫砂陶土」,以前是專用來做缸、盆、桶、尿壺等的泥料,不會有人拿來做成茶壺。也就是「本山」與「外山」的區別、「紫砂」與「紫砂陶」的區別。

中共沒有媒體  只有宣傳機器

保守估計,目前市場上占95%以上的外山、外地料的製品,以及以此泥做基底調製的化工料,可是網路上找不到「外山料」「外地料」的紫砂壺照片,為什麼?因為每一個商人都說自家是黃龍山泥料,沒有人會說自家是外山料、外地料甚至承認自家是化工料作壺的。

美國第三任總統傑佛遜說:「如要讓我決定,有政府而無報紙,或有報紙而無政府,我會毫不猶豫,選擇後者。」

中共沒有媒體,只有宣傳機器。〈在新唐人電視討論會上的講法〉中說:「那個中共邪黨的喉舌「殃視」,(笑)那就是個魔窟,是造假與謊言的流氓窩,為邪黨欺騙民眾的專職機構,......」。

在把媒體當成國家機器的CCTV,2019年有集節目竟將化工染色壺介紹成「紫砂五色土」(下圖),讓假專家來造一則假節目,傳達黨要傳達的假資訊,在各種領域上藉以一次次愚弄欺騙老百姓。整個社會氛圍是這樣,想當然含有一點紫砂料的陶土,便自動升級為原礦紫砂,也不足為奇了。

(視頻截圖)

中共用馬克思理論一套唯物論、無神論的黨文化,和現代變異的思想取代了中華傳統文化和普世價值。中共近百年的邪惡本質真相,人民都是受欺騙和愚弄的。「文化亡國」是真正的亡國,丟失了中華文化的根,是讓人痛心悲哀的事情。

【1-2】「和闐玉」與「和田玉」

黃龍山泥料的溫潤玉質感,令我想用「和闐玉」的今昔定義,來類比紫砂礦讓讀者有更多的了解。

「中國四大名玉」之一「和闐玉」。距今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就曾發現。因產於崑崙山又位於「于闐國」境內而稱之「于闐玉」。直到清光緒九年(1883年)設立和田直隸州時,才被正式命名為「和闐玉」。

和闐玉中的「羊脂玉」眾所周知,它的美表現在光潔滋潤,質地細膩,柔和如脂,具有介於玻璃與油脂、蠟狀間的特殊光澤。坊間形容其"體如凝脂,精光內蘊,質厚溫潤,脈理緊密,聲音洪亮"。特點為"白、透、細、潤"為玉中極品。但市場上卻難覓其蹤,價格高昂極其稀有罕見。

2003年11月頒布的《珠寶玉石國家標準》中,將「和田玉」一詞,統冠所有礦物成分為「透閃石」的玉石。

修訂後的國家標準GB/T—16552《珠寶玉石·名稱》中,將和田玉的「白色-青色」系劃分成白玉、青白玉、青玉三大類,把「白玉-羊脂玉」、「白玉-羊脂白玉」等名稱統一為「羊脂白玉」。自從訂定這名稱,讓消費者誤認為羊脂玉要越白越好,不肖商人也有機可趁,變著花樣騙人。

學術界對和田玉是按「產地」或「礦物」成分來劃分,長期以來存在很大爭議。

2013年12月17日和2014年1月,中國國家標準管理委員會和全國標準樣品技術委員會批准發布了國家標準GSB 16-3061-2013《和田玉實物標準樣品》,把透閃石成份占95%以上的石頭都命名為「和田玉」。正式確定——不論產地,一律按其礦物成分來界定。〔一〕

除中國和闐、青海、貴州在礦層中同處一礦脈之外,和田玉原生礦床分布於世界上20 多個國家,有俄羅斯、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朝鮮、印度、波蘭、義大利、巴西等。按國標說法,以上所產的玉即可稱為「和田玉」。自此「和田玉」成了一種泛稱,和大理石一樣,已不具有產地含義了。

依照以上的對比製作了一張圖表:

【二】看起來一樣  其實不一樣

【2-1】和田玉

和田玉和俄料、青海料三者同屬一礦脈,所以礦物結構十分接近,因而在外觀上一時很難區分,市場上經常將其當作「和田羊脂玉」。
但仔細辨別還是各有不同:

〔俄料〕透度不及和田玉,細膩程度也稍遜於和田,溫潤感不足,油性差,通體發乾,白而不潤。呈油脂狀玻璃光澤,但略帶瓷感。
〔青海料〕比和田玉更透呈半透明狀,油潤與細膩度比和田稍差,缺乏羊脂玉般的凝重的感覺。
〔和田玉〕界於俄料和青海玉之間,恰到好處的細膩,潤澤,有油性,透度適中。

