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課教案: 「塞翁失馬」的故事

文/悠悠


【正見網2004年06月18日】

教學主題:成語典故
單元主題:「塞翁失馬」的故事
教學對像:小學以上
教學時數:50 分鐘

教學目標
1. 了解成語的典故。
2. 了解成語的真正含意,進而能夠正確的使用成語。

教學準備
1. 研讀教學參考資料:「塞翁失馬」的故事[1]
2.如必要的話,設計學習單

教學重點

成語故事內容:「塞翁失馬」的故事

古代中國北部的邊塞上,有一個聰明的老翁--姓塞。

他擁有駿馬又善於騎術,他養的馬又壯跑得又快。可是,有一天,突然暴風驟雨,雷電交加。塞翁的一匹馬受了驚嚇在黑夜中跑丟了。

小朋友們,塞翁的一匹馬跑丟了,你們說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小朋友們:壞事。

是呀,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件壞事,所以,人們都跑來勸慰塞翁,以表示惋惜。可塞翁卻對人們說:你們怎麼知道丟了馬就是一件壞事呢?我不這麼認為。

出乎人們的意料,沒過幾天。塞翁丟的那匹馬又回來了,而且還帶回了一匹長得又壯、跑得又快的駿馬。

小朋友們,塞翁丟的那匹馬又回來了,而且還帶回了一匹駿馬,你們說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小朋友們:好事。

是呀,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件好事,所以,人們都跑來祝賀。可誰料想這次塞翁又說:怎麼知道這是一件好事?而不是壞事呢!

一個月後,塞翁的兒子由於去騎那匹帶回來的駿馬,而被馬甩出去,摔壞了腿。小朋友們,你們說這又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小朋友們:壞事。

是呀,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件壞事,所以,人們都跑來安慰塞翁。
可塞翁卻說:這件事可能並不是那麼壞!也許是件好事!

第二年,胡人入侵中原北部邊境。所有能打仗的人,都拿起武器被征參了軍。戰爭結束後,很多人都戰死殺場沒能回來。塞翁的兒子由於腿受了傷沒有參軍才幸免於難。自那以後塞翁和兒子過著安逸的日子。

小朋友們:我們從這個故事中可以明白一個道理,人們遇到的事情的本質往往並不會像表面表現出來的那樣,容易分辨好或壞。就是說,很多人們認為是好事的說不定是壞事,很多人們認為是壞事的說不定是好事。在生活中我們就應該跟塞翁一樣,當事情發生時,應去看事物的本質,而不要人云亦云,只看表面。常言道:因禍得福!破財消災!也是說的這個道理。

教學流程

1.引言--提問 (5分鐘)
(1)問學生是否知道「塞翁失馬」的典故
(2)問學生是否知道「塞翁失馬」這句成語的意思

2.講述教學重點 (20分鐘)

講述「塞翁失馬」的故事

3.自由討論 (15分鐘)
(1)問學生從這個成語典故學到什麼
(2)全體學生參與討論

4.評量 (10分鐘)
(1)可用口頭測驗學生的理解程度
(2)或發給學習單

教學方式
(1)可適度地讓學生髮揮想像力
(2)講述故事可採取與學生互動的方式提出問題或讓學生自由發問
(3)如有時間可讓學生講一個成語的故事

評量方式
1學習單
2.口頭測驗

參考資料

[1]「塞翁失馬」的故事(正見網)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