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4年03月15日】
陶弘景(公元456-536),表字通明,晚年號華陽隱居,是丹陽郡秣陵縣(今江蘇江寧縣)人。
當初他母親夢見一條青龍從自己懷中飛出,又看見兩個天人手裡拿著香爐來到她家裡,隨後就懷孕了,生下了陶弘景。但她看到的青龍卻是沒有尾巴的,自己獨自飛上天去了。據說這預兆了後來陶弘景終身不娶、沒有子嗣。
從童年時候起,陶弘景就有與眾不同的品行和志向。他在六歲時就能理解自己讀的書,並能撰寫文章。七歲時讀了《孝經》、《毛詩》(即《詩經》)、《論語》等幾萬字的書籍。後來,在他十歲的時候,有一位,同鄉得到一本晉代人葛洪寫的《神仙傳》。他看到裡面關於淮南八公等神仙的故事後,便感嘆地說:「讀了這本書,便使人產生壯志凌雲的胸懷,有修仙學道的志氣。」於是他不分晝夜地研究、探尋這本書中的事理,立下了修仙學道、長生久視的志向。他曾經對人說:「仰望青天白雲和太陽,就不覺得象原來那樣遙遠不可及了。」
長大成人後,他身高七尺四寸,神情精明、儀容秀美,眼睛明亮、眉宇開闊,耳朵長而形體精緻。他讀了一萬多卷書,善於彈琴和下棋,精於草書和隸書的書法。
宋順帝升明三年(公元479)三月,齊高帝作相國。他當時才二十多歲,便被薦舉為「諸王侍讀」,後來又授予他「奉朝請」的官職(可定期參加朝會)。他雖然身居權貴之門,卻始終藏形匿跡,不與外界的人打交道,每天只是展卷閱讀。朝廷中有關禮儀和典章制度方面的事情,大多由他決定。
陶弘景本來是個不求榮華富貴的人,一直想辭官歸隱。他曾經在給親友的信中說:「疇昔之意,不願處人間,年登四十,志畢山藪。今三十六矣,時不我借……」永明十年(公元492),他果然向皇帝上表請求辭官歸隱。皇帝下詔准許了他的請求,並賜送他成束的絹帛作為禮物。到他離開的時候,朝中公卿士大夫之流都到征虜亭來為他餞行,張設了許多帷帳,為他舉行盛大的告別宴會。去那裡的車馬太多,互相擁擠,堵塞了道路。人們說這是自宋、齊兩朝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情。朝野上下的人都覺得他非常榮耀。
他便隱居在句容縣的句曲山上(今江蘇西南部,地跨句容、金壇等縣境)。他常說:「這座山下是第八洞宮,名叫金壇華陽之天,周圍有一百五十裡邊界。漢代的時候有咸陽三茅君(茅盈和他的兩個弟弟),他們得道後來掌管此山,所以又叫茅山。」於是他在山的中部建立了一處住宅,自號「華陽隱居」。開始的時候他跟東陽郡的孫游岳學習符錄和圖讖等經文和道術。後來他游遍了各個名山,尋求仙藥。每當經過山澗溪谷等地方,他都要在那裡或坐或臥,吟詠詩文,久久徘徊,激動的心情難以平靜。他特別喜愛松間風濤之聲。一聽到松濤響,他便禁不住心中欣欣然而樂。有時他一個人獨自去山泉、岩石的地方遊覽,遠遠看到他的人都以為是神仙。
當時,南朝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同時也是中國音韻學鼻祖的沈約,正在東陽郡作郡守。由於尊崇他的志向和節操,沈約多次寫信邀請他出來作官,但他始終沒有接受。
梁武帝(一說齊高帝)曾經下詔問陶弘景「山中何所有?」言下之意是說山中什麼也沒有,還不如出來作官,也就什麼都有了。陶弘景寫了「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有什麼呢?山嶺上有許多白雲。可惜白雲只能供我自己賞心悅目,卻不好用手捧來寄送給你啊!」巧妙地表示了自己不願出山作官,不屑與時人為伍的高雅志向。此詩順口道來,語言平淡卻內蘊深厚。從此,後世的詩詞文章中便把白雲和隱者更加緊密地聯繫起來。白雲行蹤飄忽,來去無跡,自由自在,無所掛礙,正象飄逸不群的隱士一樣。
另一次梁武帝要他出來作官時,他乾脆畫了兩頭牛,一頭無拘無束地散漫在水草之間,另一頭戴著金籠頭,被人用繩子牽著,還用棒子驅趕著。梁武帝看了也笑起來,知道他絕不會出來作官了,也就打消了迫他出仕的念頭。
永元初年(公元499-500),陶弘景修築了一棟三層樓的房子。他自己住在上層,他的弟子們住在中層,來訪的賓客住在下層。從此他便斷絕了和世人的交往,只准許一個家僮在他身邊侍候他。齋天監四年(公元505),他又搬到積金東澗居住。
梁武帝蕭衍原來就和他很有交情,登上皇位後,對他更是恩遇有加,不斷地有書信往來,多至一個月中就有幾封信,還經常派特使或仕宦前去探望他,經常給他送禮物去。國家每當遇到吉凶、征討等大事,都要派人去他那裡諮詢,因此當時的人們把他叫做「山中宰相」。
