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詩作欣賞

大法弟子


【正見網2016年02月06日】

在中華歷史上,清朝的康熙皇帝是文治武功兼備、雄才大略、愛護百姓的聖明君主。康熙皇帝雖然是滿族人,但他通曉滿、蒙、漢多個民族的語言,他的書法、詩詞俱佳,文學素養極高。在這些詩詞中,康熙皇帝熟練的運用漢語的典故和修辭方法,吟詩作賦,出口成章,表露出康熙皇帝運用漢語言的水平極高。

康熙皇帝的詩,題材廣泛。這些詩詞可以說是康熙皇帝平生的一個記錄。既記錄了康熙皇帝為治理黃河南巡的情景;又記錄了康熙皇帝為國效力、征戰沙場的情景;又記錄了康熙皇帝遊覽寺廟、對神佛的恭敬。

康熙皇帝的詩,大氣磅礴,意境高遠。讓人讀來,回味無窮,是不可多得的帝王詩詞中的佳作。

以下是康熙皇帝的幾首詩,讀者可以從中品味這位千古一帝的偉大情懷。

一、康熙皇帝寫景托物言志的詩:

(1) 澄海樓

危樓千尺壓洪荒,聘目雲霞入渺茫。
吞吐百川歸領袖,往來萬國奉梯航。
波濤滾滾乾坤大,星宿煌煌日月光。
閬苑蓬壺何處是?豈貪漢武覓神方。

這首詩大意說:險峻的山海關城樓,高高矗立在荒涼的大地上,俯鎮汪洋大海。極目遠望,水天一色,雲霞接入煙波遼闊的大海。這裡的大海吞吐著百川河流。來朝的萬國,從這裡通航。波濤滾滾,讓人感到乾坤之大。夜空群星璀璨,閃耀著清冷的光輝。蓬萊仙境在何處?不用像漢武帝那樣去尋找了。

這首詩是康熙八年九月寫的。那時康熙皇帝僅十八歲,卻流露出君臨天下、躊躇滿志的心情與氣魄。此詩寫得很有氣勢。作者視角從山海關城樓,向遠處拉伸到海平面,思維又延伸到乾坤的廣度,發出了此地如同蓬萊仙山的感嘆。此詩,氣勢宏大,具備吞吐萬象的氣度。

閬苑(làng yuàn):傳說閬苑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常用來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蓬壺:即,蓬萊,古代傳說中的海中仙山。

(2) 登澄海樓觀海

朱欄畫棟最高樓,海色天容萬象收。
海底魚龍應變化,天中雲雨每蒸浮。
無波不具全潮勢,此日真成廣漢游。
仙客釣鰲非我意,憑軒帷是羨安流。

這首詩大意說:在山海關雕樑畫棟的那座最高的樓上,我倚著朱欄,看到海天一色,氣象萬千。海底龍騰魚躍,天空中雲霧蒸騰。若沒有洶湧的波濤,就不具備海潮的氣勢。這一日,真成了自在的傲遊。過著像仙人釣鰲的世外生活,不是我的本意。臨窗垂目,我只是傾慕天下太平、風調雨順、百姓過上安寧的生活啊。

康熙皇帝的詩作善於借代和用典,這得益於他博覽經典通曉歷史。康熙皇帝的七言詩基本上遵循了律詩的規則,用詞考究對仗工整,又富有音律美感。對於借代的運用恰到好處,通俗易懂又顯得別具一格。以古喻今,彰顯了康熙皇帝熟諳歷史、學識淵博的素養,作為一國之君,能夠做到以古鑒今,治國有道,是國之幸、民之福。

