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1年11月02日】
說「投資是變異的思想」我的分析是:
古人以「公利」為出發點
1.最早的人是「以物易物」的,他們純粹是為了交換所需,並沒有要從中去得「合理利潤」的想法,因此會有一把種子換一隻雞的情形出現,他們的考慮是需不需要,而不是賺不賺錢。
2.最早人們彼此的幫助是自願的,完全沒有想到「交換」或「回報」的問題,農忙時把牛借給其他人、自己幫別人收割等,沒有「租金」、「工資」的爭議。
3.受到幫助的人在有能力的時候,會想回報他人,管他是一把蔬菜或是一隻雞,表達感謝之意如此而已。
「投資」以「私利」為目的
可是當人的「私心」出來的時候,以「利」為出發點:
4. 「以物易物」時考慮「重量」、「大小」、稀有性,若自己感覺吃虧,即使他人急需也不換,因此就發生有人因為換不到藥而病死的情況。接下來更多的人有了私心,越來越不容易換到東西,於是訂出「交易標準」,而「市場機制」產生了。東西帶來帶去不方便,於是「貨幣」也出現了。
5.由於「私」,人們開始計算「付出」與「回饋」的比例,借東西要「租金」,要人力先談「工資」,談工資前還要依照「技術層次」來分工資高低。
6.談借錢,先談「利息」與「罰則」,避免有人借了不還或「回饋」給得不夠期望值,一般人先給錢事後再收利息,也有人先扣利息再給錢,當然就有人借錢之前要做「徵信」、提出「抵押品」,更有人「趁人之危」放高利貸!於是有人籌不到錢住不上醫院死了!
私心的人知道,如果讓人知道「賺別人的錢」的想法一定會罵他「缺德」,於是將以上4、5、6三點予以包裝,那說法就是「多種投資理財管道,賺取合理的利潤」,同時到處宣揚這種觀念,於是那些已經產生了「私心」的人加以附和,有些人把持不住也心動了,終於積非成是,而「市場經濟」已然形成。
因為站在今天以「利」字構建出來的社會來看的,每個人都如此被教育著「隨波逐流」,已經看不到「真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