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1年09月22日】
作為一名電子工程師,我習慣於使用某種儀器測量一些有關參數、波形。基於這些信息設計電路或提出改進方案。和其他工程師一樣,我通常忽視其它許多沒有被我量到的因素,既不去關心它們是些什麼,也不管它們存在於哪裡。
有時候手中的電路出問題了,無論從哪一點的波形看都無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請來年長的專家,只見他這裡碰碰,那裡摸摸,然後加減一兩個無關痛癢的元件,就好了。虛心請教之下,專家還是解釋不通,通常的結束語大致是:這是我從多年的經驗中得來的,不可全盤托出啊。心裡想想也有道理,就不做深究了。幾年工作下來,我也解決了不少疑難問題,時常也扮演同樣的專家角色。心裡清楚,其實不少工作中出現的現象確實是所謂的專家們解釋不清的。起作用的因素不在表面,即不可測。
我很少往深處琢磨這些現象。久而久之,就習慣成自然了。
有些東西肉眼看不見,藉助某種儀器能測量出來,藉助更高級的儀器,能測出更豐富的內容。說明還有更多更多的內容因工具的局限而不可知。因此,把僅有的數據作為證據去解釋某種事實,可能正確,但謬誤的可能性極大。
舉個例子。人耳朵能接收到的聲音頻率非常有限。如果播放一首動聽的樂曲,若你選擇的儀器工作在不同的頻段,可能記錄下來的是噪聲。在現有這層空間,我們不能確保看到或測量的結果正確。
在這層空間,因為同一物質可以表現為不同的方式。如在電場中測電壓電流,在磁場中測磁密度磁場強度。在時域是一種波形表現,在頻域中又是另一種波形表現。這得用特定的儀器方可觀測。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其它許多未定義的全新領域中,還存在更豐富的表現形式。而那都是事物的真實表現形式。也就是說,我們理解到的、我們現有知識所能涉及的僅僅是事物複雜形式的無比微小的一面。無論對於眼前看似再熟悉的東西,我們對它的了解都停留在非常有限的一面。
這說的還是現有表面空間,最大一層粒子結構上的認識的局限。其它空間更深層、更微觀的狀態藉助現有的工具,根本無法觸及。所以,技術的進步只體現在表面上。就像在原地畫圈,再複雜也不算進步。
要改變這一狀態,必須從根本上改變思想,從多層次、多空間深入,徹底放棄目前的一套操作方法。
2001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