比如:這首詩的“釣鰲”就是一個典故。龍伯釣鰲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之一。

(3) 彈琴峽

琮琤流水意,彷佛似鳴琴。
曲度泉歸壑,聲兼峽泛吟。
空山傳逸響,終古奏清音。
不御金徽久,泠泠會素心。

這首詩大意說:彈琴峽流水湍急,叮咚作響,仿佛琴聲。水流曲折的流向溝壑,流水聲在峽谷間迴蕩。空山傳出飄逸的響聲,奏出清音。出宮在外巡行,不坐在金鑾殿上很久了,清泠的流水正好和素淨的心境相合。整首詩描繪出清泠曠遠的意境。

(4) 御製詩一首

婀娜花姿碧葉長,
風來難隱谷中香。
不因紉取堪為佩,
縱使無人亦自芳。

這首詩大意說:蘭花的婀娜的花姿,襯著修長的碧葉。清風吹來,難以遮住深谷中的幽香。即使沒有人摘取,把它作為佩飾,它依然自在的散發著芳香。作者托物言志,以蘭花不求人摘取、靜然自放,比喻不求人欣賞、自己保持高潔的情操。

(5) 御製詩一首

雨過風來緊,山塞花落遲。
亭遙先得月,樹密顯高枝。

“亭遙先得月,樹密顯高枝”一句,蘊含著深深的哲理。亭子遙遙的遠離人間的喧囂,不是離天空中的月宮更近、更容易得到先靠近月宮的便利嗎?位於更高處的高枝不也是需要茂密繁盛的樹木來烘托、才顯出它的高嗎?高枝離不開密樹,人也是需要與有很多不如自己的人配合,才能做成事啊。

(6)曉發虛谷

帷宮雨後納新涼,
虛谷風來百草香。
萬裡晴雲任舒捲,
憑高但見碧天長。

這首詩大意說:雨後的行宮,清新涼爽。空谷裡吹來青草的清香。萬裡晴空任憑雲捲雲舒。站在高處,只見藍天廣闊。抒發了作者見到天地廣闊的喜悅心情。

二、康熙皇帝拜謁古代聖賢的詩:

謁大禹廟

古廟青山下,登臨曉靄中。
梅梁存舊跡,金簡紀神功。
九載隨刊力,千年統緒崇。
茲來薦蘩藻,瞻對率群工。

這首詩大意說:我來到青山下,在拂曉的晨霧中,登臨古廟,拜謁大禹。會稽(今浙江紹興)的大禹廟的木樑斑駁陸離,留著歲月的痕跡。金質的簡冊裡記載著大禹的神奇功績。大禹用了十三年來疏通洪水,數千年的帝王統治就是從他開始的。這次來拜謁大禹廟,回來後率領群臣,做一名賢德的帝王。

這首詩的“梅梁”一詞,指會稽(今浙江紹興)禹廟的大梁。

康熙皇帝作為一名滿族皇帝,積極接受、推行華夏文化。康熙皇帝曾多次拜謁古代聖賢名人祠,並題寫匾額。

大禹是中華第一位帝王,中華第一個朝代——夏朝就是從大禹開始的。世界各民族都有大洪水的傳說。傳說,大洪水把人類的上一次的文明毀掉了,之後,人類又開始了新的一期的文明。大禹就生活在大洪水過後的時期。大禹採用疏通洪水、順應自然,而不是堵截洪水、改造自然的辦法,使水患平息。反映了古人敬天順天的品質。

三、康熙皇帝登臨寺廟的詩:

(1) 靈隱

靈山含秀色,鷲嶺起嵯峨。
梵宇盤空出,香雲繞地多。
開襟對層碧,下馬撫煙蘿。
羽衛閒來往,非同問法過。

這是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描寫靈隱寺的詩。

這首詩大意說:鍾靈神秀的山峰含著秀色,靈隱寺借著高峻山勢建起。廟宇盤空而出,佛案上燃的香菸氣繚繞。敞開衣襟,對著的是層疊的青山。下馬撫摸著藤蘿,來到清幽的修行之地。

