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同仇敵愾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3年08月02日】

【原文】

1﹒“同仇”:《詩經.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1)。王於興師,脩我戈矛。與子同仇(2)。

【註解】

(1) 同袍:共穿一件戰袍。表示與民同欲。
(2) 同仇:一起對付仇敵。表示與民同怨。

2﹒“敵愾”:《左傳.文公四年》

衛寧武子來聘(1),公與之宴,為賦〈湛露〉及〈彤弓〉。不辭,又不荅賦。使行人私焉。對曰:“臣以為肄業(2)及之也。昔諸侯朝正於王,王宴樂之,於是乎賦〈湛露〉,則天子當陽,諸侯用命也。諸侯敵王所愾(3)而獻其功,王於是乎賜之彤(4)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以覺報宴(5)。今陪臣來繼舊好,君辱貺之,其敢幹大禮以自取戾?”

【註解】

(1) 聘:訪問。
(2) 肄業:此指練習。古人書所學之文字於方版謂之業,師授生曰授業,生受之於師曰受業,習之曰肄業。
(3) 敵王所愾:諸侯們一起抵禦天子痛恨的人。愾,音慨,憤恨。
(4) 彤:音同,刺紅色。
(5) 以覺報宴:為表彰功勞而以宴樂酬賞。

【故事闡述】

“同仇敵愾”是由“同仇”及“敵愾”二語組合而成。“同仇”系出自《詩經.秦風.無衣》,內容為∶誰說我沒有軍衣?與你共同穿戰袍。國家調兵去打仗,整理好我們的戈矛,與你共同去殺敵。此段詩中描述了戰士們慷慨赴戰的氣慨,及戰士間的友好情誼,從穿衣、殺敵大家都願意患難與共。

“敵愾”則出自《左傳.文公四年》,據載,春秋時代衛國寧武子到魯國訪問,文公設宴款待他,席間文公命樂工們演奏〈湛露〉及〈彤弓〉兩首詩歌。寧武子沒有辭謝,也沒有賦詩應和,依當時的外交禮節,是很失禮的行為。於是,文公派管理禮賓事務的官員私下探問。

寧武子說∶“我以為那兩首詩是樂工們為了練習而演奏的,從前諸侯正月到京師向天子朝賀,天子設宴奏樂,此時賦〈湛露〉這首詩,就表示諸侯願意共同抵禦天子所痛恨的人,為天子效命。天子因此賜給他們紅色的弓一把,紅色的箭一百枝,黑色的弓十把和箭一千枝,用以彰顯他們的功勞,並設宴樂酬賞。現在我只是奉命來繼續兩國的友好關係,承蒙君王賜宴,豈敢觸犯大禮來自取罪過呢?”

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為“同仇敵愾”這句成語,用來指全體抱著憤恨的心,齊心抵抗敵人。

【討論】

(1) 春秋時代衛國寧武子到哪個國家訪問?文公設宴款待他,席間文公命樂工們演奏哪兩首詩歌?有什麼含意?
(2) 寧武子為什麼沒有辭謝,也沒有賦詩應和?

【造句練習】

例:為打贏這場商業侵權官司,公司同仁同仇敵愾,協力收集對手違法證據。
例:面對這場不公平的球賽,隊員同仇敵愾,發誓以球技取得勝利。

【相似成語】

戮力同心

【課後時間】

請在下面成語中挑出錯字,並寫上正確的字。

◎( )光茫萬丈
◎( )裨官野史
◎( )傷風敗俗
◎( )俯拾即事

參考答案∶

光芒萬丈、稗官野史、喪風敗俗、俯拾即是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