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新聞網2012年10月02日】
佛家故事說,“地上一粒米,天上一座山”,學校也教育學生不能浪費食物,父母也是告訴孩子要勤儉節約,像多倫多這樣的大都市,也有兒童餓著肚子上學。但研究報告卻顯示,加拿大每年浪費的食物價值270億元,占生產食品量的40%,其中一半是由家庭造成的。美國調查也顯示,美國人每年扔掉的糧食多達40%,這意味著把價值1650億美元的農產品和肉類丟進了垃圾堆。
價值鏈管理中心(Value Chain Management Centre (VCMC))的研究發現,每年在農場生產,經過加工,運往市場及銷售的食物,與消費的食物相比,差了270億元,此即被浪費的食物。
價值鏈管理中心報告顯示,加拿大2010年人均浪費183公斤食物;按加拿大統計局的數據,加拿大人浪費的食物大約每公斤2元,就是說,一個4人的家庭,有機會在食物花費上,每年節省1,464元。報告稱,這個浪費數量相當於所生產食物的40%,高於2009年加拿大人光顧餐館的總開支,高於2000年加拿大農業及農產品的進口量,高於2009年32個世界最窮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總和。
浪費的食物不只是增加堆肥垃圾,還浪費能源、水及包裝材料,以及所涉及的人工,這些需要送去填土的垃圾,還會產生污染環境的溫室氣體。
該研究發現,加拿大食物鏈上的浪費,在農場土地上的浪費只占9%,包裝及加工過程的浪費占18%,運輸及批發浪費3%,零售浪費11%,食物服務行業浪費8%。最大的浪費發生在家庭,高達51%。
價值鏈管理中心主任古奇(Martin Gooch)對《大紀元》表示:“家庭的表現,我相信主要是食物豐富及富裕帶來的生活態度變化,人們已經不像以前那麼珍惜食物。”
食物保鮮不過關 造成消費浪費
消費者浪費的食物占了總浪費一半,報告稱,除了皮、芯或骨頭等占了約20%的量外,其它大部份被扔掉的是曾經能吃的食物。這些肉、魚、奶製品、水果、蔬菜或即食品都是可以放在冰箱儲存,它們被扔掉的原因包括煮的太多、沒有及時吃完食物,以及不願意吃剩下的食物。
多倫多居民黃先生對這麼多食物被家庭浪費感到吃驚。他說,學校教育學生要珍惜食物,“我在家裡也是這樣教孩子,而且自己也是這樣做的,先吃完剩菜,才會做新的。”
他說,食物比起其它消費,確實不貴。但中國人有個說法,珍惜食物是積德的行為。不過,他說,有時買了超市折價大量出售的食物,就有點棘手,“沒吃完就爛了,只好扔了。”
他說,有時豆漿放在冰箱裡,保鮮期沒過就變質了。後來就學乖了,不再為了省一點錢去一次買2瓶。
多倫多市民汪女士也有同樣經歷。她說,她一週常去華人超市買2次菜,有時也會買到保鮮期不夠長的食物,需要趕緊吃掉。
研究發現,消費者的個人表現也與商家的行銷方式有關,比如各種促銷及政策等。
黃先生家裡人不多,在朋友鼓動下,也曾經托人去Costco買了一些大包裝食物。他說:“有一大瓶塗麵包的奶油,過期了很久我還在吃,最後還是沒吃完就扔了。”
主流社會重視節約食物
為了保護環境,主流社會重視減少食物垃圾。《環球郵報》曾發表一篇文章,講訴一位看起來不窮的西人婦女,穿著貴重外套,在多倫多一家高級超市後面的綠桶尋找食物。她找到了有點瘀的芒果、西紅柿等,然後帶著她的狗回家了。
很多專業廚師也知道,有點瘀傷的蔬果味道不一定不好。知名廚師Ryan Donovan對《環球郵報》表示,以廚房綠桶垃圾多少來衡量成功的大小。
渥太華兩家頂級餐館執行主廚Michael Moffatt,在最近廚技比賽中,用西瓜內皮及菠蘿心做材料,並顯示給裁判看。
有很多方法可以充分利用食物。多倫多George餐館廚師Lorenzo Loseto在他的高級菜裡使用菜頭菜尾。令人吃驚的是,那些老牌食客無法發現菜裡有西蘭花及椰菜花的梗。
研究發現的另一個結果是,塑膠袋對環境造成的傷害,還比不上食物垃圾。古奇的報告稱,食物垃圾產生的甲烷,對環境的傷害力25倍於二氧化碳,提升對塑料包裝的關注而不考慮更廣的影響,是短視行為。因為塑料包裝可以保護食物,而且比玻璃輕,可以節省運輸成本。塑料在城市造成的麻煩不是塑料本身,是缺乏管理,使大量塑料不必要地被送去了垃圾填埋場。
食物過度浪費 引全球關注
(大紀元記者周行多倫多報導)食物浪費不僅僅局限在加拿大,這已經是全球問題,為人類準備的食物,每年大約三分之一(13億噸)丟失或稱為垃圾。據“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8月發布的一項研究稱,美國人每年扔掉的糧食多達40%,這意味著把價值1650億美元的農產品和肉類丟進了垃圾堆。
主持此項研究的NRDC科學家德娜.甘德斯說,這種情況下,糧食毫無疑問成了垃圾場裡最主要的固體垃圾。令環保人士感到失望的是,生產這些沒有吃掉的糧食時消耗了水、土地和能量這些自然資源。
價值鏈管理中心主任古奇(Martin Gooch)表示,食物工業已經變得相當複雜,使得從農場到餐桌的協調難以做好,這也是造成食物浪費的另一個原因。
他稱, 其中第一個因素是過度生產,導致食物鏈上的流通不暢,需要減價處理,以免食物在出售前腐爛;食物質量差,加工設備不好,協調不暢順,保鮮期短,發送效率低等,也造成了食物損失。
古奇還表示,食物鏈上任何地方不必要的存貨量,包括在家庭裡的存貨量,造成額外的延遲、客戶服務差、周期長及更多的變質;甚至食物鏈上的設施布置及設計也不合理,常導致丟失或損壞東西。
古奇參加的一項研究也發現,當地產食物的浪費率更高。他發現主要原因是處理技術及資源的差別,結果是有些安省產的水果,仍垃圾的幾率是美國加州水果的兩倍。
多倫多金牛城超市店主陳旺有切身體會。他對《大紀元》說,買進口貨的一個原因是保鮮期常長,比如美國進口的一些蔬果,因為溫度及濕度處理的好,保鮮期比本地產品長很多。保鮮期長的食物,就算價格比較貴,因為變質率低,最終還是更省錢,而且客戶也更高興。
根據NRDC的研究,易腐食物因運輸後變得不新鮮,經常被向商店供貨的經銷商拒絕,甚至被食物銀行拒絕,而且這些食物銀行有時收到的食物太多而不能一下子用完。
NRDC稱,歐洲議會已通過一項決議——到2020年時把糧食浪費量減少一半,而且已有將近六十家龍頭零售商和品牌決定減少糧食浪費。英國五年前就發起了 一項名為“愛惜糧食,痛恨浪費”的運動,有些零售商已經在利用一些宣傳活動來讓顧客們按需購買——比如人們經常採用“少買一半”而非“買一贈一”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