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

童心


【正見網2012年08月16日】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個成語的本意是:勤奮學習,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好學。恥:羞恥。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世人都尊奉他為聖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然而就是這樣的偉人,還仍堅持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學無止境,所以要不斷的學習,虛心的向別人請教。

春秋時期,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為人正直、虛心好學,隨時隨地向別人請教自己不懂的問題。孔圉去世後,衛國國君授於他的諡號為“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當時的社會有個習慣,在皇帝或其他有地位、有貢獻的人死後,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諡號。)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有什麼資格可以被稱為‘文’呢?”孔子環顧一下身邊的眾弟子,笑著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孔圉他一貫聰敏又勤奮的學習,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諡號。你們今後也要像他那樣,這樣才會不斷的豐富自己的學識,增長自己的見識,才會更能做好對民眾有益的事。” 眾弟子聽了連連點頭。

孔子不但是這樣要求弟子的,他自己也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表率。一次,孔子率弟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去參加祭祀典禮,親眼見到許多他從沒見過的事,他不願錯過這個請教別人、增長見識的好機會,選擇合適的機會向身邊的人仔細詢問,差不多把自己不明白的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後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麼都要問, 真是徒有虛名。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後說:“對於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求實知禮的表現啊!”

由此看來,“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不但是一種能取得知識學問的有效方法,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態度,即謙虛謹慎的學習態度、禮賢下士的求教精神、不務虛名腳踏實地的好學品格和行為習慣。見賢思齊,古人聖賢總結、倡導的好學觀點、及其折射出來的優秀品德真值得我們借鑑啊!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