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漢武帝提倡儒學,萬石君當時師表

羅善


【正見網2017年02月16日】

漢景帝時,太子太傅石奮,年薪是二千石(讀擔,量詞)“小米”。他有四個兒子,都是二千石的官,父子五人,合計俸祿一萬石,這種情況是空前的。景帝向他家表示祝賀,特地送給石奮一塊匾,匾上寫著“萬石君”。 石奮本來信奉儒家的禮儀制度,全家人相處非常和睦,父親慈祥,兒子孝順,兄長友善,弟弟恭敬,門庭興旺。世人都很仰慕他們。

他們的日常行為規規矩矩。萬石君(即石奮)的兒子和孫兒,哪怕還是個基層的小官吏,有時回家看望老人,作長輩的,也要穿上禮服接待,只稱兒孫們的官號,不叫名字。為什麼呢?既然作官,就是皇帝的人,國家的官員,尊重他們(當官的兒孫),就是尊重國家和朝廷。

兒孫們有了過錯,萬石君從不大聲斥責,一個人靜靜地在飯桌邊坐著,不吃飯,也不喝酒,像是在反省什麼。這樣一來,兒孫們都很不安,主動地相互批評,把是非澄清了,再請老祖母或者老娘出面,向萬石君認錯陪禮,表示決心改正。老人家這才變得高興起來。

石家人平時生活很嚴肅,凡是已經成年的兒孫,平時家居,要戴好禮帽,光頭露頂是粗野的行為。大家從小習慣了,都能自覺地遵守家法、家規和老人的教導,個個文質彬彬,成為社會上的楷模。

漢景帝死後,漢武帝繼位,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努力提倡孔子的儒家思想,號召百姓遵從“三綱五常”和“孝悌忠信”。趙綰和王臧兩位儒生,一個是御史大夫,一個是郎中令,積極地推行儒家禮制,很受武帝的支持,風氣漸漸打開了。

竇老太后,她是漢文帝的皇后,是漢武帝的老祖母,她對萬石君的家風,早有所聞。她很讚賞萬石君的實際言行:沒有什麼大道理,不宣傳,不吹噓,實實在在,身體力行,樣樣合乎禮節,也受社會歡迎,這才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啊!太后很高興,提議皇帝,叫石奮的大兒子石建,作郎中令;小兒子石慶,作內史。把他們調入皇室宮廷,以便起表率作用。

石建當了高官,每次回家,找到僕役,把父親的衣服拿到手,親自洗滌曬乾,然後交給僕人,表示盡到人子的責任。

石慶不大注意,有一次,喝醉了酒,坐車回家,到了村莊的大門邊,也不下車,直接進入家門。萬石君看到了,不吃不喝。石慶趕緊把上衣脫掉,光著背脊請罪,老頭兒不理睬。一家人都來道歉,老頭兒才說:“石慶當了內史,官兒大,身分高,車子轟進轟出,鄉親們嚇得直躲藏;內史氣昂昂的,派頭十足,是應該的嘛?”連挖苦,帶責備,兒子不斷叩頭賠罪,從此再也不敢了。

石建一向謹慎小心,在皇帝身邊工作,尤其注意言行禮儀。有意見從不在公開場合說話,背後對皇帝據理力爭,絕不迎合討好。漢武帝十分讚賞這一點。不過,他有時也太拘謹了,使人覺得迂腐可笑,是不是為了保住官祿,才那樣誠惶誠恐呢?有一次,下面交來一份表章,石建審讀時,發現“馬”字少了一點,他很緊張,不斷嘀咕:“太可怕了,馬字有四點,連同曲尾,共五隻腳,怎麼弄丟一隻呢?該死該死,不好向天子交待呀。”當時把周圍的人弄得啼笑皆非。

他曾為漢武帝駕車。某次外出,皇帝漫不經心地問道:“今天拉車用了幾匹馬?”石建經常趕車,當然心中有數:大駕八匹,法駕六匹,小駕四匹。平常外出用法駕,只有六匹馬,不必考慮也能回答出來的。可石建不放心,怕出錯,立刻用鞭子點數:一匹、兩匹、三匹……數完了,才向皇帝報告:“六匹。”石建還是五兄弟中,比較隨便的人,其他人的謹慎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經過朝廷的提倡,儒家的學說和倫理道德作風,很快在社會上流行開來,像萬石君這樣的人,便逐漸增多了。當然,對於統治者,這是大好事,人人盡忠孝,個個都聽話,皇帝不就高枕無憂了嗎?

(事據《資治通鑑》)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