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幼學瓊林》:祖孫父子(六)

紫穹


【正見網2023年07月04日】

【原文】

毛義捧檄,為親之存;伯俞泣杖,因母之老。慈母望子,倚門倚閭;遊子思親,陟岵陟屺。

【注釋】

毛義捧檄:孝子為母出仕為官的典故。東漢的毛義為了養活母親,接受官府檄書的徵召去做官。母親過世後,他就毫不猶豫辭官回家了。毛義,自幼喪父,母子相依為命。家境貧寒,年少便為他人放牧為生,簞食瓢飲,奉養其母。母病伺候湯藥,曾割股療疾。遂以孝行稱著鄉裡,舉為賢良。見《後漢書.劉平等傳序》。

閭:古代裡巷的門。

陟岵陟屺[zhìhùzhìqǐ]:登上有草木的山瞻望父親,登上無草木的山瞻望母親。陟,由低處向高處攀登。岵,有草木的山。屺,無草木的山。見《詩經.魏風.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遙望母兮。」

【譯文】

毛義捧著仕官的公文而高興,為的是母親在世,讓母親快樂,等母親不在了,便辭官而去;韓伯俞受了杖責忽然哭泣,這是因為感受到母親年老體衰,責打無力,打在身上不覺疼痛。慈母盼兒歸來,有時站在門口有時站在巷口張望等候;遊子思念雙親,也會屢屢登山眺望故鄉,只因母子情深。

【點評】

這期內容,突出母子情深。目的還是教導世人,親子之間要做到母慈子孝。因孝子難得,這裡的兩位孝子,毛義為官,不為個人仕途,只為奉養母親,孝心純良,雖不能與為國盡忠的大孝相比,卻也體現了善良的天性,懂得愛惜母親,奉養母親,毫無私心雜念,若世間為人子女的,都能如此,家家和睦,天下也就太平了,所以,孝道,是仁善的開始,是古代看得最重的人倫道德的教育。

而伯俞受罰被打,更了不起,不僅不怨恨母親,反而覺察母親打自己不再感到疼痛而擔憂母親年老力衰,可見他心中時時關懷母親,疼惜母親,秉性純善,根本不在意母親的責打。這樣的發自內心的孝,是很難做到的。

而母慈,原為天性,最難做到的是情中有義,莫要溺愛,要處處留意教導兒女是非善惡,做人的道理。犯錯給以一定的責罰,讓兒女改錯歸正,也是慈愛的另一面的體現。這樣的母親,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慈母。強調母親要理智,要做到慈愛中不忘嚴格教導。所以,雖有兒行千裡母擔憂的母愛情深,更有推己及人,勸兒忠義侍君的賢明。

戰國時王孫賈的母親以自己不見外出的兒子歸來就會坐立不安,倚門等待的擔憂,曉之以情義:親子關係如此,君臣也要如此,勸導兒子也要這樣真心關懷、憂心自己侍奉的君主,君主不見歸來,不知擔憂其下落,便是無情無義,不配為人,在大義面前,這位母親懂得推己及人,這才是偉大母親的慈愛,雖心疼兒子,卻在大是大非面前,懂得道義取捨,愛而無私,令人敬佩。

所以,慈母以嚴為貴。愛而不過則平,平則安。

【故事】

(一)伯俞泣杖  哀母年老

韓伯俞,漢代梁州人。生性孝順,能先意承志,所以深得母親歡心。只是母親對他十分嚴厲,儘管對他非常疼愛,但是偶爾也會因他做錯事而動怒責罰,用手杖打他。

每當這時,他就會低頭躬身,心甘情願默默地等著挨打,沒有任何分辨,也不覺委屈哭泣。只想著趕緊讓母親消氣,等母親打完了,氣也消了,他才和顏悅色地低聲向母親謝罪,母親見兒子知錯了,自然就轉怒為喜了。愛之深才會責之切,責罰不過是太過在意兒子,怕他走歪路罷了。伯俞對此內心非常清楚,對母親的責打毫無怨言。反倒擔心母親氣壞了身體,所以從不以言語為自己分辨。

可是到了後來,有一次,母親又因故生氣,舉杖打他,但是由於年高體弱,打在身上一點也不重,感覺不到疼痛。伯俞忽然哭了起來。

母親感到十分奇怪,問他:「以前打你時,你總是不言聲,也未曾哭泣。現在怎麼這樣難受,難道是因為我打得太疼嗎?」伯愈忙說:「不是不是,以前挨打時,雖然感到很疼,但是因此知您身體康健,我心中慶幸以後母親疼愛我的日子還很長,可以常承歡膝下。今天母親打我,一點兒也不覺得疼,足見母親已筋力衰邁,所以心裡悲哀,才情不自禁地哭泣。」韓母聽了將手杖扔在地上,長嘆一聲,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了。

一段佳話,母子情深,感人肺腑,跨越古今,依舊令人動容。(據漢.劉向《說苑.建本》)

(二)慈母倚門  不忘忠義

兒行千裡母擔憂,道盡了慈母之愛。然而在戰國時期,王孫賈的母親,不僅日日倚門盼兒歸來,還能將心比心,勸兒忠義侍君。

戰國時期,齊國宗族王孫賈,十五歲就被召進宮當齊閔王的侍臣。他母親很疼愛他,每當他入朝應差時,總要再三叮囑他早些回來。如果王孫賈回來得遲了,他母親就會焦急地倚在門外等候。非常擔心。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派上將軍樂毅率兵討伐齊國,並很快攻下了齊國都城臨淄。齊閔王無奈離宮出走,逃到了莒城。這天,王孫賈正好不在閔王身邊侍奉,聽說閔王出逃,無處追尋,只得回家。

母親見了,問道:「燕軍攻破了城,你不跟著大王保護他,回來干什麼?」王孫賈神情沮喪地說:「我沒有在大王身邊,不知現在大王到什麼地方去了。」母親聽了非常生氣,責怪他說:「你每天早出晚歸,我倚門倚閭而望。現在你是大王的侍臣,他出走了,你竟不知道他去了哪裡!既然如此,你還回來干什麼?」

王孫賈聽了母親的話,感到十分慚愧,自己的確對君主的死活並不十分在意,所以才沒有心急如焚,馬上去打聽閔王的下落。母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他才醒悟過來,趕緊離家尋找君主,當他知道閔王已逃往莒城,便急忙趕去。

他剛到莒城,聽說閔王被前來「援助」的楚軍將領淖齒殺死了,王孫賈滿腔怒火,在市中心登高振臂高呼:「淖齒亂我齊國,殺我君王,此仇不共戴天!願意和我一起去殺淖齒的,袒開右臂跟我來!」莒城的軍民聽了,紛紛袒開右臂,拿起武器,在王孫賈的率領下衝進楚營,殺了淖齒。

不久,他們在城中找到閔王的太子法章,擁戴他為國君。王孫賈因為有功,被新君齊襄王封為大臣。沒有母親的賢明,就不會有王孫賈青史留名的功德。

(事據《戰國策.齊策六》。後以「倚門倚閭」比喻長輩對子女的盼望和愛護。)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