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金砂(31):紫砂壺的結構分析(下)

意文


【正見網2021年06月04日】


黃龍山五號井綠泥  龍鳳刻繪滿瓢壺

四、【壺蓋】基本形式「嵌蓋、壓蓋、截蓋、罩蓋」

業界有句話:「寧做三把壺,不配一個蓋」,如果壺蓋磕壞了要另外配個蓋,意味著包括顏色、尺寸和質感很難與原來的壺一致。

紫砂壺從生坯到燒成,要發生兩次收縮,收縮程度與泥料種類、生坯乾濕度、燒制溫度、燒制時間直接相關。而現實中這些是很難掌控的,重做一模一樣的壺蓋幾乎不太可能。比做整個壺花的代價更大。

上述開場是另配壺蓋的特殊情況。

新做一把紫砂壺,壺蓋與壺體是合在一起燒制的,燒成後不再施釉,工藝水平高的紫砂壺,口蓋間的空隙(位移公差)一般都在0.5毫米左右。而一般施釉瓷壺,口與蓋的位移公差達1.5mm左右,成型工藝的局限,以嵌蓋結構形式較常見。

我們將壺蓋與壺口以剖面圖來說明細部名稱:

壺蓋與壺口平行的泥板稱「座片」或「蓋板」,隆起的部分稱「虛片」或「蓋面」。
壺蓋下部、壓入壺口的泥圈稱「子口」或「蓋牆」、「蓋延」。
壺口泥片稱「母口」或「坨子」、「口延」(有「單口」和「漂口」的區別)

這幾個部位的連接及轉折過渡,必須用脂泥來粘結,方能潤合貼切、渾若天成。

壺蓋與壺體的常見銜接方式分為:「嵌蓋、壓蓋、罩蓋、鎖蓋」四種結構形式。無論是那種結構的壺蓋,整體輪廓相貫連通是必須的。

1、 【嵌蓋】:「平嵌蓋、虛嵌蓋」

是指壺蓋覆於壺口後,壺蓋沿嵌於壺口內,並與壺身融於一體。行話稱「地包天」,可分為「平嵌蓋與「虛嵌蓋」兩大類。

工藝上能達到「准縫如紙、發之隙」者屬上品。如「矮井欄」、「一粒珠」、「魚化龍」壺等。有圓、方、樹樁及異形變化形等。

 平嵌蓋:
蓋面與壺口呈同一平面,製作時在同一泥片中切出,故收縮一致,口蓋間僅有「紙發之隙」。

 虛嵌蓋:
蓋面高於壺口呈弧形或其他形狀。壺口以裝飾線處理,有「直口、瓢口、雌雄片口」等結構,與平嵌蓋手法相似,以嚴密、精縫、通轉為上。

2、【壓蓋】:「海蓋、虛蓋、平蓋」

無論壺型是方是圓,蓋延和口延上下內外呼應,壺蓋覆壓於壺口上,稱「完蓋」,亦稱「克蓋」。「克」者,制服,居高臨下也。
壺蓋稍大於壺口外徑的,則俗稱「天壓地」,蓋沿和口沿要能適應功能和視覺的要求。又分「單線壓蓋、雙線壓蓋、單口壓蓋」。


海蓋:紫砂ㄧ廠ㄧ號紫泥   壽星壺   650毫升

壓蓋又分三種:

海蓋:蓋的中部凹陷入壺口者。其下部有「唇」支撐。邊緣圓潤無稜角,以圓線處理。

虛蓋:蓋的中間部分鼓起,虛蓋下的壺口也有「唇」支撐。邊緣圓潤無稜角,以圓線處理。

平蓋:整個蓋面為平板者,平蓋下的壺口無「唇」,靠「頸」支撐。邊緣一般稜角明顯,以方線處理。

3、【截蓋】:「克截蓋、嵌截蓋」

截蓋是紫砂壺特有的一種壺蓋樣式,制坯時在完整的壺體上,在壺上相應的部位切割開來,截割上端部分做成蓋,壺身切口成壺口,蓋合後外形完整,壺蓋既要與壺身在結合處完全吻合,又要用自身去保持壺的整體形態。製作技術難度較大。特點是簡潔、明快、整體流暢感強。

