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如何打開通向高維空間的大門

文/Yuhong Dong和Makai Allbert 編譯/趙孜濟

【正見新聞網2025年03月29日】

包括醫學、圍產期心理學和物理學在內的多個研究方向表明,我們的意識與更高的維度有關。(大紀元圖片)

本文深入講述了著名醫學博士的研究,以探討關於意識、存在以及可能存在的超越世界的深刻問題。

伊本‧亞歷山大博士(Dr. Eben Alexander)正處於神經外科醫生生涯的巔峰。他擁有杜克大學的醫學博士學位,並在哈佛大學完成了住院醫師培訓,他曾認為自己對意識和大腦有著充分的理解。然而,2008年11月10日,一種罕見且嚴重的細菌感染侵襲了他的腦部,顛覆了他所認為的一切認知。

他陷入了昏迷,而在七天後醒來時,他已完全康復。但在昏迷期間,他的意識並未停止運作。他回憶道,他的意識進入了另一個維度——一個充滿雲彩、閃耀著光輝的存在和空靈景象的世界。

「我身處一片雲端。大片蓬鬆的粉白色雲朵,在深邃的藍黑色天空背景下顯得格外鮮明。在雲層之上——遠遠高於雲層之上——透明的光球成群結隊,這些閃爍的存在在天空中划過,留下長長的流光般的軌跡。」亞歷山大在他的書《天堂的證據》(A Proof of Heaven)中寫道。

「我見證了那個世界的壯麗景象」,亞歷山大在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回憶道,「儘管我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什麼,但我對一件事無比確信:我突然發現自己身處的這個地方,是完全真實的。」

同樣,醫學博士兼研究科學家薩姆‧帕尼亞(Dr. Sam Parnia)觀察到,被成功搶救的患者中有7%在瀕死體驗(NDE)中描述了進入一個非塵世的維度。瀕死體驗指的是人們在瀕臨死亡時可能經歷,並在恢復後回憶起來的體驗。此外,來自荷蘭的心臟病學家皮姆‧范‧洛梅爾(Dr. Pim van Lommel)報告稱,29%的瀕死體驗者描述了進入一個廣闊、美麗且超越物理現實的領域。


常見的瀕死體驗,從左至右:7%—29%的人曾置身於另外空間;714%—50%的人曾有對一生的回顧;31%的人曾看見隧道;8%的人曾看見光和高級生命。(由大紀元製作)

這些共同的元素促使專家們探討意識的起源。我們的意識是否能夠相互連接,並進入人類肉眼無法察覺的維度?有信仰者認為他們早已得到了答案,而醫學博士們仍在探索,物理學家則聲稱他們已接近找到答案。

多重維度

物理學家承認,眾多維度可能是存在的。現代物理學將多維空間和平行宇宙的概念視為嚴肅的科學理論。

主要理論包括弦理論和M理論。弦理論認為,宇宙的基本構成單位不僅僅是粒子,而是極其微小、振動的細絲,即「弦」。

想像分析一個蘋果。當你放大它時,你會發現其結構層層深入,包括細胞、分子和原子。傳統理論通常止步於亞原子粒子,而弦理論則提出,這些極其微小的亞原子粒子實際上是以不同模式振動的能量絲,就像小提琴的琴弦一樣。每種不同的振動模式都會產生獨特的粒子,形成構成所有物質的宇宙交響樂。

弦理論之所以受到重視,是因為它為統一自然界的基本力——引力、電磁力和核力——提供了一個一致的理論框架。然而,弦理論設想的宇宙至少包含10個維度,這對於其數學公式的自洽性至關重要。

與此相關的M理論是物理學中的一個概念,它將不同的弦理論結合起來,認為宇宙的基本結構是由極小的弦組成的。M理論提出宇宙有11個維度,而我們所能感知的僅有四個(空間的三個維度——寬度、高度和深度,以及時間的一個維度)。M理論試圖解釋自然界的各種力,包括引力,如何在同一個框架中運作,使其成為潛在的「萬物理論」。

