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章仔鈞公的仁義

容欣


【正見網2013年06月25日】

章仔鈞(868—941年),字仲舉,號彰良,又號惟重,避閩王王延鈞諱,改名勻,晚唐名臣。在五代紛亂之時,面對南唐、吳越的虎視眈眈,他駐守浦城二三十年,坐控兩浙之沖,屢挫來犯之兵,使七閩得以保障,是竭忠立志的功臣。在生之世,唐王朝封他為檢校太傅,金紫光祿大夫、武寧郡開國伯,食邑七百戶。宋慶曆五年(1045年),追封瑯琊王。

章仔鈞出仕之前,“居鄉裡有德行,沉默大度,好學不倦。在家則孝友敦睦九族,在外則與朋友講求忠義之事。有鄉人練氏之族,累世富厚,好尚儒雅,知公之賢,願以女妻公。自練氏之歸,夫歸相敬如賓,內外無間言。”(南唐翰林院大學士喬匡舜《太傅章公仔鈞傳》),他敦親睦族,居浦城西村時,有芙蓉堤塘,南有館舍,每遇朔望,子孫畢集會見族長,而小宗庶支與名字因得書譜,故閭裡都稱章氏為義門。

仔鈞出生在亂世,當時黃巢義軍遍及大江南北,所在豪強,或投降擅命,或聚黨自率,諸藩爭強,羅網人才。仔鈞遠近聞名,諸藩遣人請他為官,但他都以“性情放曠,不可拘以軒冕”而拒絕,實際上是恥於為伍。

唐天祐(905~907)中,王審知以威武軍節度使守福州,向唐王朝稱臣,又能謙恭下士,善用人謀,大有眾望,朝士知時,多投審知門下,王審知亦無不加禮。章仔鈞聞風募義,願見其人,加上當時浦城遭災歲飢,朝不保夕;又常常遭鄰境攻擊,一方生命處於湯沸燎揚之間,他認為必須挺身而出庇護鄉井,抵捍強鄰。於是,章仔鈞撰寫戰、攻、守三策,齋戒後,夜登仙陽章家嶺,焚香祈天,以卜此行吉凶。不逾夕,禱祝之所忽陷裂泉涌, 自成一池,今此池名為章公泉。仔鈞見狀非常高興,回家後與夫人練氏說:“天啟我矣,此行必可遂志。”次日即前往福州謁王審知,並送上三策。審知閱後非常高興,握著仔鈞的手說:“何相見之晚也。”遂待為上賓。審知奏請唐朝廷,朝廷授仔鈞為高州刺史、檢校太傅充西北面行軍招討制置使,選付騎兵步卒5千人,令駐浦城,夫人練氏也被封為渤海郡君。審知遺使到仔鈞住處迎接,告訴朝廷的任命,並於軍府武庫中分撥精銳器甲給仔鈞,還置宴餞,禮數有加,並告訴章仔鈞說:“此壘可以獨當江南右臂,坐控二浙之沖。”仔鈞急忙離席說:“某蒙朝廷擢用,控扼不逾鄉裡,當竭駑純以衛閭閻。上則期以無負國恩,內則願秉大王成算。”審知說:“公壽無期,一方大幸。”仔鈞率軍回浦城時,審知目送之,對左右說:“章公厚貌寬仁,必得其壽,必有顯達之裔,近世無與比者。”

太傅公領兵由福州返回浦城,鄉人、故舊抬著瓊壺美酒,競相夾道迎候。太傅公駐馬停車,徒步迎上前去,向眾鄉親們說道:“老夫遠離鄉土,全靠鄉親保我祖墳,護我家室。今日有幸不辱鄉親所託,今後惟有盡力以報答謝之情。”公出此言,發自肺腑,鄉親為之感動,許多人落下激動的眼淚,大有依依不捨之情。

太傅公治軍有方,凡事都有法可依,而且非常體恤士兵,了解士兵的甘苦。他善於觀察下屬,啟用有才幹的人。軍中有邊鎬和王建封二人,太傅公對夫人說:“我看他二人,日後必當富貴,若讓他們訓練士兵,則軍隊的力量必定超乎尋常。”於是將二人收為心腹,任命為教頭操練軍士。