這首詩運用了典故和借代。“鷲嶺”本為印度靈鷲山的簡稱,據說靈隱寺所在的山峰,就像是靈鷲山從印度飛來的,於是,常用“鷲嶺”借指靈隱寺。這既是一個典故,又是一處“借代”的修辭手法。

這首詩的“煙蘿”也是一處“借代”。草樹茂密,煙聚蘿纏,謂之“煙蘿”。借指幽居或修真之處。

靈隱寺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靈隱山上。康熙皇帝一生六次南巡,五次駐蹕在靈隱山。康熙二十八年(l689年),康熙皇帝來到杭州,在靈隱寺寫下此詩。靈隱寺地處杭州西湖以西,面朝飛來峰。在飛來峰上,有一尊石刻彌勒像是宋乾德四年(956年)所造,是中華最早的大肚彌勒造像,該造像腹部胖胖的,袒胸鼓腹,開懷大笑。

飛來峰還有一個有關濟公和尚的傳說。相傳,靈隱寺的濟公和尚,預知有一座山峰就要從遠處飛來,將要壓到靈隱寺前的村莊上。濟公怕飛來的山峰壓死人,就奔進村裡勸人們趕快離開。村裡人不相信,不肯聽濟公的話。眼看山峰就要飛來,濟公急了,就衝進一戶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人見和尚搶新娘,就都呼喊著追了出來。人們正追著,忽聽風聲呼呼,天昏地暗,“轟隆隆”一聲,一座山峰飛降靈隱寺前,壓沒了整個村莊。這時,人們才明白濟公搶新娘是為了救人,感到濟公救人急切的善心。

(2) 天寧寺

小艇沿流畫槳輕,
鹿園鍾磐有餘清。
門前一帶邗溝水,
脈脈常含萬古情。

這首詩大意說:小船沿著水流飄蕩,木槳輕輕划動。天寧寺園子裡的鐘磬之聲,餘音裊裊,清冽悠遠。天寧寺門前的揚州古運河,水波脈脈,含著萬古的文化氣韻和歷史滄桑感。

(3) 登景忠山

景忠遠上日方闌,岩壑層層生早寒。
嶺腹凍雲凝玉仗,山中瑞氣接仙鸞。
鳴鐘澗裡經聲近,擊鼓樓前樹影殘。
繚繞旌旗縈石道,六龍行處萬民觀。

這首詩大意說:景忠山上太陽剛剛落下,層層的岩石溝壑早早生了寒氣。山嶺裡雲霧冷凍、凝結在玉石手杖上,山中的祥瑞之氣仿佛在迎接仙鸞神鳥。山澗裡寺廟的鐘聲鳴響,修煉人的誦經聲聽起來很近。樓前擊鼓聲陣陣,樹影斑駁。皇家的旌旗在石頭道路上縈繞飄蕩。皇帝出行之處,萬民來迎接、瞻仰。

這是康熙皇帝登上河北省遷西縣的景忠山時,作的詩。

景忠山位於遷西縣境內,此山佛道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康熙皇帝曾登臨此山,御題“天下名山”。景忠山上,現存的碧霞元君大殿,建於清代。山上古岩崢嶸,蒼松蔽日,峽谷清幽,雲霧飄渺,風景鬼斧神工,風格獨具。

四、康熙皇帝征戰沙場、關心士兵的詩:

(1) 班師次拖陵

戰馬初閒甲士歡,
揮戈早已破樓蘭。
彌天星鬥銷兵器,
照徹邊山五月寒。

康熙皇帝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建立了很大的功績。清代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聯合蒙古諸王,突然親征噶爾丹。新疆首領噶爾丹在克魯倫河望見康熙皇帝親征,始料未及,不敢與康熙皇帝對抗,不戰而逃,立刻逃的無影無蹤。之後,康熙皇帝班師,留下大將軍“費揚古”(人名),在昭莫多地區,大敗噶爾丹。這首詩,就是康熙皇帝在親征噶爾丹、班師回京、到達拖陵地區時、所作的詩。

