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1年10月08日】
「垃圾」是我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各種瓶瓶罐罐、大型的回收物和一些吃不完的食物,更是讓人傷透了腦筋。其實,垃圾處理只是世界性環保問題的一個層面而已,其他如重金屬或核廢料污染、空氣污染、水污染乃至於臭氧層的破壞都和我們的生活品質息息相關。
目前一些處理廢棄物的方法,無論是掩埋、焚燒、再生、回收甚至做一些化學的處理,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人們一邊急速地生產,一邊快速地丟棄,垃圾越來越多,對生態環境的傷害也就越來越大。這樣互相消耗下去,人類只有毀滅一途。其實垃圾問題反映出的是當代文化的觀念問題,正本清源,當然還得從改變觀念做起。
垃圾的文化問題
垃圾問題和浪費幾乎是划上等號的。而大量的垃圾中,有多少東西是一些不必要的奢侈品呢?那麼要處理垃圾問題,就得先從人的生活方式說起。
例如,婚喪喜慶如果不因為面子而鋪張宴客,就可以減少「吃不完倒掉」或「不吃也要講排場」的浪費情況。衣飾穿著如果不刻意追求流行,那麼一套衣服就可以穿很久。禮尚往來如果多一些心靈上的支持與交流,不重物質上的饋贈,自然也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費。此外如吃檳榔、抽菸於人於己都無益,無論從健康或環保的角度來看,都應廢除。如果社會上不重虛華浮誇的風氣,清新健康過日子,人心就會安分,垃圾量自然也就減少。
這進一步又必須從減低人的慾望著手,學習清靜寡慾,回歸儉樸恬然的生活。如同古人以「儉德」要求自己。儉就是「少一點」的意思,寡得寡出,夠就好。為甚麼要少一點、清苦一些呢?因為儉是重德,而德是我們身上攜帶的好物質,你貪圖享樂,都是要以德去交換的。人要是能不執著物慾,於人於己都有好處,社會風氣自然也改善了。
從垃圾看人的心態
另一方面,目前人們處理垃圾的方式,也反映人們抱著一種極端自私的心態,愛惜物品的品質已經蕩然無存了。這種觀念認為:「對我有好處的就是好的,對我沒用的就可以拋棄毀掉,對我可有可無的就漠不關心!」在這種觀念下,把人和物等同處理,也產生了相應的倫理道德問題。
例如,獨居老人問題、棄嬰問題、棄婦問題和無故遣散員工的問題都是這種錯誤觀念下的產物。連親人都可以隨便丟棄的人,還會珍惜那些物品嗎?如果沒有從心靈中重視人的價值,尊重生命的德行,愛惜一切同樣有生命的物質,那麼所有的環保理想就會成為空談,每個人也只能肆無忌憚地傾倒我們認為沒用廢物,陷入惡性循環。
儉的深層含意
現代人處在奢華的風氣中,無形中把「儉」當成小家氣的作法。其實儉是一種符合「大道」的生活態度。道家老子把「儉」視為一寶,他說:「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由此而知,他的「儉」並非是小氣吝嗇,而是和慈悲、謙讓的心性標準平列的一種人的美德。
其實,萬物皆有靈,我們任意遺棄的東西都有生命。珍惜萬物就是珍惜自己。試想滿桌所謂餐餚原本都是生靈,吃完就算了!吃不完倒掉,並不是一句浪費資源就可以形容的了。從老子說的「慈」的角度看,我們對於看似沒有生命的東西不也應慈悲相待嗎?垃圾問題恰恰反映了我們妄自尊大,對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世界沒有寬仁善待的慈悲心。於是,我們也就只能承受垃圾帶來的諸多問題,不知如何是好了。
(轉載自新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