白玉殺手—

在現實中的玉器市場與紫砂一樣,真偽參雜、良莠不齊。中國大陸造假手段日益翻新,令人嘆為觀止。以下是幾種常見的造假方法:

1.「外蒙玉」

將白色石料製品冒稱為和田玉,貼個「羊脂白玉」的標籤,其實是「乳化合成玻璃」,行內稱為「外蒙料」,說穿了就是蒙外行的料子。

2.「粉壓和田玉」

以不同的白色玉石粉末回爐重造,混合化學高強凝固劑,注入模具,再高溫加壓製作成的。看上去潔白,觸感也具玉的細膩、柔和,做工精緻度高,更有甚者還能做出紋理,逼真度高,足以以假亂真。

3.「去黑藥水」

在業內去黑藥水算不上神秘,是用藥物去黑拔髒,容易傷皮色且破壞了玉質與光澤度,缺少油潤感,料子組織也會變疏鬆。

4.「玉石變色機」

 

這機器可以自調玉石的白度,還能去斑點、瑕疵、雜質,加工出來的玉石比原產的更好,而且還能過質檢。只是苦了誠信良心商家以及不會分辨和田玉真假的人了。

【2-2】紫砂

外山料雖然在色澤和部分性能上和本山礦料看似相近,由於沉積物來源與沉積環境、地質年代等之不同,種類和色澤均不如宜興黃龍山的紫砂豐富。在實際使用中差別還是大的,當然價格差異也大。

「本山礦料」:紫砂礦--「雙層氣孔」

黃龍山料成分含量較為多元,礦物組成主要為石英、黏土、雲母和赤鐵礦、長石(天然鉀納矽酸鹽礦物)、高嶺土等,它的顆粒層次非常豐富。含有多種有機物,有些含有表面油脂感、自然裂解後均呈細小的顆粒狀,所以成器後透氣性好。燒成後會出現自然「雜質」,也就是五色土的豐富表現。

手感很潤,看上去有砂感,有些紫砂礦料呈現油脂感、亞光,泡養效果相對明顯,泡養出來的茶湯口感相對軟水且回甘度增強,其優質礦料變化時間更長,包漿更易,泡養後表面泥料變化層次多,呈現出「玉質感」。

「外山礦料」:紫砂陶土--「單層氣孔」

礦料比較單一,沒有顆粒的層次感。泥質構造和團粒結構與紫砂不盡相同,沉積物來源與環境也不同。安徽、浙江等外地礦料,質地乾枯,釉面多不透亮。燒成外觀色澤雖然相似,但是色澤單一、成品呆板、砂感不強、質感乾枯。

水色不佳,燒成後多數難以泡養,泥料的透氣性差。少數外山料雖也能泡養一層薄包漿,但其呈現茶湯之表現情況( 提香、聚氣、回甘、增甜、茶氛、茶色)等相對比本山料差。

所以通常外山料的泥料都需要外加「金屬氧化物」色料、或添加其人為調配之礦物元素、調砂表面偽飾、淋漿包覆面飾、表面拋光偽亮感等手法,來增加成品壺的色澤美觀度,以仿效本山料的質地感。

上述文字,將紫砂與和闐玉的今昔、產地劃分、國家定義、差異、造假手段類比在一起,希望能讓讀者有更好的理解,如此將紫砂和和闐玉的類比應是創見。

紫砂殺手—

請詳閱紫玉金砂(16)~ (19)

紫砂泥料商品化,催生了一大批商品泥生產商和供應商,低端的用外地料,中等級別的用外山料或者拼料制壺。現在的科技能夠將外山、外地料、新生礦料,通過各種技術、化工處理,可以達到迷惑初入門者的水平。現在電腦分色技術先進,用化工料調出相同顏色的配方,但是顆粒的分布及窯燒氣氛是無法仿製的。

補上紫玉金砂(16),2010年5月23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二〕節目的影片。用在這兒正好補足。

 

【三】造物主的原意

據創辦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的首任館長時順華老先生回憶,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人異想天開,想用人工合成紫砂泥。他們將黃龍山的紫砂泥拿回日本,化驗分析出所含的元素以及物質比例,在普通泥中人工添加各種元素。結果,人工合成泥燒出的所謂「合成紫砂壺」,泡茶就別提多難喝了,連同泥料表面質地也大相逕庭,後來才作罷。

近來有用儀器檢測紫砂壺,測量是否添加碳酸鋇或金屬氧化物,這樣的基礎把關對初入門消費者是有好處的。

在好壺難遇的情況之下,如果以外山外地料制壺,沒有添加化工料,泡茶也是沒有問題的。好不好喝先不說,避免將毒物喝下肚子是選壺第一要件,以先進技術對民眾健康把關也是一樁好事。