這首詩大意說:剛下戰場,戰馬剛剛得到閒暇,尤未脫下盔甲的士兵歡欣喜悅。就像黃帝只是舞動兵器、天下就歸心、臣服了那樣,康熙皇帝只是親自領著士兵衝鋒,噶爾丹就被震懾的不戰而逃了。於是,揮戈之間,新疆的噶爾丹勢力就不攻自破了。漫天的星鬥遮住了兵器的寒光,照徹邊境的關山,好一派邊塞風光。整首詩,表達了作者揮戈之間、就使敵人聞風而逃的喜悅心情。

新疆的樓蘭古城,借指准葛爾首領噶爾丹。這也是一處借代。

(2) 御製詩一首

挽弓策馬論英雄,漫捲黃沙破帝宮。
文治武功真大略,佩文新譜墨林崇。

這首詩大意說,挽弓策馬評論英雄,馬蹄捲起漫天黃沙,攻破敵人的皇宮。文治武功兼備,才是真的雄才大略,新譜寫的篇章使文士們佩服崇敬。這首詩文字淺白易懂,卻氣勢、韻味十足。在這首詩裡,挽弓策馬,漫捲黃沙,聊聊數筆,描繪出沙漠景象和英雄形像。整首詩體現出一種豪邁之情。

(3) 瀚海

四月天山路,今朝潮海行。
積沙流絕塞,落日度連營。
戰伐因聲罪,馳驅為息兵。
敢雲黃屋重,辛苦事親征。

這首詩寫在康熙皇帝平定噶爾丹之時。這首詩大意說:康熙35年(1696年)四月,大清的士兵踏上了通往天山的道路,向著大漠行軍。堆積的黃沙在絕域邊塞流動,落日的餘輝給連綿的兵營鍍上金色。作戰是因為聲討罪人,馳騁沙漠是為了息兵休戰。敢說皇帝的馬車重要嗎?皇帝也應辛苦的從事親征。表達了康熙皇帝與士兵同甘共苦、保衛國家的情懷。

(4)  賜將士食

萬騎擁雕弓,長鳴向北風。
龍荒彌曠遠,虎旅正驍雄。
戰鼓黃雲外,旌門紫氣中。
朕躬方蓐食,與爾六軍同。

這首詩大意說:成千上萬的騎兵攜帶鵰翎弓箭,戰馬迎著北風向北方長鳴。漠北彌足曠遠,勢如猛虎的勁旅正驍勇雄壯。戰鼓在大漠的黃色沙塵中擂響,旌旗在祥瑞的紫氣中飄蕩。朕早上親自與你們六軍的將士吃相同的飯。整首詩描繪出一幅漠北的軍旅景象,描寫了康熙皇帝賜給將士食物、和士兵同甘共苦的美德。

(5) 剿噶爾丹大捷

殘寇疲宵遁,橫衝節制兵。
我師乘銳氣,誰許丐餘生。
貔虎三軍合,鯨鯢一戰平。
愧稱謀畫定,討罪荷天成。

康熙皇帝的詩句底氣十足、鏗鏘有力、擲地有聲。這首詩大意說:殘餘的外寇——噶爾丹,疲勞的連夜逃遁,突然遭遇我軍。我軍乘著旗開得勝的銳氣,誰也不會在餘生中苟且偷生。如虎的勇猛的將士,三軍會合。通過一場戰鬥,就平定了兇惡的敵人。羞愧於聲稱是靠謀劃平定了敵軍,討伐罪人靠的是上天使事情成功。整首詩表現了康熙皇帝敬信上天、感恩神佛的情懷、和不肯貪天之功的謙虛的人生態度。

“貔虎”(pí hǔ)一詞,出自《尚書·周書·牧誓》 ,比喻勇猛的將士。“鯨鯢”(jīng ní)一詞,比喻兇惡的敵人,使用了比喻的修飾手法。

五、康熙皇帝關心民生、渴求人才的詩:

