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皇帝的成魔之路

遠山


【正見網2025年02月13日】

我當年曾長期在國內做真相資料,需要燒錄真相光碟,用的最多的是一款燒錄軟體「Nero Burning ROM」。我一直好奇這名稱的由來,並納悶為何它的logo如此與眾不同,裡面還有一個羅馬鬥獸場樣的東西,而且還燒著熊熊大火呢?後來我查閱了大量史料,終於搞清了背後的緣由,今天我就來講講這段一個羅馬皇帝成魔之路的歷史故事。

一、 羅馬城的一把火

西元64年7月18日,一個炎熱的夜晚,古羅馬帝國首都羅馬城的市中心,突然躥出一團火苗。風助火勢,大火在乾燥的木製結構中迅速蔓延。大火吞沒了沿途的一切,凱旋門、布匿戰爭與高盧戰爭紀念碑,都在瞬間化為烏有。大火燒了整整六天七夜,街道狹窄、住屋密集的羅馬城百分之七十的建築化為灰燼。

這場大火自燃還是人為縱火?是誰放的火?這從來是一個千古懸案,沒有一個歷史學家或考古學家能說清,至今在學界仍無定論,眾說紛紜。

但在當時,一個謡傳在民間迅速傳播:火災的肇事者不是別人,正是當時的羅馬皇帝尼祿(Nero Germanicus),目的是為了燒掉密集的城市中心的平民區,好建立他的輝煌巨製:「金宮」。

痛恨他的民眾說的繪聲繪色:有人看到他在大火時仍在宮殿高台上縱情娛樂,手持七弦琴、唱著特洛伊的輓歌。這奇異的畫面暗示了誰是造成這空前災劫的幕後元兇。民怨開始沸騰了。

羅馬大火

二、 替罪羊找到了

事實上,據史書記載,尼祿當時得知消息後,從避暑行宮快馬揚鞭,火速趕回羅馬城,並立刻開始指揮滅火。他甚至還敞開其私人花園給受災的民眾充當臨時庇護所,但這並不妨礙那個流言還是一天甚過一天的流傳。

無奈之下,皇帝開始為自己尋找「替罪羔羊」。很快,他發現當時還是非常隱秘的一個宗教教派——基督教,在羅馬城內有一群信徒。當時信徒裡大多是奴隸、窮人和異鄉人,身處社會底層,備受歧視,易於下手。

於是,為了平息民憤,他毫不猶豫地宣布「破案」:就是這些基督徒燒毀了羅馬城!

在他的指使下,古羅馬的一些理論家開始編造一系列針對基督信徒的謠言,諸如他們在拜神時要殺死嬰兒並喝其血、吃其肉,還說他們狂飲、亂倫,總之,所有古羅馬社會的惡行都被一股腦的強加在基督徒身上。

尼祿接下來的迫害手段顯示出他內心的兇殘與變態:據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記載,尼祿把不肯放棄信仰的基督教徒蒙上獸皮,放到競技場裡,放狼狗將他們活活地咬死,或是直接餵了獅子;甚至將人身澆上瀝青,裹以稻草,點燃成火炬,作為皇家花園裡皇帝與貴族夜宴遊園時的照明。

《尼祿的火炬》,亨利克-西米拉茲基(Henryk Siemiradzki),1876年

尼祿對基督徒的殘酷迫害,加之他在位期間的窮奢極欲,以及他臭名昭著的亂倫弒母、濫殺無辜,種種暴行讓他成了歐洲歷史上最著名的邪惡帝王,也為他贏得了一個千古罵名:暴君尼祿,妥妥歐洲版的「商紂王」。

三、 殉道者聖彼得和聖保羅

有兩位著名的聖徒也在那些被迫害死的殉道基督徒之列:聖彼得和聖保羅。傳說起初彼得心有不堅,隨著其他基督徒一起逃出羅馬城避難,但在路上時,看到有個人迎面走來,他一眼認出就是顯靈的耶穌!

彼得問道:「主啊!你要到哪裡去?」耶穌對他說:「彼得,你離棄了我的子民,現在我要到羅馬再釘一次十字架!」說完就不見了。彼得頓時捶胸大哭,立刻又轉身朝羅馬城的方向走去,決心以身殉道。

後人在羅馬當年彼得逃難折返的地方建有一間教堂,取名「主啊,禰要去哪裡」(Domine Quo Vadis)

不久後他被捕了。彼得在被處死前,對刑吏要求道:「請把我倒過來釘在十字架上,我的主曾為我豎在十字架上,我不配像他一樣受死。」

油畫:《彼得倒釘十架》

三年後的公元67年,另一位使徒保羅也在羅馬城被捕,被尼祿親自下令嚴刑拷打並斬首示眾。

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下令在羅馬郊外聖保羅埋葬地的上方建立城外聖保祿大殿

回到本文開頭,正是這段歷史給這款著名的光碟刻錄軟體的命名帶來靈感:一個軟體開發小組在給軟體定名時,想到了這個尼祿火燒羅馬(Nero Burning Rome)的典故,於是將Rome去掉了最後一個字母「e」,變成了一個和光碟刻錄有關的電腦術語ROM(只讀存儲記憶體)。

應該說這個名字確實太恰當了,刻光碟也叫燒錄光碟嘛!更絕的是,他們的Icon就是一個燃燒的古羅馬競技場!