但是本山料與外山料的地質年代,礦料的元素含量、成份比例與其地質年代是無法如此檢測辨認的。

首先紫砂礦是屬於自然礦產不可再生資源。既然是礦產資源,那麼它的形成應該是由地質因素(地層、岩石、構造)來決定的,礦的品質一定受到地質條件的影響。這就得回歸當初造物主造地球時的原意,就是將羊脂玉放在和闐,將紫砂放在了黃龍山,全球琥珀的90%以上儲量放在波羅的海海域國家……。

【四】現存的黃龍山礦料比黃金少

1980年代中期之前紫砂廠實行國有制,私人購買紫砂礦料是犯罪的。紫砂原料總廠1980年代破產。所存紫砂礦料或合法或不合法地流落到個人手中,後來的練泥企業基本上都是原來原料總廠的人員,手裡存有以前礦料者,也幾乎也都從事了練泥。

真正開始大規模屯泥和屯礦的兩個時間段:第一個是1997年宜興紫砂工藝廠改制前夕,第二個是2005年黃龍山封礦之前,很多有眼光的商家和工藝師都屯了紫砂礦石。真正手上有本山料的泥廠是不出售的,有些泥廠面臨本山礦料稀少的窘境,把本山料像老湯一樣勾兌外山外地料出售。

據世界黃金協會測算,至2017年底,歷史上各時期共開採黃金約190,040噸,其中約2/3是自1950年以來開採的,每年黃金礦約以2500至3000噸增加。由於黃金基本上是無法銷毀的,意味著這些黃金全部都以某種形式留存於世。

「千年紫砂」要朔及到北宋開始使用紫砂做成器物,明代嘉慶至萬曆年間(1522-1619)是紫砂壺真正形成工藝體系的時期,明代即有「名手所作一壺重不數兩,價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

當時名壺與等重的金價相當,如明代的時大彬、清代的陳鳴遠等人的壺,多為達官顯貴、文壇驕子鎮齋之寶。在那風光的年代,甚至有「價比黃金」、「一兩紫砂十兩金」的傳說。

明清時代、民國初年私人作坊的紫砂壺,除了毀損的之外,留存於世的數量不多〔三〕。國營紫砂廠經營的40多年,是歷史上生產的盛況,現今礦井也已封礦無法再開採。在2.5平方公裡,60-80公尺高小山丘的黃龍山,現存開採出來的礦料,應該不會多於已開採的黃金數量。

2020年10月7日,台灣銀行的黃金條塊牌價500公克是882,030元。

製作一把紫砂壺大約費泥500公克,一噸紫砂泥約可做2000把壺,初階工藝師費用基本2500台幣起價,加上前期煉泥陳腐、燒窯、整口、管銷、以及不可再生資源的紫砂礦料…….,紫砂壺基本應該要多少售價才合理?!

當然現在金價不可同日而語,實用器不會賣這麼高價,類比是告知消費者,太過便宜的不用買,但貴的也不一定是真的,這是事實現況。

【五】提供一個研究題目

紫砂壺因為泥料種類不同,練泥的方式不同,製作工藝的不同,明針功不同,燒制溫度不同,對於茶湯的表現也不同。真正黃龍山紫砂礦料泡一次茶,壺身就開始變潤,一但泡養出效果,就有如羊脂玉般溫潤光澤顯現出來。

黃龍山芝麻青段   泡養20天前後對比(唐韻紫砂)

無論是40年前的廠壺、或是外山、外地料、抑或是本山老泥新做的壺,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用好泥料的紫砂壺一定比泥料差的紫砂壺泡茶好喝。

如果你家中有很多不同時期的、各種礦料的紫砂壺,請以沸水分別注入各個紫砂壺之中,待水降溫後喝喝看:水的甜度,軟水效果,順如絲,滑如綢的口感……。試出如上述效果的紫砂壺,泡起茶來焉能不加分!?

註:

〔一〕
和田玉屬鎂質大理岩與中酸性岩漿岩接觸交代而形成的變質岩,內含透閃石、角閃石、陽起石等多礦物集合體,化學成分是含水的鈣鎂矽酸鹽,化學式為Ca2(Mg,Fe2+)5[Si8O22](OH)2,密度為2.95—3.17,摩氏硬度在6.0—6.5之間。

〔二〕目前唯一一檔以消費者為核心收視人群的新聞專題節目。

〔三〕北京故宮藏的紫砂器大約近400件,大多是宮廷用器。台北故宮博物院的60餘萬件藏品中,陶瓷器有25423件,其中宜興紫砂器的數量雖未見官方統計,但顯然不多,目前已公開發表者僅見20餘件。

(圖片來自網絡)

(待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