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不要和外星人說話

【正見新聞網2015年09月28日】

美國NASA將於當地時間28日上午11點半在華盛頓總部召開緊急記者會,宣布在火星的重大發現。外界相信,NASA將宣布在火星上發現微生物,或其擁有液態水證據,亦有人推測NASA在火星發現生物。而在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布萊恩•施密特看來,或許不要和外星人說話是更好的選擇。

我們身邊是否有外星文明?
  

一個美國人,不遠萬裡來到澳洲,成家立業每天看星星,他就是天體物理學家布萊恩•施密特。2011年,他因通過觀測1-a超新星,發現宇宙膨脹的速度並非如預期一樣減緩或是停滯,相反,宇宙正在加速。並因此與亞當•裡斯和索爾•珀爾馬特共同獲得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5年6月,施密特被任命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校長,將在2016年上任。日前施密特接受了新浪國際的專訪。

1950年夏天,某日早餐後的閒談中,著名物理學家費米的幾位同事試圖說服他相信,外星文明是存在的,最後費米隨口說道:“如果外星文明存在的話,它們早就應該出現了(If they exited, They’d be here)。”

由於費米的巨大聲望,此話流傳開後,一些人將其稱為“費米悖論”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在科幻小說《三體》中,劉慈欣如此描述宇宙文明之間的關係,為“費米悖論”再添一種解釋。

施密特對新浪國際說,身邊很多人都在談論劉慈欣和《三體》,“聽很多人說過這部書,但是還沒有讀過。”

然而這並不妨礙施密特與劉慈欣在對待外星文明上的立場一致。

根據施密特的研究,宇宙將繼續越來越快地膨脹下去,最終會走向消散。在這個加速膨脹的宇宙中,人類將越來越難以抵達另一顆行星,這意味著,接觸地外高等生命的幾率將越來越低。

而施密特仍相信在宇宙中的某一處很有可能會有生命的,甚至是智慧生命。“宇宙是很大的。但我不知道會有多少(外星生命存在),我們可能被時間和空間分隔著。如果外星生命很多的話,我們或許有機會發現他們存在的證據。如果外星生命很少的話,這樣的證據就很難找到。”施密特說。  

而前美國太空人約翰‧格朗斯菲爾德曾在芝加哥召開的天體生物學科學會議上發言說,人類的活動在地球大氣層中留下痕跡,任何距離地球20光年之內,並擁有大型望遠鏡技術的外星文明都可察覺到人類的存在。“因此,如果那裡真的有外星智慧生命,那麼他們應該已經知道了我們的存在。”

不要和外星人說話

在施密特看來,讓外星人發現人地球文明或許並不是一個好主意。

“我必須承認我是有這種擔心。想像一下,如果在距離地球10光年距離內有一個存在外星生命的星球,這意味著我們可以以10年為單位和他們對話 ——我們可以給他們發送訊息,10年後他們收到並給我們回復。如果如果我們真的很想去找他們的話,我們必須建造特殊的宇宙飛船,這也是超乎我們現在的技術的。”施密特說。

施密特認為,如果宇宙中真的存在其他文明,有一定合理的可能性就是,他們幾乎不可能和地球文明處在同一個科技水平,“他們要麼是落後於我們,要麼是比我們先進的文明”——正是這種差距,可能會為文明帶來滅頂之災。

“如果他們的文明比我們領先,他們可能在10到15年的時間抵達地球。這時候,你必須要問自己一個問題:你希望他們找到你麼?因為在地球上,每次人類遇到新人類,結果總是很糟糕——有贏家就有輸家。我認為如果附近有外星文明的話,我會非常的擔心。不過我認為地球附近有外星文明的機會很渺茫,當然我可能是錯的。”

科幻為科學插上想像的翅膀

施密特笑著說,雖然自己不是科幻愛好者,但是對科幻電影還是很有興趣的。“科幻作品實際上是幻想、文學和藝術。對很多人而言是很重要的”。

“通過科幻作品,人們可以視覺化的感受到未來,讓人興奮。我不是一個科幻愛好者,我不特別喜歡讀科幻書籍,喜歡讀維多利亞時代的戲劇,但我喜歡看科幻電影。不過我的不少同事都喜歡科幻作品。科幻可以讓人們對未來和各種可能性產生遐想。擁有創造性是一個科學家必不可少的素質,不但是聰明,而是聰明和有創造性,科幻作品可以激發人的創造性。”施密特說。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