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眼與變態 昆蟲奧秘令進化論失據

張秉開 編譯

【正見新聞網2024年09月03日】

蜻蜓的眼睛很大,裡面有非常多的小眼睛。 (AFP)

蜻蜓大眼睛中藏著什麼秘密

昆蟲的複眼是其他動物所沒有的生理特點之一。如果仔細觀察蜻蜓、蝴蝶、螳螂、蜜蜂等任何常見昆蟲的眼睛,會發現裡面有數不清的、緊密排列的小眼睛。

不同昆蟲的複眼所含小眼睛的數量不同。資料記載,家蠅的複眼由4000個小眼組成,蝶蛾複眼的小眼數量為2萬8000個。而複眼中每一個小眼睛的結構都非常完善,它就是一個個獨立的感光體系,由角膜、晶狀體及感光細胞組成,像極了我們人眼的組成特徵。人的眼睛也是由角膜、晶狀體、充滿視覺感光細胞的視網膜等成分組成。

昆蟲複眼的功能極其複雜,不僅能夠像人眼那樣分辨光的明暗和顏色,而且可以觀察人看不見的光線如紫外線,有的昆蟲複眼甚至可以感受磁場的變化。

伯格曼博士闡述,昆蟲複眼從何而來,這是進化論必須面對的問題。

進化論解釋不了的是,最古老昆蟲化石中的複眼結構和現代昆蟲的複眼一樣,在幾億年間沒有任何變化。而且有些已滅絕昆蟲的複眼也和現代昆蟲同樣的發達,如5.4億年前的三葉蟲眼睛就是這麼極其的複雜和完備。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現存其他動物也和這些昆蟲一樣,其眼睛在億萬年間也一直保持著不變的完美結構。

伯格曼博士指出,進化論者經常講眼睛的出現是一種極為罕見的偶然事件。但是這種說法卻明顯的和自家理論的原則相矛盾。因為進化論認為,物種的器官進化是漸進的,不可能突然出現大的變化。

伯格曼博士還發現,科普讀物和教科書對昆蟲來源的敘述從不提及研究論文中的這些爭議性內容。那些讀物生動地描述著完美的「昆蟲進化過程」。實際上,讀者並不知道這是進化論者用想像編造的故事。而那些進化論者也從不向大眾和學生介紹化石研究等學術界的實際情況,因為進化論者對昆蟲來源並不清楚,而其推想的結論更是與他們所崇拜的理論相互矛盾。

這種令進化論者尷尬的昆蟲特徵案例比比皆是,其中「昆蟲變態」更能突顯這種尷尬,讓進化論者無法再用他們所慣用的「偶發事件」四字予以規避。

昆蟲變態 讓進化論者生畏的題目

當我們觀賞花草間色彩斑斕翩翩飛舞的蝴蝶或飛蛾時,你會聯想它們的前半生卻是讓你起雞皮疙瘩的毛毛蟲嗎?

毛蟲變態後,生成的美麗大蝴蝶。(李晴玳/大紀元)

這種天差地遠的生理髮育現象被生物學家稱為「昆蟲變態」。比如,鮮艷醒目的銀紋紅袖蝶(Gulf Fritillary)可以長到半個手掌大,很難想像它的蝶卵孵化成幼蟲後,先變成身上長有黑刺、長度大約4厘米的毛蟲,之後形成一個3厘米大的灰色蛹,最後變成一隻翼展為6至9.5厘米的大蝴蝶。

按照進化論的生物學定義,昆蟲有三對足,而毛毛蟲足的數量遠遠超過三對,但是這些能變成蝶、蛾等昆蟲的毛蟲卻被劃分為昆蟲;而不能變成昆蟲的毛蟲如千足蟲,又被劃分為節肢動物。這顯而易見的是一個分類上的矛盾。

為什麼昆蟲有變態生理現象?這也是進化論面對的難題。根據伯格曼博士的敘述,昆蟲的變態發育生理過程就是進化論不能解釋的生命現象之一。

毛蟲和彩蝶、蛆蟲和蒼蠅、孑孓和蚊子等等,那些變態前只會慢慢爬行的幼蟲和變態後長著有力翅膀自由飛行的昆蟲差別之大,猶如兩個物種。不僅內部的解剖特點不同,外部的生理功能也截然不同。但是,化石記錄顯示昆蟲的這種變態生理現象早已存在,完全超出進化論的設想。

記錄昆蟲完整變態歷程的化石告訴人們,有千萬年曆史的這種獨特的昆蟲生理特點,根本不是所謂的「漸變」或「自然選擇」的證據。

伯格曼說:「昆蟲變態這個問題是如此的複雜難解,以至於沒有幾位達爾文主義者試圖構想昆蟲變態的進化過程。有些昆蟲學家斷言,在昆蟲進化理論中,變態發育是最難以說明的問題。」

達爾文在論述進化論時寫道:「……自然選擇,只能利用微小的連續的變化,永遠不能有一個突然的大飛躍,但一定有小的、穩步的進化,儘管步履緩慢。」他同時還說:「要是能夠證明任何複雜的器官確實存在,且它們是不可能通過眾多、連續、微小的修正而形成的,那我的理論就絕對會被打破。」而「昆蟲變態」的研究結果,很可能應驗了達爾文失敗但書的這句話。

昆蟲變態複雜難解,打破達爾文進化論。蝴蝶的變態過程。 (維基百科)

伯格曼指出,整理和分析所有昆蟲化石而得出的結論是「進化論的假設錯了」,因為昆蟲的翅膀和複眼這些複雜的器官及變態生理都是很久之前已經存在的,沒有所謂的「漸變」而來,而是伴隨著突然出現的物種而完整的呈現。

科學的發展必須依循一項原則:根據事實建立理論,當出現與理論違背的事實時,就必須修改理論。然而,進化論至今的發展卻完全違背了這項科學的原則。

對於昆蟲的變態,進化論者在2012年8月出刊的《科學美國人》上描述他們的想像:「可能在2.8億年前,一個偶然的變異導致某些元幼蟲(pro-nymphs)沒能完全吸收它們卵中的卵黃(yolk),導致一些物質未被利用。因此,某些元幼蟲從這種不好的狀態獲得新的能力(talent):能夠在卵內積極地取食多餘的卵黃。」

在進化論者的這種「完美設想」的論述中,使用非科學詞彙來進行大量想像,如「可能」、「一種偶然的」、「某些」,以及用極強的主觀邏輯來猜測「某些元幼蟲從這種不好的狀態獲得新的能力」,而不是描述事實:昆蟲化石表明2.8億年間沒有進化。

昆蟲化石表明2.8億年間沒有進化。波羅的海琥珀中一隻4400萬年前的象鼻蟲,與現在的象鼻蟲幾乎無差別。 (維基百科)

在一個「進化論解釋了昆蟲變態嗎」的論壇上,一位持進化論觀點者Pikaia爭辯道:「認為解釋不了,正說明缺少想像。」

論壇一位讀者說:「我擔心,是不是我們盲目地接受了進化論。我們認為它似乎解釋了99%的生物學變化現象,但我們忽略了那些根本無法用進化論解釋的1%現象。因此我們應該改變這個理論。」◇

(新紀元週刊)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