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堯舜禹三代之囑,論中華為政及文武之道與術的辨證關係

觀心


【正見網2018年05月01日】

中國王道文化有心法,這是過去歷朝歷代的王者和上流社會有覺悟的人必須要掌握,否則所有的良好願望都會事與願違。這句心法就是堯舜禹三代之囑:「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中國文化源頭為道家,道家修真。修真講究說真話,做真事。說真話要明白真理,做真事要掌握專業技能。道心,指生命最初的善良本性,符合不同高境界道理的精神狀態為本真,返本歸真。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

世人的道心象星光一樣的微弱,人心是最危險和險惡的! 歷朝歷代的正道君王,都是以弘揚正道文化而遏制人心的泛亂,以具體制度,使人能安寧而理性的明明白白做人、乾乾淨淨做事。這就是中國文化精神道以化人、建極綏猷以術安撫與遏制人心惡化,道與術相輔相成的辨證關係。

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前半句講的是為王者要注重修心養性,不斷修去人心強大道心以同化天理,精一不退;後半句講的是允許不同意見的表達,集思廣益以折中而平和,符合民眾狀態而平衡發展。這句話上半句嚴以律己而守真從一,不斷修正;

允執:允許天下人說話,集思廣義。這是執政的第一要素,掌握民心民情後再理論而順之。

黃帝當年在路口立木柱,木柱上有一塊木扳,叫誹謗木。任何人都可以在木扳上留言,形成後來皇宮大門外的華表,傾聽民聲的意思。

中國人的修養,首先是能聽進不同的意見,聞善不喜、見惡不怒而集思廣議。後來形成喜怒不形於色、內斂等的修養方面名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寬容,個人的道德修養的品質德性的高低都以「允執」而顯。

厥中:厥是折的意思,集思廣議而折中。形成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中正意見,大家都能接受然後再執行,中庸之道就是這個意思。

下半句,包涵寬以待人和天下為公的王道及文武之道的精神。這樣才能平衡天下人心,與「人心惟危」相對應。為政及為人處世的言行如果脫離實際,不能順應世道人心,必定大亂不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中華文武之道的精神,天下事為天下人的公事。

人心不平則天下不平!平天下首重誠心正意的正心。欲修其心,必先誠其意,然後才有修身、齊家、平天下。這些概念都與堯舜禹三代之囑一脈相承。

因此,儒家道統以黃帝為源頭,平的都是人心。

中華人文始祖的黃帝,在為政之道中精一修心而返本歸真。以修道中的智慧上同化天理,下包容啟蒙民智,觀天之道,執天之行!修道治天下兩不誤。黃帝花了上百年時間,奠基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衣、食、住、行、禮、樂及醫理基礎以後,功德圓滿而得道成仙,奠基了中華半神文化的基礎。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敬天知命,順天意而盡人事,這是中庸之道的更高境界。

堯舜禹三代之囑,包涵了中華文化修心養性至中庸之道的為政之道、文武之道及不同社會階層各層面為人處世之修養精神。

中庸之道符合老子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境界越高者,把自己擺得越低!聖人沒有高高在上的心態,而是同於光而和於塵,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視百姓具體狀態而言傳身教。以聖人的標準要求百姓是行不通的。

體現在國家制度與政策,行政要符合世道人心的變化,具體制度及相關政策符合民眾精神狀態才行的通。否則,天下大亂不治。

治天下如御馬。御馬不能違背馬的習性與馬產生對立情緒,而是視其好的一面,順其自然的將其導向正道,這就是上合天理,下順民眾狀態的無為而治。

堯舜禹三代之囑的為政心法,對應的建極綏猷之王道。

對古代具體名詞的解釋,不能脫離歷史背景。大禹時有一萬多諸侯,商朝三千多,武王問政道於箕子,當時還有一千多諸侯國,當然是怎麼管理天下諸侯,後來演變為藩屬國。

建極綏猷之極,指天道與世道兩極之天人合一洪範,猷指四海之藩屬,泛指天下。世道人心與天象變化相對應,以相適應的具體制度理順天下而和萬物。和萬物就是太和,建極綏猷匾掛太和殿實屬點睛之筆!其表面意思是以制度管理天下。

中華法系是世界最古老的法律體系,以禮制和法制之禮法同治。各朝代都有自己的法律與周禮一脈相承,如《大唐律》、《大明律》等。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中國古代管理制度一直在維新變法,從最初的禪讓發展到王朝建立,再由王朝到皇權一統,至君主立憲的憲政等制度的演變,都因天象變化之下世道人心的變化而變更。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