雖然弦理論和M理論在數學上構建了豐富而優雅的框架,並有助於解釋粒子物理和引力的某些方面,但它們尚未提出可被實驗驗證的預測。

儘管如此,這些現象綜合在一起,為多重維度的概念打開了大門。其他維度或許不可見,但可能同時與我們共存。

走出「平面畫」

約翰‧伯克(John Burke)擁有工程學學位,並撰寫了多本關於瀕死體驗的書籍,他提出了一個類比:想像我們生活在一幅二維的黑白畫中。在這樣的世界裡,我們只能體驗到長度和寬度——左右和上下的移動,但無法感知深度。

「我們甚至無法想像它的存在。」他在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表示。

伯克認為,瀕死體驗可能類似於我們的二維意識從那幅扁平的畫作中脫離,並進入一個三維世界——一個始終存在但超出我們認知範圍的領域。從這個新視角回望,我們可以理解自己的二維世界只是更大維度現實的一部分。

哈佛大學凝聚態物理學博士、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教授麥可‧普拉維卡(Michael Pravica)告訴《大紀元時報》,當我們的意識離開身體時,很可能進入這些更廣闊的多維空間。

隧道

經歷瀕死體驗的人常描述自己穿越一個隧道般的通道,並在盡頭看到一道光,隨後進入另一個維度。

國際瀕死體驗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Near-Death Studies)的前主任奈德‧多赫提(Ned Dougherty)在他的書《通往天堂的快車道》(Fast Lane to Heaven)中,描述了自己的隧道經歷。他解釋道,在失去身體意識後,他被吸引到了一條巨大的隧道中。在隧道的遠端,他看到了另一個宇宙。

「我思索著這條隧道的目的。它似乎從地球延伸至宇宙,其距離以光年為單位。」多赫提寫道。

有趣的是,瀕死體驗者所描述的隧道,與弦理論中探討的蟲洞概念極為相似。蟲洞被認為可能連接不同的維度。

此外,正如本系列第一部分所討論的,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和麻醉學家斯圖爾特‧哈默羅夫(Stuart Hameroff)提出,大腦中的微管可能充當意識的量子接收器。這些微管的獨特結構也類似於隧道狀的物體。

幾種結構的相似性,從左至右:瀕死體驗看到的隧道;量子物理中的蟲洞;微管。(由大紀元製作)

在2022年發表在《紐約科學院年鑑》(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一項研究中,薩姆‧帕尼亞(Sam Parnia)和來自知名大學的醫學專家團隊首次提供了全面的醫學共識,記錄了瀕死體驗的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該團隊將「隧道經歷」確定為瀕死體驗的主要特徵之一。

根據該研究,該隧道似乎是通往另一個維度的通道。在那裡,人們報告看到壯麗而光輝的存在,並且以不受時間約束的方式重溫了自己的一生——這一現象被稱為「人生回顧」(life review)。

超越時間的「完整一生」

2014年,瀕死體驗研究基金會(Near-Death Experience Research Foundation)發表的一項研究收集了617個瀕死體驗案例,其中14%的瀕死體驗者經歷了「人生回顧」。這種體驗感覺就像在觀看自己一生的立體電影。

根據研究報告,總體而言,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50%的瀕死體驗倖存者經歷了人生回顧。

倫敦瑪麗王后大學(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數學與天文學榮譽教授伯納德‧卡爾(Bernard Carr)認為,瀕死體驗的許多元素——例如隧道現象、強烈的光,以及人生回顧——都符合通過或與更高維度互動的概念。他解釋說,這些經歷不是幻覺或大腦生成的現象,而是對真正多維現實的短暫一瞥。

在他的著作《來世的證據》(Evidence of the Afterlife)中,研究瀕死體驗超過25年的放射腫瘤學醫生傑弗裡‧朗(Dr. Jeffery Long)記錄了一名名叫羅傑(Roger)的男子的案例。他在從魁北克市返回的途中,在一場車禍中經歷了一次靈魂出竅的體驗。

