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心理學研究之我見(上)

章冬


【正見網2003年08月17日】

(一)

心理學實際上是生命的科學,其真正成為一門學科是近代的事。古代一些名家對此有過一些不那麼系統的,但往往是十分深刻的論述,不過那時還沒有心理學一詞。

心理學領域目前是五花八門,門派林立,各執一詞,莫衷一是。不但研究的方法各異,甚至結論也大相逕庭。

目前心理學的分支大概有近50種。其中創造出的無數晦澀難懂的詞彙更是浩若雲海。但不管其如何繁雜晦澀,其目的卻是很簡單,就是要弄清人的心理活動的規律,以至行為規律。

心理學既然是生命之科學,那麼有許多東西就不那麼直白,不能用物理和數學中的線形規律,幾何圖形等來描述。

談到生命,就要涉及生命的起源與生命的構成,這就避免不了要涉及神創說與進化論的話題。到了現代,這個所謂「唯心」與「唯物」的爭論,不僅僅是屬於哲學範疇了,它帶有極強的政治色彩。特別是有些信奉「唯物」主義的人,為其政治目的,掄起所謂科學的大棒,無情地打擊異見。這種做法的貽害是不可估量的。

心理學,如果作為一門學科來認識的話,它與其它許多學科都有著緊密的聯繫,如生物學、遺傳學、醫學、哲學、社會學、史學、民俗學等,以至與人文環境、地理環境等都關係緊密。它一直滲透在人們生活之中,從古至今,無時不在。人們對它並不陌生,並且都在不自覺地巧妙地運用它。舉個例子,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一段,箸落地真實地反映了劉備的大驚失色,而以雷聲為託詞,又巧妙地掩飾了他真實的心理活動,不但曹操能夠理解,甚至相信了他的託詞,讀者看了也認為合情入理。

(二)

心理學是從哲學中分支出來的。而早期的哲學與宗教是密不可分的。眾所周知,宗教告訴人們,人是有靈魂的,靈魂不會隨著肉體的死亡而消失。特別是佛教講,人有三魂七魄,人的元神是不滅的,並且講了人是在六道中輪迴的。世界上的幾大正教,目的都是教人向善,最後使人回歸天國世界。

在西方哲學中,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士多德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他們都是有神論者。

蘇格拉底與人辯論中有如下的對話:「而且神明並不以僅僅照顧人的身體為滿足,更要緊的,是他們在人裡面放置了一個靈魂,即他的最重要的部分。首先,有什麼別的動物的靈魂能夠理解到有使萬物秩然有序的神明存在著呢?除了人以外,有什麼其它動物向神明敬拜呢?有什麼其它動物比人有更好的靈魂能夠預防饑渴、冷熱、醫療疾病、增進健康;勤苦學習,追求知識;或者能更好地把所聽到、看到或學會的東西記住呢?你豈不能很清楚地看出,人比其它動物,無論在身體或靈魂方面,都生來就無比地高貴,生活得象神明一樣嗎?」(《回憶蘇格拉底》----〔古希臘〕色諾芬著)

再有,蘇格拉底與西比斯的對話中:「真正哲學家的靈魂在生時已經從肉慾的束縛之下解放了出來,在死後就要到那個看 不見的世界裡去,與眾神在一起享福。但是不純潔的靈魂愛戀著肉體,便會變成荒冢裡的遊魂,或者各按其特性而進到動物的身體裡面去,或是驢,或是狼,或是鷹。一個雖曾有德但並不是哲學家的人,則死後就將變為蜜蜂,或黃蜂,或螞蟻,或者是其它某種群居的有社會性的動物。

他還說,「凡是不曾研究過哲學的人以及在逝世時並不是全然純潔無瑕的人,沒有一個是可以與眾神同在的;只有愛知識的人才能夠」。「意識到靈魂只不過是附著在身體上,━在哲學來接引它以前,它只能夠通過牢獄中的鐵窗, 而不能夠以它自己並通過它自己來觀看真實的存在,……並且由於慾念的緣故,它在自 己的被俘期間已經變成了一個主要的同謀犯了」。(《西方哲學史》-----柏拉圖的不朽論)

從以上蘇格拉底的言語中可見,他不但是有神論者,而他的談吐與佛教的六道輪迴,修煉的說法何其相似。

「柏拉圖是第一個將靈魂(或者說是心理)劃分為三個不同的部分或功能的人。從那以後,三分法一直統治著整個心理學界。柏拉圖認為,每種心理機能就好像一個小矮人,指引著人們在行為和情感上的選擇。理性是最高級的心理機能,作為道德力量的代表規範著破壞性的動物性的勇氣。」--- (《認知與情緒之辯》-----理查茲.那扎魯斯)

東方的儒教,也是神本主義的。

「季康子問於孔子曰:「舊聞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實,請問何謂五帝?」孔子曰:「昔丘也聞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號,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終始相生,亦象其義.故其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是以太?配木,炎帝配火,黃帝配土,少?配金,顓頊配水.」----(《孔子家語》---五帝第二十四)

如此看來,二千五百年前,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哲學的淵源和哲學界所尊崇的始祖都是有神論者,都在教人修心向善,這難道是偶然的巧合?而他們的智慧歷經歲月滄桑,卻依然閃爍著光芒。這又說明什麼呢?

(待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生命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