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報導為什麼中國又有毒奶粉

【正見新聞網2010年02月11日】

中國正在經歷其特有的品質危機,官員正在尋找170噸仍然在貨架上的三聚氰胺奶粉,這是在醜聞爆發一年多後,經營者為了蠅頭小利置公眾安全於不顧,讓人難以置信。而最近在日本,在豐田汽車的召回事件後,討論著重於汽車業的所有問題。米德勒(PAUL MIDLER) 是《中國製造劣品》(Poorly Made in China)一書的作者,他在《華爾街日報》9日發表文章指出,仔細檢視這兩個產品醜聞,可以看出這兩個國家在他們達到品質的方法上有多麼不同,也可以看到中國真應該向日本多多學習。

中國目前遇到的品質挑戰,有時候被和日本在50和60年代從生產低質商品的壞名聲中走出來的經歷相比。當時日本也遭受慘痛的工業災害,如水俁市(Minamata)的水銀中毒導致1000人死亡。不過,日本的領導企業從此能夠建立強力的品質信譽。雖然目前的汽車召回事件規模很大,有設計錯誤和電子故障問題,但和中國故意操縱產品相比,尤其是這種操縱涉及到狡猾避開第三方控制的努力,是完全不同類型的問題。

在中國,經營者為了蠅頭小利置公眾安全於不顧,讓人難以置信。2008年的乳品業醜聞很有啟發性。我們只知道最終的結果:6名嬰兒死亡,30萬人生病和超過5萬人住院治療,給許多中國家庭帶來的無限的悲痛。

三聚氰胺醜聞是近年來中國品質危機中最令人不安的一個事件。這不僅是受害人痛苦的問題,而是污染事件可能是幾十家公司、數百人知情的公開秘密的問題。雖然一些涉及2008年醜聞案的人,聲稱他們不知道三聚氰胺會造成這麼大的傷害,最近這一波被查獲使用三聚氰胺的人不可能不知道。

更糟糕的是中共政府的頑固反應。北京對於今年的三聚氰胺醜聞嚴重掩蓋。中國記者被警告不得報導牛奶案的細節。孩子受害於三聚氰胺產品,而試圖組織起來抗議或要求賠償的父母,被以「擾亂社會秩序」關入監獄。

中共政府指揮下的法律制度無法為受害者伸張正義。分銷和生產毒牛奶的犯罪人當中只有少數人受到嚴格的處分。兩人被處死,更多人被放過。對於過去的醜聞,中共的反應一直是用政府的盾牌來保護產業,在這樣的環境下再出現欺騙行為也不會讓人驚訝。

三聚氰胺事件說明了中國製造商只注重短期獲利的危險。生產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出現意外,不過三聚氰胺混入牛奶並不是巧合。警方指出,這次的三聚氰胺事件可能是2008年事件的繼續。一些分銷商把受污染奶粉重新包裝並且上架。他們無法接受這麼多奶粉被扔掉,即使這種污染很危險,即使可能受到懲罰。

日本近幾十年的高品質聲譽多歸功「全面質量管理」之父戴明博士(W. Edwards Deming)。戴明強調,品質必須被正面對待,必須被視為推動長期成長的關鍵。部份由於戴明的影響,今天的日本極為重視對品質的追求,而這種眼光使日本成為各種製造業的創新者。

在中國,即使是最明顯的生產錯誤或最令人震驚的不道德行為,員工也不敢告發。在和許多工廠合作中,我發現線上作業員完全不願提出任何報告。經理人忽視可能會導致麻煩的問題。每個涉及的人都在計算風險,決定保持沉默以減少紛爭,至少在短期內。當員工應該大聲說話時,他們傾向用別的方式代替。

中國的問題之一是,努力提高品質的努力著重於製成品。每一次醜聞爆發時,解決辦法就是測試更多的成品。這種事後的辦法不符合一個持續的、系統性的改善。正如戴明所說,「我們應該在過程中努力,而不是結果。」

中國不應該因為日本最近的失誤而幸災樂禍。日本的品質出問題令人遺憾,不過那是失常,並不能代表日本的製造業。中國現在比以往更應該把世界羨慕的日本作為中國經濟採取品質和產品開發哲學的典範。

(大紀元)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