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金言(二)

曾敬賢 整理


【正見網2016年11月11日】

(接前(唐太宗金言一1——7)

8、朕今每慕前代之賢者
【原文】
朕今每慕前代帝王之善者,卿等亦可慕宰相之賢者,若如此,則榮名高位,可以長守。
——《唐太宗集•諸葛亮高熲相公直論》

【今譯】
我現在常常仰慕前代帝王中的優秀君主,希望各位大臣也應該仰慕前代宰相中的賢良大臣。如果能夠這樣,那麼榮譽與崇高的地位,都可以長期保有。

【附言】
據《貞觀政要》卷五記載:《諸葛亮高熲相公直論》“乃貞觀二年(紀元688年),太宗與房玄齡等”談話時所講述。選自該文的這條語錄,表示了他希望房玄齡等宰輔大臣,向諸葛亮、高熲兩位宰相學習的願望。高熲(讀郡),隋朝大臣,選賢任能,對隋朝的強盛有突出貢獻。

9、讒妄之徒,皆國蟊賊
【原文】
朕歷觀前代,讒佞之徒,皆國蟊賊,巧令朋比,暗君庸君,莫不迷惑;忠誠孝子,泣血銜冤。故叢蘭欲茂,秋風敗之;王者欲明,讒人蔽之。
——《唐太宗集•諭侍臣絕讒構論》

【今譯】
我遍觀前代歷史,那些專說別人壞話的奸巧、諂諛的壞人,都是危害國家的蟊賊。他們巧言令色,結黨營私,昏暗的、平庸的君主,沒有不受他們的迷惑的。致使忠臣孝子,哭泣著灑下血淚,忍痛含冤。所以說,叢蘭想要長得茂盛,卻有秋風狂吹,想來敗壞它;君王雖然想要明察,卻有專講壞話的人,卻要蒙蔽他。

【附言】
《諭侍臣絕讒構論》是貞觀初年的作品,全文總結了齊、隋間的歷史教訓,要求群臣做正直之臣。選自其中的本條語錄,說明了奸臣對國家的危害,反映了唐太宗對奸臣的痛恨之情。

1O、可愛非君,可畏非民
【原文】
《書》云:“可愛非君,可畏非民。”天子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
——《唐太宗集•民可畏論》
【今譯】
《尚書•虞書》說:“可愛的不是君主嗎?可怕的不是人民嗎?”
天子有高尚的道德,那麼人們就推舉他為君主;(君主)沒有高尚的道德,那麼人們就拋棄不用他,真是可怕啊!

【附言】
《書》:指《尚書》。
“可愛非君”二句:出《尚書•虞書》,猶言:“可愛非君乎?可畏非民乎?”

《民可畏論》作於貞觀六年(623年),是唐太宗對侍臣談話時說的,反映了他為君時的謹慎心理。

ll、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原文】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爾方為人主,可不畏懼?
——《唐太宗集•自鑒錄》

【今譯】
船是可以用來比喻人君的東西,水是用來比喻民眾的東西。水能浮載船,也能把船翻轉過來。你正是要做人君的人,可以不畏懼民眾嗎?

【附言】
《自鑒錄》是唐太宗要太子用這篇文章的內容做鏡子,經常來檢討自己的言行。選自其中的這條語錄,表現了唐太宗對君民關係的看法,反映了君王應有的“自警自惕”的心理。

12、此木雖曲,得繩則正
【原文】
此木雖曲,得繩則正;為人君雖無道,受諫則聖。
——《唐太宗集•自鑒錄》

【今譯】
這一根木頭雖然彎曲,經過木匠按繩墨加工後,就變得很平直。做人君的雖然沒有高尚的道德,只要能接受臣子的諫言,就能成為一個聖明的君主。

【附言】
這條語錄,表現了他教育太子將來要虛心接受臣子們的意見。

13、夫全一人者德之輕,拯天下者功之重
【原文】
元海當除而不除,卒令擾亂區夏;惠帝可廢而不廢,終使傾覆洪基。夫全一人者德之輕,拯天下者功之重;棄一子者忍之小,安社稷者孝之大。況乎資三世而成業,延二孽以喪之,所謂取輕德而捨重功,畏小忍而忘大孝。聖賢之道,豈若斯乎?
——《唐太宗集•晉武帝總論》

