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成語評註:邯鄲學步

王舍微


【正見網2024年03月29日】

【典故出處】

典出《莊子.秋水》: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猶欲觀於莊子之言,是猶使蚊負山,商蚷馳河也,必不勝任矣。且夫知不知論極妙之言而自適一時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與?且彼方跐黃泉而登大皇,無南無北,奭然四解,淪於不測;無東無西,始於玄冥,反於大通。子乃規規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辯,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今子不去,將忘子之故,失子之業。  

〔註解〕  

餘子:弱齡未壯之子。猶今謂之年輕人、青少年。  

邯鄲:趙國首都。在河北省西南部,與河南省接界處。  

國能:一國之中最絕妙的技能。此指趙國人走路的美姿。  

匍匐:手足伏地爬行。

【釋義】

學習邯鄲人走路的姿勢。比喻模仿不成,反而失去自我。語本《莊子.秋水》。     

參考詞語:壽陵匍匐;壽陵失步;壽陵忘步;壽陵步;學步邯鄲;枉轡學步;步邯鄲;誤學邯鄲;邯鄲之步;邯鄲匍匐;邯鄲故步;邯鄲步。

【典故說明】

出自教育部國家語文資料庫「成語典」(進階版)網站:

《莊子.秋水》有一段戰國時名家公孫龍和魏國公子魏牟的對話。公孫龍認為自己通達事理,博聞善辯。但當他聽到莊子的言論卻覺得困惑,無法理解,於是問魏牟是否是因自己的學識不足?魏牟則以為公孫龍像井底之蛙,見識淺薄,眼界狹小,所以無法通曉莊子言論玄妙之處。就算花工夫去學習,也只能學得皮毛。因此勸公孫龍別再試圖理解,免得到了最後不但不能學得莊子的學問,反而喪失了自己原有的學問,就像戰國時燕國有位年輕人,因為羨慕趙國首都邯鄲人走路的姿態,所以前往學習。結果不但沒學成邯鄲人走路的美姿,連自己原來的步法都忘了,最後只有爬著回去。後來「邯鄲學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模仿不成,反而失去自我。  

【近義辨識】  

生搬硬套、東施效顰:

「東施效顰」及「邯鄲學步」都有模仿他人不成的意思。  

「東施效顰」側重於招致反效果;「邯鄲學步」側重於連原有的都喪失掉。

【評註】

《漢書.卷一○○》中同樣記述:「昔有學步於邯鄲者,曾未得其髣髴,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歸耳!」    說的是燕國的這個年輕人,看到趙國邯鄲人走路的姿態美,便前往學習,模仿不成,反而失去自我,連自己本來的步法都忘掉了。《文史通義.內篇二》中闡述:「文人好奇,易於受惑,是之謂『誤學邯鄲』,又文人之通弊也。 」人類在發展中希望改善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狀態,這是很自然和正常的要求。但是,如果本末倒置,沉湎於物質文明享受和利益的爭奪之中,從而使以道德為基礎的衡量準則發生遷移或變異,就會背離和失去人類存在的要義。人為什麼當人?地球上為什麼會出現人類?人類的終極使命是什麼?難道只是為了發展物質文明,享受這種物質化的生活,並在享受和苦難之間沉淪嗎?人類怎會因一時之利,「是非埳井之蛙與?」

【評析】

中華文明有著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和豐富的發展歷程,但在近代以實證為基礎的科學技術興起之後,落後於西方物質文明這是個不爭的事實。再加上中國大陸近幾十年處於邪共政權的統治下,破壞了中國歷史上承傳的半神半人的傳統文化,如此一來,有些人就去探討西方文化的源頭和發展優勢,從而在否定共產邪惡主義的同時也懷疑中國傳統文化,更有甚者提出基因優劣論等。這豈不是被西方物質文明的表面姿態美迷住,而失去自我故步?其實根本上還是一個評價準則的問題,以物質文明發展程度作為文化高低的衡量準則,還是以人類的道德提升為基礎的文明發展方式作為評判依據?

唐代李白在《古風.詩其三五》中云:「醜女來效顰,還家驚四鄰。壽陵失本步,笑殺邯鄲人。」 人類存於地球,本是在等待開天闢地以來罕有的得度機緣,中國傳統的以道德提升為基礎的神傳文化是為人類鋪就的回天之階梯。如果人類在發展中被物質文明的表象迷失了本心,失去這千萬年難遇的歷史的機緣,那將是有史以來對於「邯鄲學步」這則寓言最典型的、最後的、而且無可挽回的現身詮釋。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