在浦城的西面有一座西嵩山,此山拔地而起,平地屹然凌空,在山頂可以瞭望四方動靜。太傅公積糧屯兵于山上,號令將士在山上、山中、山下巡邏,四面眾兵遙相呼應,錦旗集帳乘風繚繞,金鼓號角之聲震動數十裡外,使人望而生畏,一日,江南盧氏領兵而至,說是路過,需借道通行,太傅公命讓道准其通行。不料盧氏兵將到達山下,突然急鳴戰鼓,發起攻擊。太傅公一面急忙下令,命全軍將士堅守山壘,不得應戰;一面派邊鎬、王建封二人速去建安請兵接應。當時天降大雨,連日不斷。七日後,太傅公見盧氏官兵久攻不下,遠道而來,疲憊不堪,銳氣大減,便下令將士們乘機突發反攻,山內上、中、下三軍遙相呼應,突然下山,勢如江濤洶湧奔流入海,又如堤岸崩潰驚濤駭浪激流直下,盧兵潰敗,逃遁而去。

邊、王二將因大雨淹道,無法行路而逗留在將軍山後,貽誤了軍機,按軍法應當處斬。即將執行時,太傅公忽聞夫人有請,因而將二人暫押於門屏後。夫人問:“將如何處置二人?” 太傅公回答:“軍法嚴明,很難寬恕。”夫人說:“公視二人為心腹,在委任重任之前所說的話,今仍在我耳邊迴響。如果放其二人,發揮其二人的才能,日後也可積功德於民,這豈不是最大的善事?” 太傅公說:“夫人說得在理,我也知此次並非全是二人之過,實乃天意也。但軍法嚴明,我不能明放。不如夫人代我放之。”於是夫人見到二人,勸二人速速逃去,並從手腕上脫下手飾資助二人作路費。二將感動至極,淚流滿面,跪拜在於門下,說道:“此救命之恩,如若不報,天地不容。”拜畢,從後門出,投奔江南李氏。人已逃走,太傅公不再多加追究。從此,太傅公寬仁厚義遠近聞名,各路將士紛紛歸附。

太傅公駐守浦城三十年間,人民生活安寧。他常以平民身份與鄉親故舊宴聚,從不居官自傲,雖年事已高,卻老當益壯,平時體壯康寧從無疾病。一日,無疾而終,享年七十四歲,全城老小無不哀慟。

不久以後,王延鈞自稱帝號,其弟王延政、王延曦也分別領兵反叛。王延政以富沙王在建州稱帝,自立國號為“殷”。當時,太傅公已經仙逝,練夫人有一子曾於建安節度使幕俯任職,練氏夫人也隨子遷居建州。

江南李氏調兵遣將討伐叛逆王延鈞,派邊鎬、王建封二將出征,收復建州。大軍圍困建州城,猛攻數日後城破,軍隊決定屠城三日。王、邊二將聽說章仔鈞死後、練氏夫人遷居建州。此時建州危在旦夕,恐怕傷害了恩人,於是將兵馬駐紮在遠離建州的建陽城。王建封對諸將領說道:“我軍奉命蕩平建安,屠殺其城。我已派先導者前去刺探,待查明實情後再作定奪。各軍在此待命,聽候主將號令。”

王建封率領本部人馬,夜以繼日,日夜蒹程趕至建安城下,即刻下令:“不得擅自殺戮!”有不知情者請示王建封:“司空奉命討罪,仗旨屠城。今兵臨城下,可一舉而成,卻為何不得行動?”建封揮淚答道:“我一生涉履山川,征戰沙場。至今日能官居司空,統帥將領,固然依靠眾將領的鼎力相助。然而,能全我以至今日的,乃浦城的章太傅、練夫人啊。練夫人舍罪活我、捐己濟我。今夫人全家子孫均在城中,現尚不知其存亡。故令諸軍稍緩屠城,恐誤有殺傷。多年來,諸將領一直相助於我,懇請再助我一次,不要陷我於負恩之人。”於是派軍吏潛入城中查訪情況。