(1)己卯南巡視河工回蹕

行遍江南水與山,
柳舒花放鳥綿蠻。
明朝又入邳徐路,
鳳闕龍樓計日還。

這首詩大意說:在南巡黃河途中,行遍了江南的山水,滿眼都是柳枝舒展,鮮花綻放,鳥鳴聲綿延婉轉。明天又踏上通往徐州的道路,過不了多少日子就能回到皇宮了。整首詩記錄了康熙皇帝為治理黃河、在出巡江南、回到行宮時的情景,表現了康熙皇帝重視民生、關心百姓疾苦的美德。

康熙皇帝視察黃河水務,沿途遍覽江南美景,又馬不停蹄的趕路,回到紫禁城,處理朝中大小奏章,十分勤政。

“綿蠻”一詞,出自《詩.小雅.綿蠻》,指小鳥的鳴叫聲。

(2) 登都城

城高千仞衛山川,
虎踞龍盤王氣全。
車馬往來雲霧裡,
民生休戚在當前。

這首詩大意說:京城的城牆極高,保衛著山川。京城裡,虎踞龍盤,帝王之氣很全。京城裡,車水馬龍,往來穿梭,如同在雲霧裡。與民生休戚相關的事正在當前。體現了康熙皇帝關心民生、關心百姓生活幸福與禍患、關心百姓喜樂與憂慮的愛民如子的情懷。

康熙皇帝還在《松花江網魚最多頒賜從臣》這首詩中寫道“松花江水深千尺,捩柁移舟網親擲。”“遍令頒賜扈從臣,幕下然薪遞烹炙。天下才俊散四方,網羅咸使登岩廊。爾等觸物思比託,捕魚勿謂情之常。”在這首詩裡,康熙從親自撒網捕魚、把魚賜給大臣吃,聯想到網羅天下人才。從中可見,康熙皇帝時時不忘為國家尋求人才、禮賢下士、愛惜人才的情操。

此外,康熙皇帝還寫過《時巡近效憫農事有作》、《御製耕織圖》等詩,體現了康熙皇帝關心農事、憐憫務農的百姓、關心民生生活,是一位愛民的好皇帝。

康熙皇帝敬農重農的一個表現就是親自耕種,皇帝親耕、皇后親蠶。禮制規定: “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 ”一推就是耕作一個來回。每年春耕季節,康熙皇帝在先農壇舉行祭農儀式,在御用農田裡,親自“三推”以示重視農桑。康熙皇帝在西苑開闢的御用農田,先後種植了十幾種稻米。

六、康熙皇帝教導子女的詩:

勤儉守家法,為仁勉四箴。
讀書須立體,學問便從心。
佻達愆非淺,浮華罪漸深。
人皆知此道,何必論古今。

康熙皇帝培養子女,盡心盡力、傾注心血,曾親自教授兒子詩書騎射。這位慈父曾多次寫詩贈給各位皇子,他把孩子們叫到膝前循循教誨,把做人處事的道理傳授給孩子們。雖然太子(二皇子)有錯被廢,但是康熙皇帝卻特別寬容,一再給太子機會,再次立二皇子為太子,直到太子再次犯錯,不能承擔大任,康熙皇帝才第二次廢太子。然而,在廢太子後,康熙皇帝卻去探望太子,給太子送去衣物、吃食,盡到慈父的責任。

另外,康熙皇帝在皇后病逝後,再未立皇后,他悼念皇后髮妻的詩,十分真摯感人,體現了皇家父慈子孝、帝後和睦的家庭氣氛。

結束語:

康熙皇帝通曉歷史,又受到過良好的文學薰陶,同時又學識淵博、 涉獵廣泛、眼界寬廣。以上這些要素,使他的詩文內容豐富、熟用典故、平實易懂,具有獨特的氣質內涵,在歷代帝王的詩文創作中獨樹一幟。

個人認識,歡迎指正。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