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6年08月15日】
中國素來都被稱為「禮儀之邦」。在儒家經典十三經中,有三部是講禮的。在其它經典著作中也能看到大量的關於禮儀的文字。
中國文化中的禮儀有著很深的內涵。同我在前面所談到的中國文化中的其他部分一樣,禮儀的核心是「道」。《禮記》中有這樣的話:「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
人天性本靜,但是人又有慾望,人的慾望導致了人在名利情的誘惑下會產生好惡之心,如果人不能學會節制自己,隨著自己的好惡之心放縱自己,就會「滅天理而窮人慾」,最終就是「大亂之道」。所以禮的作用是要節制人心。禮將「天道」對人的要求通過人的行為方式表現出來。如果說,道德的提升是自內而外的,那麼禮的作用是自外而內的,因為人的行為方式會帶來人內心的變化。這二者相輔相成,在中國歷史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太平盛世。
如果說「天道」是高於人類社會的宇宙規律,中國的儒家文化則是一種入世的文化,是「天道」在人類社會的表現。人是有感情的,禮對人起的是節製作用,但絕不是「壓制」作用,因此禮是順人情的。但是人情如果沒有節制,就會走向反面。人們會因為人情的作用為謀取私利傷害他人。因此,禮規定了人們表達自己感情的適當方式和程度。
人與人之間的個體是存在差異的,人與人之間由於天生和後天的各種原因,存在著觀念和習慣上的差異,同時客觀上人有富有窮、有男有女、有長有幼等等。這些差異如果沒有彼此的尊重,就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大的會導致社會的動盪。禮規定了人與人之間,不同的人群之間,以及國與國之間的交往的行為準則,體現了中國文化中對不同個體的尊重。
禮對人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禮存在於無形之中,但卻是人們能夠和平共處,互敬互讓的根源,也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現在很多人認為法制很重要,卻很少有人談及禮教。其實在中國文化中,刑(法律)是排在「禮樂政刑」最後的,而禮是排在第一位的。因為禮的作用是以改變人心的方式防止罪惡的發生,而刑的作用是罪惡發生之後以懲治的方式引導人回到正路上來。所以刑的作用是人們都看得見的,而禮的作用卻沒有明顯的表現。「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行。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
很多人都在說,中國人素質差。我常常為此感到心中痛楚。中華民族幾千年來都被稱作「禮儀之邦」,是周圍各民族的典範,自古以來,多少民族專門到中國來學禮。今日日本、韓國人的禮節為人所稱道,卻很少人想到,其實這都是傳自中國的文化。
當純正的中國禮教被稱為「封建禮教」而痛加打擊的時候,被毀掉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和社會根基。當人與人之間的人性關愛被稱作「資產階級溫情脈脈的面紗」被無產階級的「革命性」所取代的時候,共產惡黨改變了中國人的善惡標準;當人對整潔的喜愛被當作「資產階級思想」被「滾一身泥巴」的無產階級「乾淨」所取代的時候,中國人失去了美醜的標準。由此形成的人的行為方式已經離「禮」太遠。人們已經不知道禮的內涵,而將失去了道德根基的行為表現視為「虛偽」和「形式主義」,用過去的話說,中國已經「禮崩樂壞」了。現在中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欺詐、遍及整個體制的腐敗和社會暴力的不斷增加,在《禮記》中也有精確的描述「是故,強者脅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惡,勇者苦怯,疾病不養,老幼孤獨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孔子曾經說,「故壞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這就是今日中國所面臨危機的深層原因。
「改革開放」後的今天,中國文化再一次成為共產惡黨破壞的目標,只不過這一次是以「弘揚中國文化」的名義進行的,對中國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中,中國文化的內涵被有意歪曲了,被歪曲後再被定義為「封建糟粕」而被拋棄了。留下的是什麼呢?也許中國畫的技巧還有人會,也許還有人在談論中國畫的意境,只是這個「意境」同中國古代文人所說的意境已經是南轅北轍了;也許我們還可以知道一些婚喪嫁娶的禮節,這些禮節背後的真正的原因卻很難有人明白了;「中庸」之道成了左右逢源和作老好人的代名詞;「忠」成為對封建帝王的「愚忠」。
而這一切背後的博大精深的一整套中國文化系統的精華一直以來都被共產惡黨視為敵人而從沒有放鬆過打擊。因此共產惡黨對教育系統的壟斷和控制從來沒有中斷過。最近聽說在中國民間有人開辦私塾,教「四書五經」,不久又傳來私塾被關閉的消息。
嗚呼,如果中國真的是睡獅,我看到的也是被西來幽靈捆住了手腳正在苦苦掙扎的一個精疲力竭的獅子。
只希望我愛的這個民族能夠早日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