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3年12月20日】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官吏蘇東坡,任密州(今濰坊諸城)太守時,留下許多佳話。至今濰坊諸城的許多地名,例如:東坡路、東下坡村……仍以蘇東坡的名字命名。為了離他在濟南為官的弟弟蘇轍近一些,蘇東坡申請從江南調到了山東密州,從此結下了與濰坊諸城的一段緣分。
(一)蘇東坡簡介
蘇東坡雖被稱為豪放派詞人,殊不知,他真正屬於豪放風格的作品卻不多,只占他全部作品十分之一左右,隨著後期蘇東坡更加崇尚佛、道,心靈上日趨寧靜,他的詩詞風格漸趨平淡致遠。人們只知道蘇東坡前期作品豪放、氣勢磅礴;卻不知他後期作品空靈雋永、樸質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遠益清。
很多人知道他是著名詞人,卻不知他也精通書畫音律。蘇東坡的書法,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蘇東坡喜作枯木怪石,善畫竹,有《枯木怪石圖》、《瀟湘竹石圖》留世,運用書法之筆法,飛白為石,楷行為竹,隨手拈來,自成一格。黃庭堅在《題東坡竹石》中說:“風枝雨葉瘦士竹,龍蹲虎踞蒼蘚石,東坡老人翰林公,醉時吐出胸中墨。”“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重“神似”,擅“士人畫”(文人畫)。是一位才華斐然的清官。
(二)在密州寫下諸多名句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這句千古名詞,就是蘇東坡在密州為官時,寫下的。1075年中秋夜,密州太守蘇東坡把酒對月,想到地上幾多年、天上方一日,發出了不知天上今夕是何年的感嘆。
蘇東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通過描寫在密州常山會獵習射的豪放情景,表達精忠報國的壯志。
蘇東坡在密州寫下的“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是悼念亡妻的詞,又何嘗不是對今生是夫妻、來生相逢應不識、人世之情難長久、只是一世緣的感嘆呢?
(三)任職密州 造福百姓
(1)為官簡樸 救災求雨
蘇東坡任密州太守時,逢大旱、蝗災,他和百姓一樣挖野菜吃,“日食杞菊”,簡樸廉潔,“但省租公庫減削,索然貧儉。”他斥責貪官腐吏:“坐觀不救亦何心!”他親自下田救災,直到“筋力亦已竭”;他還上報朝廷,為民請命,請求豁免秋稅。蘇軾下令在泉水處,鑿石為井,供百姓使用;他還兩次率吏民登常山祈雨,由於對神佛心誠,天真的下雨了,緩解了旱災。為表達對神佛的感謝,蘇軾在此建一亭,起名叫“雩泉亭”。
(2)認為盜賊源於賦稅過重、刑法嚴峻
由於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苛刻,百姓吃不上飯,落草為寇,密州盜賊盛行,蘇東坡認為官方將鹽稅加入賣價出售,致使“鹽課日增”、“刑法日峻,告捕日繁”、“盜賊日眾”。他建議朝廷“特敕”“販鹽小客”“免收稅”,他說:“人非木石,寧不感動,”“以至舊來貧賤之民,近日饑寒之黨,”“何暇為盜!”
(3)拒絕上級私自製定的法律
宰相呂惠卿制定了《手實法》,這條法令是由官方規定標準物價,令各戶主自行上報人口田宅家產,獎勵告發偽報者,造成戶主多被仇人檢舉,致使密州家家破產,人心遑遑,平空製造了巨大不安。蘇軾拒絕執行不合理的法律,他說:“違制之坐”“今出於司農,是擅自造律(私自製造法律)!”並上書揭露貪官擅自製定法律欺壓百姓的事實,使朝廷知道了這條法律害民,廢除了《手實法》。
(4)愛民如子 救活棄兒
蘇軾心善,救活棄兒。“軾向在密州,遇飢年,民多棄子。”蘇東坡“循城拾棄孩”,他不是單方面考慮棄兒,還充分為收養者考慮,他買下米專門作為供給一些人收養棄兒的食宿費,使收養者和棄兒都得到父母官的關愛,從而使收養者願意收養棄兒,“所活亦數千人。”棄兒得到養子贍養的養父母,到衙門拜謝救命恩人,場面極為動人。
(5)官吏犯法 與民同罪
官方派來拘捕盜賊的官吏,執法犯法,蘇軾秉公處置。安撫司派遣了三班官員率領悍卒到密州拘捕盜賊,誰知這班緝盜悍吏(相當於今天的警察),比盜賊更橫暴兇殘,他們甚至用禁物設贓,誣陷百姓,藉機強掠其家。居民奮起反抗而致殺人。百姓紛紛到衙門告狀。蘇軾將惡吏按律處以死刑,深得民心。
經過蘇軾一年的治理,密州的災情、盜情緩解,“吏民漸相信,盜賊獄訟頗衰”,他欣慰的評論在密州的感受:“余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蘇東坡被調離密州,百姓遮道哭泣。蘇東坡到登州上任、經過密州時,密州百姓聽說後都來送別。“重來父老喜我在,扶挈老幼相遮攀,當時襁褓皆七尺,而我安得留朱顏”。直到現在,濰坊諸城人一提起蘇東坡,還說那是個大善人哪!
走在濰坊諸城的大街小巷,你無處不感到蘇東坡給這座城市留下的痕跡:不識字的老人也許不知道蘇東坡的詩詞,但一說東坡路、超然台都知道,濰坊諸城人用這種方式紀念感念他在此為官時的善舉。
古代文人都信神,蘇東坡也受儒家文化的薰陶,崇尚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並經常與好友高僧佛印一起打坐,他感嘆“人生如夢”、“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世間的一切不過是一場煙雲,是非恩怨終將散去,唯有佛道神是永恆的。作為一代文學家、書畫家,他不但給後世留下文化上的寶貴財富,同時清正愛民,造福百姓,面對不合理的法律他拒絕,面對官吏犯法他公正處罰。正如他在他的詩詞中感嘆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歷史長河中,多少千古英才,歷經歷史大浪淘沙的檢驗,守住了正直善良的品格,在歷史的舞台上譜寫出一幕幕精彩動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