陶弘景之為人,謙虛謹慎,通達事理而不拘泥,無論在官在隱都自然地符合禮儀。他的心明白如鏡,遇到任何事都能立刻就瞭然於心。他說起話來沒有繁冗錯亂,萬一有也能立即覺察到。他生性喜好著書立說,崇尚奇異超常的事物,愛惜自然的風光,年齡越大,其愛越深。
他特別精於陰陽五行,風角(以五音占四方之風而定吉凶)星算(占星術),山川地理,四方產物,中醫的中藥學。他撰寫了《帝代年曆》,曾經製造過渾天象,說是「為了修道所須,不只是史官可以用」。
他善長道家的辟穀不食和導引輕身的修煉方法,已經過了八十歲時還顯得很健壯。他非常仰慕漢代張良的為人,說他「古賢莫比」。
建武年間(公元494),齊國的宜都王蕭鏗被明帝蕭鸞害死了,年僅十八歲。那天晚上,陶弘景夢見蕭鏗來向他告別,讓他知道了蕭鏗去幽冥地府以後的事情,獲得許多幽秘異聞。後來,他便把這些秘聞寫成了《夢記》一書。
後來成為簡文帝的蕭綱,當時(公元520-523)在南徐州作刺史,由於欽佩他的風采和素養,便召他到後堂,整整談論了幾天才離去。蕭綱對他甚為敬重,認為他是個奇異超常之人。
他曾經夢見佛為他授記,說他能證悟菩提成正果,修成勝力菩薩。於是他便到嘹縣的阿育王塔去立誓受了五大戒,正式成為佛門居士。
大同二年(公元536),陶弘景去世,享年八十一歲。去世後體膚顏色不變,四肢柔軟可以如生前那樣屈申。梁武帝下詔贈給他「中散大夫」的爵位,並給他「貞白先生」的諡號,派官員為他辦理喪事。陶弘景的弟子們遵照他的生前遺言,為他只舉行了薄葬。
陶弘景的主要著作包括《學苑》(一百卷)、《孝經論語集注》、《帝代年曆》、《本草集注》、《效驗方》、《肘後百一方》、《古今州郡記》、《圖像集要》及《玉匱記》、《七曜新舊術疏》、《占候》、《合丹法式》,外加十部未及完成的著作,都沒有向外人公開,直接傳給了他的弟子們。
陶弘景的眾多著作中,屬於中醫藥內容的有《本草集注》、《效驗方》和《肘後百一方》。其中《本草集注》在醫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本草學中的一塊裡程碑。《神農本草經》只載了365味藥,按照藥用效果分為上、中、下三品。隨著中醫新藥的不斷增加,此書已經不能提供足夠的參考形息。加上對謀些藥物的記載與實際有出入,一本更精確、內容更豐富的本草就成了迫切的虛要。陶弘景在公元494-500年間,參考了大量的圖籍、醫方和標本,對《神農本草經》作了整理和研究,糾正了一些錯誤的地方,補足了脫缺的藥物。除了厘定原來的365種藥外,又新收了365種藥,以「副品」的名稱載入,寫成《本草集注》一書。
他在該書中首創了按照藥物自然屬性分類的方法(比如石類、草類、蟲類等等)。這一方法成了後代所有本草著作分類法的基礎;他又首創了「諸病通用藥」的分類法,即以病症為綱,根據藥物療效把藥歸入不同的病症項下。共分了80類。比如治風通用藥有防風、防己、秦艽、獨活、芎窮等藥,治黃疸通用藥有茵陳、梔子、紫草等藥。這種分類法有利於醫生臨症處方時的用藥選擇以及醫藥的普及推廣。
該書對藥物的形態、性味、產地、採制、劑量、鑑別等方面的論述比較詳盡並且有明顯進步;強調了藥物的產地、採集和炮製方法與其療效的密切關係。此外,該書還考訂了古今用藥的度量衡,並規定了湯、酒、丸、散、膏、丹等各種劑形的製作規程。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他在該書序言中聲明,該書不只是為醫藥界人士所作的,也是為了「仙經道術所須」而寫的。該書雖然後來散佚了,只留下部份殘篇,但其主要內容仍然保留在後來的《證類本草》和《本草綱目》中,而且有不同的輯本傳世。
他的《肘後百一方》是根據葛洪的《肘後救卒方》增補而成的,後來又經過楊用道的增補,使得葛洪的原書得以完好無缺地保留下來,成為當時眾多的方書中唯一的倖存者。
參考文獻
[1] 《梁書・列傳第四十五(處士傳)》,唐・姚思廉撰;
[2] 《南史・陶弘景傳》,唐・李延壽撰;
[3] 《隱居貞白先生陶君碑》,《文苑英華》卷873;
[4] 《古詩源・梁詩》陶弘景:「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5] 《中國醫學史講義》,北京中醫學院編;
[6] 「中醫藥學高級叢書」:《中藥學》,高學敏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