占星學家:「他註定會殘暴不仁!」

尼祿的身世頗具傳奇色彩。公元37年,小尼祿出生了,他的母親小阿格裡庇娜(Julia Agrippina)是卡利古拉皇帝的妹妹,一個美如天仙、毒如蛇蠍的女人。

據說尼祿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請來了幾位當時羅馬城最有名的占星學家,這些占星學家竟異口同聲地對尼祿的母親做出一個恐怖的預言:

「這個男孩有朝一日將會當上羅馬至高無上的統治者,但是,當他登上帝位後,將會殘暴不仁,甚至會殺死自己的母親。」

他的母親沉默了一會兒,回答說:「只要他能做皇帝,其他的都由他去吧!」

少年尼祿

自我陶醉的文藝青年

應該說,尼祿執政之初的政績還是可圈可點的。由於有母親阿格裡庇娜的攝政、老師塞內加、先皇舊臣帕拉斯的共同輔佐,尼祿還是行了很多善政的。

在其統治的最初五年,羅馬帝國一片繁榮景象,邊境情勢大致平綏,成就了他治下的黃金時代。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尼祿逐漸成人,尼祿對母親的干政日感不滿。他先是指控輔政大臣帕拉斯參與陰謀,流放了帕拉斯,又逼迫恩師塞內加(Lucius Seneca)告老還鄉,後來更是逼迫他自盡,再後來又設計害死了自己的母親小阿格裡庇娜。至此,尼祿完全鞏固了他的皇權。

油畫:羅馬皇帝尼祿看著他母親年輕的阿格裡皮娜的屍體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皇帝同時又是個地地道道的「文藝青年」。他自幼跟隨導師、哲學名士塞內加學習希臘語和拉丁語,生平喜愛詩歌和音樂,都有不凡的造詣。他發現百姓愛看演出,就想用表演獲得榮譽。他開始推行鬥獸表演和戰車比賽,試圖用「麵包和馬戲」博得百姓的歡心。他甚至四處旅行演出,親自登台表演戲劇。

11項奧斯卡獲獎影片《賓虛》裡羅馬鬥獸場的戰車比賽場面

尼祿對舞台的痴迷到了近乎偏執的程度。為了學習唱歌,他經常仰臥,在胸上放上一塊鉛板,用導管和嘔吐清理腸胃。為了保護嗓子,凡是有核的水果,他都不吃。

在當時,優伶的社會地位極低。尼祿身為羅馬皇帝,卻親自登台,這是最大的「傷風敗俗」之舉,貴族們實在看不下去。平民們看了表演,表面上樂呵,內心也是極度鄙視。在這一點上,和愛在出訪期間出風頭,每每在宴會上吹拉彈唱,顯示自己「藝術才能」的已故中共前黨魁江澤民,倒是頗有異曲同工之處。

酷愛唱歌表演的尼祿

尼祿之死:最嚴厲的懲罰

連年的高壓獨裁統治之下,帝國冤獄盛行,國會議員們苦不堪言,各行省的人民們也早就群情激憤,發起抗爭暴動。羅馬城中悄悄出現尼祿雕像被玷污,牆上出現咒罵他的塗鴉。

到了公元68年,連羅馬軍隊都起來造反,北非和西班牙的軍隊發起暴動,各路軍隊向羅馬挺進,地方官員也紛紛起義。最後,各路大軍和百姓將王宮團團圍住,要和尼祿討個公道。此時的尼祿已是四面楚歌、眾叛親離,要求宮廷衛隊幫他逃走,但遭到拒絕。

走投無路的他在半夜穿了一件鬥篷,只帶了四個貼身侍衛落荒而逃,當逃到羅馬郊外一個叫法恩的奴隸家中時才得知:懷怨已久的元老院已經宣布尼祿為「人民公敵」(hostis publicus),人人皆可得而誅之。這也成了「人民公敵」一詞最早的來源。

絕望的尼祿此時唯有自行了斷,他數度拿起利刃,卻沒有勇氣自殺,正在他躊躇哭泣的時候,一旁的僕人看得不耐煩了,就替他把刀朝喉嚨推了進去...... 他死前留下的最後一句話竟然是:"Qualis artifex pereo"(一個藝術家就這麼一同毀滅了)。

尼祿之死 (斯米爾諾夫-V.S. 1888)

就這樣,年僅31歲的尼祿結束了自己殘暴荒淫的一生,此時距離羅馬城那場大火和隨之而來對基督徒的無端迫害只有短短4年。

一份拉丁文的編年史用簡略的語言總結了尼祿的一生:「尼祿繼承了他的母親,然後吃掉了她;他強姦了他的妹妹;燒掉了羅馬的12個街區;處死了賽內卡;把聖彼得釘死在十字架上;砍了聖保羅的頭;統治了13年零7個月;最後被野狼吃掉了。」

尼祿死後,元老院以帝國律法裡羞辱程度最高的「記憶抹煞」(Damnatio memoriae)之刑來對待他。也就是說,凡是尼祿生前曾經出現過的銘文、雕像、貨幣,以致所有文字記錄等等,統統都要銷毀、抹去。

然而,歷史的審判遠比元老院的判決更為嚴厲。尼祿身後,羅馬人視其為暴君,將他的名字從石碑上抹去,將他的肖像砸毀,甚至禁止任何人再提及他的事跡。然而,他對基督徒的迫害,卻未能消弭於世人的記憶之中。那些在鬥獸場中殉難的信徒,以鮮血見證了信仰的力量,而尼祿的身影,則成為千古暴君的代名詞,被後世唾棄。

最終,他的靈魂並未隨時間而消散,而是成為歷史的陰影,警示後人——無論權勢如何顯赫,無論聲名如何顛倒黑白,但凡逆天行惡、迫害正信者,終將招致天譴,受盡唾棄,落得永世不得超生的可悲下場。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