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節氣 探梅雅事

【正見新聞網2019年01月05日】

小寒是中華24節氣中的第23個,是冬天的第5個節氣。每年的1月6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85度時小寒開始。2019年的小寒交於1月5日23時38分(北京時間)。

小寒標誌著進入一年最寒冷的日子。曆書記載:「鬥指戊,為小寒,時天氣漸寒,尚未大冷,故為小寒。」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說:「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小寒」。但實際上,小寒比大寒更冷,素有「冷在三九」的說法,而這「三九天」恰在小寒節氣內。民間歷來有「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天寒地凍北風吼,小寒時處二三久」的俗諺。

《說文》釋寒為凍,寒字下面兩點是冰。古人認為,寒氣是陽氣上升,逼陰氣所致。此時白日隱寒樹,野色籠寒霧。俗語說:街上走走,金錢丟手,是形容天氣的寒冷,銅錢幣捏在手裡都嫌冷,讓人想扔掉。

小寒這天的冷暖可預測未來的天氣。如果這天天氣暖,往後而來的往往是嚴寒。諺語說「小寒天氣熱,大寒冷莫說」、「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寒,驚蟄暖」、「小寒暖,立春雪」等。

小寒三候

中國古代將小寒分為三候: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這三候都說的是陽氣發動後鳥類的活動:大雁開始北遷了,喜鵲開始築巢了,野雞開始鳴叫了。

小寒風俗–臘祭

「小寒」是臘月的節氣,由於古人會在十二月份舉行合祀眾神的臘祭,因此把臘祭所在的十二月叫臘月。臘的本義是「接」,取新舊交接之意。臘祭為中國古代祭祀習俗之一,遠在先秦時期就已形成。漢代應劫《風俗通義》說:「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獸以祀其祖先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

「臘祭」含意有三,一是表示不忘記自己及其家族的本源,表達對祖先的崇敬與懷念。二是祭百神,感謝他們一年來為農業所作出的貢獻。三是人們終歲勞苦,此時農事己息,藉此遊樂一番。自周代以後,「臘祭」之俗歷代沿習,從天子、諸侯到平民百姓,人人都不例外。

探梅

「酒未開樽句未裁,尋春問臘到蓬萊」,小寒時節,探梅是一件雅事。《紅樓夢》第50回就描寫了大觀園眾姊妹賞梅賦詩的熱鬧景象。「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紅梅在白雪的映襯下,更顯骨骼清奇,幽香襲人,是冬天獨有的風景。所以李紈的詩開篇就說:「白梅懶賦賦紅梅」。

臘梅花的特性是越冷越開花。中華民國的國歌寫道:「梅花梅花滿天下,越冷她越開花,梅花堅忍象徵我們,巍巍的大中華。看那遍地開了梅花,有土地就有她,冰雪風雨她都不怕,她是我的國花」。

小寒食俗–臘八粥

「小寒」節氣中,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吃「臘八粥」。《燕京歲時記》中記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

古人稱「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認為吃粥可以延年益壽。臘八粥的食材均為甘溫之品,有調脾胃、補中益氣、補氣養血、驅寒強身、生津止渴的功效。

小寒節氣的優美詩詞

大自然循環往復,節氣年年去來,歷代的文人墨客描寫小寒的詩詞,在小寒時節讀來,更易得到共鳴。

「小寒連大呂,歡鵲壘新巢。拾食尋河曲,銜紫繞樹梢。霜鷹近北首,雊雉隱叢茅。莫怪嚴凝切,春冬正月交」。這首詩描寫小寒時節的物候變化,最後兩句樂觀地說:不要抱怨寒冷,春天正在悄悄孕育萌發之中。

北宋詩人黃庭堅《駐輿遣人尋訪後山陳德方家》寫道:「江雨濛濛作小寒,雪飄五老發毛斑。城中咫尺雲橫棧,獨立前山望後山。」正是小寒時節,冷雨一片迷茫,遠處白雪皚皚的山峰,就像鬚髮斑白的老人一樣;濃雲沉沉低壓在城頭,我站立前山遙望著後山。詩人在尋訪朋友之際,體察了江雨的寒冷,遠山的色彩。雖然濃雲密布,詩人依然獨立山前。這首詩記錄大自然的景物,透過文字,可以感受到作者心境的平和。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