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故事:潘閬《寄陳希夷》--不聽高人言的後果

德惠


【正見網2021年12月23日】

都說唐詩宋詞,宋代文人似乎應該以詞而聞名,然而宋初卻有一位文人以詩而聞名,此人就是潘閬:宋初著名隱士、字「夢空」,一說字「逍遙」,號「逍遙子」。其人性格疏狂,兩次被捲入大案而不得不逃亡。其詩可惜存世不多,他也會寫詞,今僅存《酒泉子》十首。

潘閬崇尚道家,作詩稱「到任也應無別事,願將清俸買香焚」。他曾模仿張果老倒騎驢,自己也倒騎驢閒逛。他的朋友魏野在《贈潘閬》詩中寫道「從此華山圖籍上,又添潘閬倒騎驢」。當今個別人考證說:倒騎驢是潘閬所為,後誤傳為張果老所為。其實修煉界都知道:真正倒騎驢的是張果老,很多修行人領悟了張果老的真意,例如明朝就有一首詩:

「舉世多少人,無知這老漢;
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

而潘閬只是在行為上模仿而已。

潘閬在華山呆過一段時間,認識當時的道家高人陳希夷(陳摶)。他的一首詩就記述了陳希夷先生對他的告誡及他不遵從的後果。這首詩就是《寄陳希夷》:

不信先生語,剛來帝裡游。清宵無好夢,白日有閒愁。
世態既如此,壯心應已休。求歸歸未得,吟上水邊樓。

從詩中可知陳希夷曾經規勸過潘閬:不要到京城去。可潘閬沒有聽從「不信先生語」,偏要到京城來。寫詩的時間應該是來京城不久「剛來帝裡游」,結果就已經惹上了麻煩「清宵無好夢,白日有閒愁」,可又不甘心「求歸歸未得」,可他哪裡知道更大的麻煩還在後面。

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宰相盧多遜因為和秦王趙匡美(太祖趙匡胤和太宗趙光義的弟弟)來往密切,竟被舉報:圖謀立秦王為帝,且潘閬也參預其謀。潘閬因此受株連而遭朝廷追捕。潘閬假扮僧人一路輾轉逃亡到杭州、會稽賣藥為生。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潘閬因宦官王繼恩推薦,再次入京得到宋太宗的召見,賜進士及第,因其過於狂妄,未幾追還詔書。太宗駕崩前,潘閬被舉報與王繼恩等人謀立太祖之孫為帝,結果太宗之子宋真宗即位,將王繼恩等人盡行誅竄,潘閬再次逃亡。咸平初,潘閬第三次入京,結果被捕入獄,真宗過問逮捕審訊,不久獲寬釋,任滁州(今屬安徽)參軍。

以上就是潘閬入京的結局:被捲入朝廷權力鬥爭,給自己帶來兩次逃亡,一次牢獄之災,以及無窮的煩擾。這都是他不聽修煉界高人陳希夷告誡的結果,可見不聽高人規勸的結局一定是悲劇。因為修煉人是遵照佛法、道法修行的人,對人生和世界有正見的人,而且修煉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超能力,預知未來。陳希夷就是看到了潘閬入京後的結局,才提前規勸他的。

如今眾多的修煉人都看到了:中共因為幾十年來不斷發動運動整人害人,甚至殘害修煉人,迫害信仰又貪腐至極,已經被上天註定消滅。很多有特異功能的修煉者還具體看到了針對中共而來的各種大災難景象,「天滅中共」真的不是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天命、天意,是千真萬確、必將到來的未來。當中共最後被上天消滅時,所有中共組織成員都將因為是中共的一份子,而被牽連在劫難逃。要想逃離此劫,唯有退出中共。你不是中共一員了,自然天滅中共的劫數就與你無關了。修煉人以慈悲為懷不願同胞遭劫,他們站出來規勸大家退黨、退團、退隊,是為了救人,根本與政治無關。

當年潘閬不聽陳希夷勸告,執意入京為自己帶來災難,好在沒有生命危險,最後還到滁州當了個小官;而今天曾經誤入中共惡黨的同胞如果不聽從退黨的勸告,未來面臨的將是性命之憂,其境況比當年的潘閬,那是兇險萬倍而不止啊。何去何從,選擇權在自己,但我由衷的希望所有同胞都能順應天意,遵從天命,聽從退黨良言,選擇退出中共黨團隊組織、遠離中共,迎接一個沒有共產黨的新中國、新世界,一個光明璀璨的美好未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