「然後,我看到我的一生像電影一樣在我面前展開,從嬰兒時期到成年生活,一幕幕呈現出來。這一切是如此真實!」羅傑回憶道。

他表示,這種體驗比3D電影更加真實,因為他能夠感受到自己多年來與他人互動時對他們造成的情感影響——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情緒。

那些在瀕死體驗中經歷過人生回顧的人,往往會以極強的真實感描述這一過程。這包括重新體驗早已被遺忘的事件,並且這些事件常被證實確實發生過。同時,他們還會深刻理解過去互動中他人的想法和情感。

根據發表在《密蘇裡醫學》(Missouri Medicine)上的一項研究,這些人生回顧的內容具有高度的準確性。

人生回顧似乎可以進入一個維度,在那裡,所有事件都被完整記錄,時間以不同的方式流逝,使得個人能夠在瞬間回顧自己的一生。

在《來自光的教誨》(Lessons From the Light)一書中,康乃狄克大學(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心理學榮譽教授肯尼思‧林(Kenneth Ring)記錄了一名男子的案例。這名男子回憶道,他重新經歷了22年人生中的每一件事。

「那道光明向我展示了這些年來的每一秒,每一個細節都清晰無比,而這一切似乎僅在一瞬間完成。」他說道。

「這不僅僅是回憶往事,而是重新經歷這些事件。」伊本‧亞歷山大(Eben Alexander)解釋道。在人生回顧過程中,如果你在世時對他人表現出自私的行為,你將會再次經歷這些事件,但這次是從那些曾遭受痛苦的人的視角來體驗。

他認為,這正是「地獄」概念的來源——那些在世時給他人帶來痛苦和折磨的人,將在人生回顧中親身體驗相同的痛苦。這一機制旨在讓人們意識到:「我們其實是一體的,應該彼此關愛,相互理解。」

出生前的記憶

瀕死體驗似乎為其他維度的存在提供了證據,而關於出生前記憶的研究也帶來了引人入勝的發現。

池川明(Dr. Akira Ikegawa)是一位日本的婦產科醫生。在2002年至2003年間,他對日本長野縣的3,061對父母和孩子進行了調查。他的研究旨在為產前護理和教育提供指導。在研究過程中,他採訪了許多兒童和父母,並收集了關於出生前記憶的報告。

他發現,受訪兒童中有33%記得出生前在母體中的經歷,而20.7%記得出生的過程。大多數具有記憶的兒童年齡在2到3歲之間,而這些記憶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消失,在6歲之後幾乎完全消失。

令池川明驚訝的是,孩子們的回憶中反覆出現的主題是,他們描述自己來自「色彩斑斕的雲層之上」,在那裡他們與天使和精靈共存。

池川明在他的研究著作中記錄了這些發現,例如《當我在雲端看到媽媽》(When I See My Mom on the Clouds)。

孩子們回憶道,他們曾在一個更高維度的雲端,與天使和精靈共存。當他們找到自己的母親時,便離開雲端,飛入母親的子宮。

例如,一個名叫裕一(Yuichi)的男孩三歲時,凝視著父母的結婚照片,並對母親說:「我當時在天上看著呢。」

男孩補充道,他看到父母當時在海灘上度過了一段時光。他的母親證實,婚禮儀式結束後,他們確實去了海灘。

一個名叫夏美(Natsumi)的女孩回憶道,在出生前,她是漂浮在雲端、尋找未來母親的天使般的小精靈之一。

「當時總共有六個小精靈,包括我在內」,她說,「我看到的那位媽媽正穿著一件深藍色底、帶有白色水滴圖案的連衣裙,走在人行道上。」

夏美的母親確認,她確實有一件孕婦裝,圖案和顏色與描述完全一致。

更高維度

貝勒大學醫學中心(Baylor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彼得‧T‧沃林(Dr. Peter T. Walling)博士在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表示,要真正理解人類意識,「我們必須考慮更高維度。」