有「克截」,「嵌截」之分。

克截蓋:壺蓋與壺身共同組成陡立的高身筒。蓋邊鋒利如刃,在燒制時收縮難以預判。

嵌截蓋:壺蓋與壺身共同組成較圓潤的矮身筒。蓋邊比較敦實,形似嵌蓋,但蓋面不平不虛,與壺身在同一弧線。

4、【罩蓋】:合蓋後,蓋沿緊貼壺勁外沿。

5、【鎖蓋】:壺蓋只有在某一個角度才能吻合蓋上,合蓋後,不可再轉動,極考驗做工。例如樹樁壺、梅樁壺造型別致、風格獨具、工精技巧。

壺口與壺蓋的配合應達到的要求

「 緊 」
是說合上壺蓋後,壺蓋與壺口的間隙要緊密得當,既能嚴絲合縫,又能開啟自如。

口蓋嚴密須適度即可,太嚴密反而不好用,隨便一點茶渣蓋子即卡住蓋不上,影響泡茶順暢度和效果。

新壺口蓋還沒有完全平滑,易「跑水」,使用一段時間就會好很多。

「 直 」
是指壺蓋的蓋牆,要做得既深又直,在傾壺近90度出湯時,壺蓋不致脫落。個人還是建議倒出茶湯時,須按住壺蓋比較保險,以免摔破。

「 通 」
指圓器合上壺蓋後,壺蓋在壺口上能爽利旋轉而不遲滯磕絆。

「 轉 」
是說方器和筋囊器的壺蓋,在變換換角度後也能嚴密蓋合壺口,並且上下筋紋可準確對接。俗稱不認邊。

五、【壺鈕】基本形式「寶珠形、方形、橋形、牛鼻形、瓜柄形、樹樁形、獸形、一體形」

紫砂壺的壺蓋一般都有造型別致的壺紐,它的造型應與身筒、蓋、嘴、把協調和諧。茶壺的壺鈕,俗稱「的子」、「摘手」,屬於全手工的範疇,在頂端或底側,要開個內大外小的錐形氣孔。

造型為求取得與主體的協調,往往將其外形做成主體正立形或倒立形的縮小,或是主體和蓋面外輪廓的延伸。

鈕部造型雖簡單,但要防止呆板粗糙,鈕部與蓋面的銜接過度須自然與壺蓋渾然一體。

紫砂壺的鈕,應與整體壺形相互映襯,搭配得好,可有畫龍點睛之效。

紫砂壺「鈕」的傳統樣式

形式有「寶珠形、橋形、牛鼻形、瓜柄形、樹樁形、獸形、一體形」等。

1.寶珠形—圓壺中最常用的鈕,呈珠形、扁笠、柱形,往往取壺身縮小或倒置造型,製作中採用「捻摘子」工序,搓、轉、壓擠而成,簡潔快捷。

2.橋形—形似拱橋如環若串。有圓柱狀、方條狀、筋紋如意狀、環孔碩大的牛鼻狀等。也有加設單環或雙環的,俗稱「串的」。

3.牛鼻形—平緩的蓋面,環孔碩大的為牛鼻蓋。

牛蓋蓮子文革紫泥//四方牛蓋四號井團泥

4.瓜柄形—花器和筋囊器壺常用的鈕式,如南瓜柄、西瓜柄、葫蘆旁附枝葉、造形生潑。花器常用的鈕式,如南瓜蒂、西瓜蒂、葫蘆。

5.樹樁形—仿植物老樁形態捏制而成,如梅樁、竹根等。

6.獸形—仿獅、虎、龍、魚、蝠等動物肖形,寫實、抽象、變形、仿古,諸法錯雜,如同印鈕,講究與主體統一協調。

7.一體形—蓋上無獨立之鈕,,蓋與鈕融為一體,蓋沿大於壺口。亦稱「融蓋鈕」。

六、【壺底】基本型式「平底、一捺底、加底、釘足、托榫足」

紫砂壺為求使用及創作上的便利,多做成圓形或對稱的形體,這種造型都以形體的中心線為軸,而造型的重心就落在中軸上,從造型重心下垂的中軸線,並落在壺底的中心點,所以壺底的設計,在視覺上影響壺的穩定性以及整體的美觀。

