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己救人的九色鹿

善東


【正見網2005年02月24日】

三國時代吳國大翻譯家支謙撰有《佛說九色鹿經》。據說,在古印度的恆河邊有一隻鹿王,她身上的皮毛由九種奇妙的顏色組成,鹿角潔白如雪,故名九色鹿。九色鹿與一隻烏鴉結為好友,互相幫助,飲食著豐美的水草,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一天,九色鹿正在河邊悠閒的散步,突然聽到一陣急促的呼救聲,原來是有人掉到了河裡,即將被水淹死,九色鹿便奮不顧身跳到水裡把溺水人馱上了岸。溺水人為了報答九色鹿的救命之恩,跪在地上願做奴僕,終生侍奉九色鹿。九色鹿謝絕後說:「我不需要你的任何報答,只希望你保守秘密,不要向任何人泄露我居住的地方,因為人們都貪得我美麗的皮毛、犄角,要是他們知道了我居住的地方,就一定會來殺害我的。」溺水人滿口答應著回家去了。

一天夜裡,這個國家的王后做了一個夢,夢見了美麗的九色鹿,醒來後就要國王捕捉九色鹿,用美麗的鹿皮做大衣,用雪白的鹿角做拂柄,並說:「如果得不到九色鹿,我便要死了。」於是國王布告懸賞:若知道九色鹿住處者,就分國土和財產的一半作為賞賜。溺水人見到布告後,心生惡念、見利忘義,來到宮廷向國王告密,並帶領國王和軍隊浩浩蕩蕩的到恆河邊捕捉九色鹿。當時,九色鹿正在山中睡覺,她的好友烏鴉叫醒了她,但太遲了,整個山都被國王的軍隊重重包圍,九色鹿一眼就認出帶人來捕捉自己的正是被她搭救的溺水人。於是九色鹿大膽無畏,理直氣壯的向國王訴說了搭救溺水人的經過,國王聽後,十分感動,怒斥溺水人貪圖富貴,忘恩負義的行為,並下令從今以後任何人都不得傷害、捕捉九色鹿。那個溺水人因為失言,渾身長滿了毒瘡,口中發著惡臭,遭世人厭惡。這個國家的王后也因貪慾落空了,又失去了國王的寵愛,最後悲憤而死。

完成於魏晉南北朝的敦煌壁畫《九色鹿本生圖》採用橫卷式連環畫的形式,兩頭開始,中間結束,以九幅畫面分述了這個故事的九個情節。


《佛說九色鹿經》原文:

昔者菩薩身為九色鹿。其毛九種色。其角白如雪。常在恆水邊飲食水草。常與一烏為知識。時水中有一溺人隨流來下。或出或沒得著樹木。仰頭呼天。山神樹神諸天龍神。何不愍傷於我。鹿聞人聲走到水中。語溺人言。汝莫恐怖。汝可騎我背上捉我兩角。我當相負出水。既得著岸。鹿大疲極。溺人下地喏鹿三匝。向鹿叩頭。乞與大家作奴供給。使令採取水草。鹿言。不用汝也。且各自去。欲報恩者莫道我在此。人貪我皮角必來殺我。於是溺人受教而去。

是時國王夫人。夜於臥中夢見九色鹿。其毛九種色其角白如雪。即託病不起。王問夫人。何故不起。答曰。我昨夜夢見非常之鹿。其毛九種色其角白如雪。我思得其皮作坐褥。欲得其角作拂柄。王當為我覓之。王若不得者我便死矣。王告夫人。汝可且起。我為一國之主何所不得。王即募於國中。若有能得九色鹿者。吾當與其分國而治。即賜金缽盛滿銀粟。又賜銀缽盛滿金粟。於是溺人聞王募重。心生惡念。我說此鹿可得富貴。鹿是畜生死活何在。於是溺人即便語募人言。我知九色鹿處。募人即將溺人至大王所。而白王言。此人知九色鹿處。王聞此言即大歡喜。便語溺人。汝若能得九色鹿者。我當與汝半國。此言不虛。溺人答王。我能得之。於是溺人面上即生癩瘡。溺人白王。此鹿雖是畜生大有威神。王宜多出人眾。乃可得耳。王即大出軍眾。往至恆水邊。時烏在樹頭見王軍來。疑當殺鹿。即呼鹿曰。知識且起。王來取汝。鹿故不覺。烏便下樹踞其頭上。啄其耳言。知識且起王軍至矣。鹿方驚起便四向顧視。見王軍眾。已喏百匝無復走地。即趣王車前。時王軍人即便挽弓欲射。鹿語王人。且莫射我。自至王所欲有所說。王便敕諸臣莫射此鹿。此是非常之鹿或是天神。鹿重語大王言。且莫殺我。我有大恩在於王國。王語鹿言。汝有何恩。鹿言。我前活王國中一人。鹿即長跪重問王言。誰道我在此耶。王便指示車邊癩面人是。鹿聞王言。眼中淚出不能自止。鹿言。大王。此人前日溺深水中。隨流來下或出或沒。得著樹木仰頭呼天。山神樹神諸天龍神何不愍傷於我。我於爾時不惜身命。自投水中負此人出。本要不相道。人無反覆。不如負水中浮木。王聞鹿言甚大慚愧。責數其民語言。汝受人重恩云何反欲殺之。於是大王即下令於國中。自今已往若驅逐此鹿者。吾當誅其五族。於是眾鹿數千為群皆來依附。飲食水草不侵禾稼。風雨時節五穀豐熟。人無疾病災害不生。其世太平運命化去。

佛言。爾時九色鹿者我身是也。爾時烏者今阿難是。時國王者今悅頭檀是。時王夫人者今先陀利是。時溺人者今調達是。調達與我世世有怨。我雖有善意向之。而故欲害我。阿難有至意。得成無上道。菩薩行羼提波羅蜜。忍辱如是。

(《大正藏》)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