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有天地滴水中(四):捕捉奧妙美麗的瞬間

─ 關於水結晶實驗的引言
林曉旭


【正見網2003年02月23日】

隨意翻閱《來自水的信息》一書,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美的六角形晶體圖片,晶體之不同部位,或清晰或朦朧,或細膩精緻或簡潔端莊,賦予其豐滿之立體感,又帶來清新之感受,可謂賞心悅目。

誤以為僅是一攝影家的傑作,然而細看圖片註解,方知是科學實驗,是此書作者日本IHM綜合研究所所長江本勝先生及研究人員在顯微鏡下捕捉的水之結晶瞬間。

據該所主任研究員木津孝誠先生的描述:在攝氏零下五度的大實驗室裡,實驗員從冷凍櫃中取出玻璃培養皿,並迅速放在附帶有攝影機的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培養皿中原有的一滴水樣冰凍後成了一個山包似的小冰團,當顯微鏡的光照到上面時,她就開始迅速融化。在顯微鏡下,這個過程充份展現其變化萬千之動感,在小山包的頂端的突起處會很快地長出水的晶體,它的壽命只有幾秒鐘,可謂曇花一現。於是,對實驗員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能快速聚焦捕捉這美麗的瞬間。

這些實驗的思路清晰,方法簡潔,在一次實驗中研究員要觀察幾十至上百個培養皿中的水樣,作出統計分析,書中採用的結晶圖片是最具代表性的結果。這些實驗系統地觀察了水對意念、語言、音樂、文字、物理因素(震動,微波,電磁波等)等諸多因素的反應,可謂豐富多采,而這些結果是那麼令人驚嘆,譬如:

地震後取樣的水無法長出結晶,而經過眾人為之祈禱後水質則得以復甦,結晶重現;不同語種同樣涵義的字,譬如「智慧」,寫在含水樣的玻璃瓶的標籤上,結果水結晶對不同語種的文字有同樣的反應--同樣形態結構的結晶;冷凍水樣在完全融化為液體水之前的瞬間展現出漢字「水」的圖像;「愛」和「感謝」等信息帶來美妙晶瑩的結晶,而仇恨和謾罵的語言文字卻只能讓相應的水結晶醜陋不堪,等等。

這些結果令人感慨我們對於水的無知,不禁要問:

為什麼水能對人的不同的情感有反應,水會有記憶之功能嗎?水能否又如何分辨善惡美醜,什麼是水質好壞的真正認識,水的真正來源是什麼,超越文字語言可有共通之宇宙信息?生命離不開水,如果水是可感可知,那麼我們對生命的認識是否要重新反省?那麼人們又該如何改善生命的質量呢?

這些問題的本身似乎已經超越了現今主流科學的範疇了。按照常規的思想,人們很難理解情感,語言文字,禱告等是如何能影響到水的結晶。而且這個結晶的過程也是較微觀的,轉瞬即逝的,人們對之很陌生。如果能用攝像機拍下整個過程,這可能會比幾張圖片的攝影更有說服力。另外,受過現代實證科學教育的人, 也很可能要問:那麼究竟這些情感、語言文字、意念等帶來了什麼樣的物理化學水平上的變化,才使水的結晶受到影響呢?也許在這些方面的一些相關實驗會更有助於水結晶的實驗,會有助於改變一些或已陳舊僵化的認識觀念,從而得到更多學術界的認同。

然而,江本勝先生無意致力於短時間內就得到更多主流科學界的認同, 因為他從這些實驗中領悟到的已經使他的眼光不局限於此了。 他在《來自水的信息》一書的封面上寫到:

波動創造了語言文字,
語言文字是自然之波動,
於是美好的語言文字創造美好的自然,
醜陋的語言文字導致醜陋的自然,
這是宇宙的法則。

顯然,他已經將這一系列實驗的意義昇華了。去年在波士頓見到江本勝先生時,他也明確表示無意於陷入和主流科學界的爭論之中,而是轉向於社會普及教育,讓社會大眾和青少年認識愛、感謝等善念能給水和環境帶來的變化。

現在,江本勝先生頻繁地遊歷各國演講他的研究發現和哲理性的思考,以其獨特的角度充當一位喚醒人類愛心的使者。他發起了「向水表示愛和感謝」的全球活動,希望通過人們的善念來改變水,純化地球的水資源。參考奧妙的瑪雅日曆和預言,他將2003年7月25日定為這個活動的全球紀念日。

確實,當人們能夠用愛和感謝來對待生命源泉之水時,人們改善的又豈止僅僅是水呢? 這個水結晶實驗的意義將超越任何人的想像。

(英文版:http://www.pureinsight.org/node/1519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海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