從紫砂壺的成型工藝過程上看,先圍制好筒身後,便是處理壺底,然後才是翻轉過來構造壺口。也就是,先是底朝「天」——朝上面,壺家如女媧神手補好「天」後,再翻轉過來進行後面各個部件的成型。這有點「先打好基礎」的意思。

壺底和紫砂壺器型一樣,有各種各樣的款式。它並非隨心所欲。正規的壺底,應是與全壺一氣貫通、一氣呵成,與整體氣韻相搭配相和諧。

壺底可分為方與圓、凹與平、圈足與起腳、筋紋與樹樁等形式。由此演繹,表現極為豐富。經過幾百年的演進和反覆的推敲,使一些經典壺型的壺底有了「定律」。

壺底(器足)可分為:釘足,加底,一捺底,平底,托榫足等。

1.平底:(自身底)(截底)

於壺底平封一片泥片,其手法簡單,形制拙樸,在燒制時不變形,不起翹,紫砂壺在使用時也安置穩妥。

2.一捺底:(羅漢底)
其形式猶如在球面上按捺癟陷成一個凹窩,凹窩的四周就成為壺足。實際上是沒有足,是器身的自然結束。這是紫砂壺特有的樣式。
在處理圓形器紫砂壺上,一捺底十分貼切,顯示出乾淨利落、洗鍊靈巧的形態。

3.加底:(假底)

加底也是一種常見的壺底。是在茶壺身筒成型後,在底面再附加一層泥片,從製作手法上,分為「圈足」和「挖足」兩種。

挖足—在底面上附一層泥片,然後挖去中間,留下周邊之一圈為壺足者。
圈足—是直接另做圈形貼附到壺底作為壺足者。

接法上也有「明加」和「暗加」兩種。
暗加—加底與壺體身筒連成一體,外形上看不出底的獨立性。
明加—加底明顯凸出身筒輪廓之外,有相對獨立性的為明接。

4.釘足底:(滴水足)

釘足也是常見的壺底大類形式。適合在上小下大紫砂壺造型中使用。為使器形不呆板,穩而不滯,便採用「釘足」方式。
「釘足」的具體形狀,高矮粗細,須與器形相統一和諧,追求的是自然靈氣之態。圓器多用三釘足,方器多用四釘足。釘足形狀有短柱、圓釘(錐)、雲肩(如意)、圍棋子等。

5.托榫足:(挖犴門)(連角足)

紫砂方器的底部,開挖矮而寬的敞口,形成扁梯形托榫壺足,其形似「犴門」,故俗稱「挖犴門」。
一把好紫砂壺的誕生都是獨具匠心,需要師傅精心去思量去考究,才能使得整體協調,比例恰當,每把壺的精美呈現都實屬不易,所以作者追求的工藝,同茶道所追求的意境一樣:「淡泊和平,超世脫俗」。

如何評鑑紫砂壺

古今中外許多收藏家都有自己的評監審美標準,訴諸文字者雖有隻言片語,但系統理論卻不多見。

在當今以假為真的市場,商家不斷推出幾百年不曾見的新品種泥料;名為藝術創作,做出形制怪異的壺型;浮誇的職稱虛名現象,有意帶動影響消費者的價值觀;在禁采泥料近20年的現況下,還得滿足一年百億人民幣的市場需求,各家不得不出盡奇招。

一把好的紫砂壺的作品來之不易,包括黃龍山純正泥料、傳統壺型、工藝正統,制壺需要幾十上百種工具,幾十道工序,經過不可預測的燒製成敗率,才能完成!

紫砂壺不外藝術與功能二個標準。紫砂壺就是「實用性很強的藝術品」,它的藝術性需要在使用中來品味,如果失去實用的意義,那麼藝術性亦不復存在。

(網路圖片)
紫砂壺提供:唐韻紫砂
(待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