【今譯】
劉淵應當鏟除而不鏟除,終於使他擾亂了中原地區;惠帝可以廢棄而不廢棄,終於使他傾覆了國家大業。保全一個人是很輕的道德,拯救全天下是重大的功勞。拋棄一個兒子是小的殘忍,要安定國家是大的孝道。何況憑藉三代的努力,才成就的巨大事業,卻為了延續惠帝與懷帝這兩個人,竟把它(國家)喪失了,這就是所謂取得了很輕的道德,而拋棄了重大的功勞,害怕小的殘忍,而忘記了大的孝道。聖賢的正確主張,難道能是這樣的嗎?

【附言】
元海:劉淵的字。淵,匈奴人,紀元304年,起兵山西離石縣,自稱漢王,反晉。308年自稱皇帝,建都平陽。惠帝:晉武帝司馬炎太子,為人愚蠢,不能決定政事。即位後,政出群下,天下大亂,百姓餓死,無飯吃,惠帝竟說:“何不食肉糜?”愚魯迷惑到如此地步!
三世:指司馬懿、司馬昭、司馬炎。二孽:指晉惠帝、晉懷帝。

在《晉武帝總論》中,唐太宗對他的成績與缺點,進行了全面的評價,選自其中的這條語錄,主要是批判晉武帝的重大政治失誤,反映了唐太宗認為社稷重於太子,重於國君的思想。

14、帝王之業,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
【原文】
余聞大德曰生,大寶曰位,辨其上下,樹之君臣,所以撫育黎元,陶均庶類。自非克明克哲,允文允武,皇天眷命,歷數在躬,安可以濫握靈圖,叼臨神器。是以翠媯薦唐堯之德,玄珪賜夏禹之功。丹鳥呈祥,周開七百之祚,素靈表慶,漢啟重世之基。由此而觀,帝王之業,非可以智競,不可力爭者矣。
——《唐太宗集•帝范序》

【今譯】
我聽說天地最盛大的功德,是化生萬物。聖人最寶貴的事物,是天子的位置。分辨清楚尊卑長幼的次序,設立君主臣僚,用來生育撫養百姓,造就民眾。假如不是十分明智,確實文武全才,皇天眷愛賦予天命,依照繼承的次序正當其身的人,怎麼會隨便得到河圖的符瑞,承受帝位呢?因此翠媯獻圖,薦舉陶唐氏堯帝的道德,青色的瑞玉,顯示夏禹的功勞;丹鳥呈現祥瑞,開啟了周朝七百年的命運。白帝子表示瑞慶,開啟了東西漢兩朝的基業。由此看來,帝王的事業,是不可以用智力來竟爭,也不可以用武力來奪取的了。

【附言】
大德句:天地的盛大功勞在於化生萬物。大寶句:聖人最寶貴的事物就是位,位指帝位。上下:搞尊卑長幼的次序。 陶均:制陶器所用的轉輪,比喻造就。克:能。 哲:智。 允文允武:文事和武功兼備。 允,誠實。皇天眷命:謂天命歸之,眷命,眷愛並賦以重任。歷數:古代認為帝王相承,與天地運行的次序有關,故稱帝王繼承的次第為“歷數”。 靈圖:即河國,帝王的一種符應。《易•繫辭》:“河曲圖,洛出書。”叼:忝。謙詞,如言叼蒙,叼承,表示承受的意思。神器:這裡指帝位。翠媯:水名。相傳為黃帝得河圖處,後來用作歌頌帝王瑞應之詞。玄 :同玄圭,黑色的玉。傳說上帝以玄圭賜給禹。丹鳥:紅色的鳥。相傳,周文王時有赤雀銜丹書入豐(當時周都)。後用來作為帝王受命的一種“祥瑞”。 素靈:即白帝子。相傳漢高祖曾將當路的一條蛇斬斷,其後有老嫗夜哭,說是:“吾子,白帝子也。……今者赤帝子斬之。”表慶;表示嘉慶的祥瑞。
重世:指西漢、東漢。

《帝范》及其序言,均作於貞觀末年,是為教育太子李治而寫的,選自此文的這條語錄,反映了唐太宗的皇權神授的思想,也表示了只有“克明克哲,允文允武”的人,才能得到皇天的眷命,對太子含有勉勵的意思。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