不久,軍吏來報:“章太傅夫人年雖高,卻尚康健。現住民居坊內。”王建封聽說後,非常高興,決定與謀士一起徙步前往,並命跟從兵士一律解甲,勿持兵器,夫人居坊左右不得搜索巡邏,以免驚動夫人。王建封備足金銀玉帛,插上白旗,身著便服,手持笏板,拱手立於民居坊外:“願拜見夫人於庭下。”夫人避之不見,命家丁傳話於王建封:“司空奉國命行兵討伐,建安全城老小都引頸待罪。老身已是萬死之際,命在頃刻。不料司空降臨府邸,老身焉敢當拜受禮?”王建封恭恭敬敬的立於庭前,拍胸痛哭說:“建封我恨不能生見太傅面,今欲拜見夫人,也覺來遲了。”夫人不得已只得下階受禮。王建封揮淚再拜伏於地,因涕泣哽咽,話也說不出來了,左右見了,無不感動。民居坊內外市民,不知王建封為何如此痛哭,但想到明日將被屠殺,也不覺跟著痛哭起來,哀哭聲數裡外都可聽到。王建封稟告夫人說:“只要是夫人的親屬,不管內外,不限人數,望乞錄名單,明日屠城當以保全。”夫人將金銀玉帛和白旗退還給建封,並說:“妾已老了,願在眾人之前先死。”

王建封大驚:“夫人何出此言?”

夫人說:“今日之恩,是對老身一人之厚恩也。然老身一身先死,則又重於義啊。還望司空准妾訴說。”

“敢不敬聽慈命。”王建封回答道。

夫人說:“妾耳聞目睹,謀反叛亂者,只軍賊三十六人而已,今一城居民不下數十萬人,且都是平民。若妾不先於眾人而死,則何以謝鄉人老幼?所以妾願舍私恩以全大義,你也不必多為老身掛念。”

王建封再次泣拜道:“夫人不以一人之活命而欲先死以謝眾人,我又怎麼能屠殺平民而忘大義?若屠城則必先殺夫人,以前夫人救命之恩尚未報答,況且前日之誓猶在,若今日違之,則天地之所不容。今按夫人之命,停止屠城,只殺叛亂軍賊數十人而已。”並立即下令告知全城老幼。將令一下,全城歡聲震動,市民奔走相告歡呼慶慰:“一城之人再生矣!”

第二日,王建封將夫人迎接至民居坊中最大的府第中,每日朝夕進膳,必躬問安否,一如子女孝事父母。又選吉日率領兵部前往太傅墓下,素衣哀泣拜奠祠堂。又命曉通地理者因山鑿水,植樹造林。建安浦城之人,無論貴賤老幼都感德之深,牢記心間,競相傳述,世為美談。  

章仔鈞是儒將,不忍殺戮。他常戒其子孫說:“吾不幸生當亂世,是以為說:“諸子當以‘仁’字為名,示其有志於仁也,”所以章氏在宋,皆習儒風。太傅公為後世子孫留下的《太傅仔鈞公家訓》傳承儒家的仁義思想,是歷代家訓中少有之精品。家訓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指出:“傳家兩字,曰耕與讀;興家兩字,曰儉與勤;安家兩字,曰讓與忍;防家兩字,曰盜與奸;敗家兩字,曰嫖與賭;亡家兩字,曰暴與凶。”可謂言簡意賅,淺顯易懂,融情於理,藏愛於義。他的四“患”訓誡更具哲理:“子孫不患少而患不才,產業不患貧而患喜張,門戶不患衰而患無志,交流不患寡而患從邪。”要求子孫“盡本求實”作為立身之本,切記“潛消未形”猶如防患未然。家訓對家庭成員中的相處也有精闢的論述:“休存猜忌之心,休聽離間之言,休作生憤之事,休專公共之利”。闡明了以和為貴,家和萬事興的儒家思想。

仔鈞公與鄉人親密無間,聲譽藉藉,播在人口。鎮守浦城西岩山時與沒出仕之前一樣,時與鄉人故舊宴會。去世時,鄉人老幼無不哀慟,如失去父母一樣。有外出一二年後回歸,還到其祠泣拜。

“仁”是中國儒家思想的精髓。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即提出“仁”的理念。孟子也說“仁者愛人”。章仔鈞以聖人為師,以仁待民,以仁治軍,以仁教子,他將“仁”作為一生虔敬的操守。拜謁王審知,是從“仁”心所發,留下的《家訓》以仁為本,在世時的仁義之舉在其死後成就了一段偉大的壯舉,拯救了萬戶黎民免受血光之災。

古人常說“仁者無敵”,“不戰而屈敵之兵”,章太傅仔鈞公和練夫人的仁義之舉和全城之功也許是最好的詮釋吧!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