麥可‧普拉維卡(Michael Pravica)也支持這一觀點,他認為,將更高維度納入考量是理解意識的合理方式。

「在這個宇宙中,我幾乎可以解釋一切,唯獨無法解釋意識。」他解釋說,雖然物理學原理能夠描述我們現實世界的大部分現象,但它們無法解釋我們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同時意識。

普拉維卡認為,我們也可以通過另一種方法來理解多維性。

「思維是無限性的遊樂場」,他告訴《大紀元時報》,「我們能夠構想超越四維(我們日常體驗的維度)的更高維度,這本身就暗示著這些維度的存在。如果我們能思考這些維度,即使無法直接感知,它們很可能確實存在。」

普拉維卡認為,我們可以通過跨學科的方法,例如數學、哲學和冥想,來拓展對多維度的理解,而不局限於傳統的科學框架。

儘管這一討論聽起來可能過於哲學化,但某些實證性的腦部測量研究表明,意識與更高維度可能存在聯繫。

意識與大腦活動

人類大腦的腦電圖(EEG)常見的五種波形中,伽馬波(Gamma Waves)的頻率最高(可達32–100赫茲),振幅最小。

伽馬波與高級認知功能相關,包括感知、問題解決和意識。當一個人處於高度集中、深度平靜和寧靜的精神狀態時,伽馬波往往會增強。

密西根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Michigan School of Medicine)神經學系副教授吉莫‧博爾吉金(Jimo Borjigin)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稱,在兩名臨終患者的大腦中,研究人員觀察到了意外的伽馬波激增——這是在撤除他們的呼吸支持後發生的後續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名患者在大腦後部的特定區域出現了不同頻率範圍的腦活動爆發,而這一區域被認為對人類的意識覺醒至關重要。


瀕死時伽馬波的頻率突然升高。縱軸:腦電波頻率;橫軸:時間。紅線:伽馬波;綠線:代爾塔波;藍線:塞塔波。(由大紀元製作)

然而,這些伽馬波的來源無法用大腦活動來解釋,因為當時患者的身體正處於死亡過程中,他們的大腦處於缺氧狀態。

在伊本‧亞歷山大(Eben Alexander)看來,大腦「充當了一個收發器」(transceiver),接收來自另一個維度的信號,而意識正是與這個維度相連的。他認為,人在臨終時觀察到的伽馬波激增,很可能標誌著意識所連接的維度發生了變化。

伽馬波在才華橫溢的音樂家、頂級運動員和其他高成就人士中較為常見。研究還表明,長期冥想者在腦電圖(EEG)中展現出顯著更強的伽馬波主導效應。

然而,根據斯圖爾特‧哈默羅夫(Stuart Hameroff)的微管理論(microtubules theory),意識相關的信息是在一個遠高於伽馬波頻率的量子領域中進行轉換的。(詳見本系列第一篇文章)

天堂般的「家」

在本系列的前三篇文章中,我們提供了大量關於現代生物醫學的研究,這些研究涉及大腦物質極少但仍然存活的人、瀕死體驗、以及前世記憶。這些發現表明,我們的大腦並非意識存在的必要條件,意識是非局域的(nonlocal)、非物理的(non-physical),並且是連續的(continuous)。

所有這些報告和研究為意識的起源提供了寶貴的見解,表明意識似乎與一個更高層次的歸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在2022年發表在《紐約科學院年鑑》的研究中,除了隧道體驗和人生回顧外,許多瀕死體驗者還報告說自己回到了「家」——一個通常被描述為擁有天堂般存在和神聖景象的地方。

「(我當時)回到我的本源,也是萬物的起源。」一位研究參與者這樣描述道。

原文「How Consciousness Opens Doors to Higher Dimensions」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網站。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