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來臨前 簡介

【正見新聞網2016年11月04日】

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出任聯合國和平大使,接下關注氣候變遷議題的終身任務。萊昂納多前往格陵蘭的荒野、蘇門答臘炙熱的森林,再前往梵蒂岡教廷拜訪,一路上探索氣候變遷對地球帶來的重大衝擊。他利用前所未有的機會,與社運人士、科學家,和各國元首會談,包括美國總統歐巴馬、創業家伊隆馬斯克,以及教宗方濟各。萊昂納多帶領大家深入了解危機形成的原因,並揭露可能的解決之道,並且為下列問題找到答案:“我們能夠在為時未晚之前,採取行動阻止災難發生嗎?”

澳洲哲學家Glenn Albrecht創了一個新字來形容氣候變遷下,人類面對家園的感受: “Solastalgia”(=solace安慰+algia疼痛),意思是既感到安慰又感到疼痛,為什麼?因為“我們身在家鄉,卻思念家鄉”。

《洪水來臨前》拍出了這種感受,一種“回不去了”的感受。萊昂納多要呼籲的,是我們如何將這種感受轉化成行動的力量?很明顯的,這部片是以美國人作為目標觀眾提出個人可行動的方法,但這部片並沒有完整呈現這二十年來氣候變遷議題的全貌,如果你真的想深入了解,我推薦Naomi Klein的《天翻地覆:資本主義vs.氣候危機》,Klein關注全球化與氣候變遷的問題近20年,這本書可以說是她努力多年的成果報告,非常值得一讀,她清楚地指出了,我們所遭遇的氣候危機的真正病根不在於“碳排放量”,而是“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社會開啟了失控的消費生活型態、新自由主義經濟體制以及宰制萬物的自然觀。

要知道什麼叫失控的消費生活型態,就去看《鬥陣俱樂部》(1999)、《神隱少女》(2001)、《小時代》(2013),《洪水來臨前》的關注焦點也在這個層面上,萊昂納多說我們必須以不同的方式消費,因為需求決定供給,每一次的消費都是一張支持票,所以我們個人能做的,是少吃牛肉,因為畜牧業的碳排放量不輸化石燃料。少買棕櫚油產品,因為最大的棕櫚油出口國,印尼,為了種植棕梠樹燒掉了印尼八成的森林。但這些節能減碳的方法到底能有多少效用?

普林斯頓環境研究所教授Stephen Pacala做的研究告訴我們:

這個意思就是說,當我們努力用環保杯、少吃牛、少吹冷氣、多搭大眾運輸工具,過著這種低碳生活的時候,這些努力都被歐美國家那些富人與中產階級的過度消費與能源浪費給抵銷掉了,但這並不表示我們要放棄現在的生活,而是問題就在於萊昂納多在影片裡承認的:“要美國人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太難了”,在這裡,貪婪似乎被當成是永恆的人性,但真的是這樣嗎?只要舉一個例子就可以了,在1966年,對全美大學新鮮人的調查發現,有44%的人認為賺大錢是非常重要的,到了2013年,這個數字跳到了82%,是經濟結構改變了人性,而不是人性改變了經濟結構。

回頭看一下,瓦特的蒸汽機跟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是在同一年誕生的,化石燃料跟市場經濟從一開始就是孿生兄弟,正是因為有了新技術才要開拓新原料區,生產更多產品,正是因為有了更多的產品,才要尋求國外新市場,賺取更多資本。而同樣的故事在1980年代起又重演了,如同柴契爾夫人所說的,新自由主義的經濟目標,是要改變人心和靈魂,而它確實成功了。要知道什麼叫新自由主義經濟體制,就去看《資本愛情故事》(2009)、《黑金風暴》(2010)、《大賣空》(2016),新自由主義的經濟體制與為了因應氣候變遷所做的環境運動完全不相容,仍有人繼續相信經濟發展優於永續發展,把全人類共享的大氣層當作自家的垃圾場,當全球暖化所帶來的極端天災出現時,他們卻不必承擔相同的苦果,在2012年珊迪颶風侵襲美國時,華爾街的電腦照常運作,他們有自己的發電機,有自己的直升機,仿佛活在另一個世界,2009年莫拉克颱風侵襲台灣時,南鄒族被迫遷離祖靈地那瑪夏,我們以為氣候變遷的後果必須由全人類共同承擔,但受苦的卻永遠是平民、農民、窮人。這裡我們要改變的已經不是個人行動了,是一隻難以撼動的巨獸。

好吧,聽起來很絕望,尤其是知道,全世界最大的綠色組織竟然在自己管轄的保護區內開鑿天然氣、上千名告發畜牧業者燒毀亞馬遜雨林的人全都被畜牧業者派人暗殺、人民捐給綠色組織的捐款被拿去投資化石燃料公司以此賺回更多利潤,這樣一來,我們還能如何行動?還有誰可以相信?

Naomi Klein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出路,答案是:“民主與地方參與”,如同萊昂納多在影片裡提到的:“投票給對氣候議題有行動能力的議員”,人民應該一同監督我們繳的稅是否拿去補貼化石燃料工業,在大企業取得下一塊油田,趕走當地居民,挖取最後一絲天然氣和最後一滴石油前,人們應該團結起來“堵路”,哪裡有開發計劃,就去哪裡“堵路”,在希臘、羅馬尼亞、加拿大、英國、美國“堵路運動”(blockadia)都起到了成效,儘管台灣沒有化石燃料開採,但這些運動至少給我們啟示,告訴我們:改變確實正在發生。

我們現在最需要的根本改變,是價值觀上“宰制萬物的自然觀”,要知道什麼叫宰制萬物的自然觀,就去看《阿凡達》(2009)、《極樂世界》(2013)、《星際效應》(2014),很多科學家為了找出替代能源方案竭盡心思的辯論,好像墨西哥灣漏油事件跟福島核災不曾發生一樣,這些人總認為,地球是我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如果住不下去了,就找下一顆,反正人類科技一定有辦法打造出可居住的環境,這種自然觀正是三百年前促成科學革命與工業革命的催化劑,科技是萬能的所以進步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如果一個文明是建立在無止盡地奪取地球原料以生產大量物質生活基礎,並藉此製造出提供平民百姓多種消費選擇的假象,它必然要面對的就是我們現在的困境,因為事實是,不存在潘朵拉星球,不存在穿越黑洞的高科技,真正存在的是越來越小的公園,越來越大的企業,人類無法避免與地球的連結,因為我們不在自然之外,我們就是自然的一部份,面對氣候變遷的真相,意味著承認三百年來我們認定的地球與人之間的權力關係,應該倒轉過來。我們需要的是價值觀上的根本革命,在價值觀的戰場上,不屈服於剝削地球的開發主義,在社會結構的戰場上,不屈服那些謊稱經濟發展優於一切的巨獸,在個人行動的戰場上,用生活證明我們還有另一種存在的方式。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