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發展史:五代十國、北宋、遼、金時期

雅慧


【正見網2007年05月11日】

多民族並列時期(五代十國、宋、遼、金時期)

清明上河圖

唐朝滅亡,神州歷經了短暫的分裂後,又出現了統一天下的朝代──宋朝。宋朝並非一個武功強盛的國家,是以終其朝代,始終處於異族外敵的侵擾之中。雖然對外積弱不振,在文化、科技、經濟等各方面,卻綻放出耀人的光芒,足以和唐朝文化相輝映。中國的四大發明在此時相繼出現,

這段時間裡,在中土境內並立著其它民族建立的國家,如遼、金、吐蕃、大理、西夏等。這些國家在文化方面相對比較落後,在入侵中原之際,也吸收了中華文化和各項制度,並依照中國傳統的城市規劃設計各自的都城,逐漸融入中華文化之中。

在城市發展方面,這個時期的城市形態發生了歷史性的改變,從封閉式的裡坊逐漸變為開放式的空間,許多城市裡出現了商業街;江南地區因為宋室的南遷而更加繁榮,成為中國的經濟重鎮。由於社會相對安定,工商農業技術改善促進的經濟繁榮,帶動城市的蓬勃發展。從這個時期開始,火藥逐漸被運用在戰爭攻城之中,也使城市的防禦設施出現了相應的改變。宋朝時出現了中國最完整的建築法典《營造法式》,總結了歷代積累的建築精華,顯示出宋朝建築高度標準化的技術水平。

五代十國(907年~959年)

唐末藩鎮割據,除了使盛世天朝滅亡外,還致使神州又陷入了短暫的分裂局勢,這就是五代十國時期。所謂五代,是指在黃河流域地區相繼建立的梁、唐、晉、漢、周五個王朝;而十國,是指在南方建立的、並與北方五個王朝並存的十個割據政權。這段時期雖然只有50餘年,卻更換了八姓十四個皇帝。

五代十國時期是個政治腐敗、社會混亂的時期,特別是五個王朝,都是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又常年戰爭征賦不斷。相較北方五個王朝的混亂而言,南方諸國處於相對和平狀態,社會穩定,經濟繼續發展,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漸轉移至東南各地。

唐末宣武節度使朱全忠(朱溫)挾持唐皇遷都洛陽,並將長安建築盡行拆除,欲使木材順流而下至洛陽,作為建設洛陽的材料。傳說這些木材流經華山附近便止住了,史書上並未明確記載,洛陽是否曾使用到這些長安來的材料。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長安從此沒落,在後來的歷史中,再也沒有成為後世朝代的都城。

朱全忠逼迫唐哀帝禪位,自立為帝,國號梁,史稱「後梁」,仍定都洛陽,並以開封為東都。繼後梁而起的後唐也以洛陽為首都,此時的洛陽已經千瘡百孔,房舍多已朽塌,不堪繼續使用。五代各國戰爭頻繁,財力窘迫,無力維修宮室,更別說營建新殿或建設都城了。後晉滅後唐,將首都遷至開封,此後五代各國,乃至統一天下的宋朝,皆以開封為首都。

北宋時期(960年--1127年)

*北宋的建立

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開封,依前朝二京並立的傳統,將洛陽定為西京。沒有仿照從前開國之君登基後大殺功臣,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許帶兵大將以富貴榮華,將兵權收歸中央,避免了宋朝陷入唐朝藩鎮割據坐大的危機。加上宋朝採取重文輕武的政策,提倡儒學、重視教育,減少了兵變或內亂的產生,但也因此在對外關係上經常處於弱勢,必須向北方民族納貢以換取和平。

在這種用金錢換取來的安定歲月裡,宋朝的城市持續發展,超過十萬戶的大城市增加到40座,遠遠多於唐朝時期的十多座 。

*開封

開封平面圖

在殷商時代開封附近就有城鎮出現,到春秋時期,鄭國在此建立城池,以「開拓封疆」之意命名為開封。戰國時期魏國定都於此,稱為大梁。之後直到五代時期,才又成為首都,稱為汴京。

開封自隋朝興建的大運河開通以來,成為漕運轉接的中心。而在五代時期作為都城之後,人口大量湧入,城市卻沒有因應情勢加以擴建,導致居住空間過度擁擠、易招火患、衛生惡化。從宋朝之前的後周開始,就已經多次進行城市更新和擴建工程,包括擴大城市範圍、拓寬道路、沿街劃定植樹帶、制定防火及衛生措施等,使開封成為可以容納上百萬人口,卻又可以維持城市生活品質的都城。

開封由三重城牆圍繞,中心的皇城是大內皇宮之所在,為原來唐朝的節度使官邸增建而成。皇城之外,第二道城牆之內為內城,也叫裡城,為商業區和居民區。到宋朝中期以後陸續在最外圍修築第三道城牆,城牆內的範圍叫作外城,也叫羅城。開封的三重圍牆呈不規則的矩形,皇城依照《周禮・考工記》的原則置於全城中央,影響了後來的金中都和元大都的規劃設計。

開封由於是因應時代變遷所生的需求而陸續擴建,所以城市規劃並未採取傳統的裡坊制度,成為自春秋戰國以來第一座開放型的中國城市。住宅不再被裡坊的牆所圍,可以臨街開門,這個巨大的轉變促使商業街道的出現,例如在皇城正南方的御道,因為兩旁建有御廊,可以作為商業交易之用,遂使之成為熱鬧的商業街。

開封城內允許百姓臨街開店,城內有些區段專供商業用途,有些則是住商混合。市場除了白天營業外,還延長為夜市;而酒樓餐館甚至通宵營業。商業的蓬勃發展也帶動了文藝娛樂區的興起──瓦子,或稱瓦舍,集中了各種雜技、文藝表演、茶館酒樓等。這些改變都使城市的景觀與生活方式進入了另一種完全不同於以前的階段。宋朝時期所繪的《清明上河圖》,巨細靡遺的描述了開封繁華熱鬧的景象。

根據前人描述,開封的城市景觀極具藝術性。例如上述提到的御道,是一條寬達300多步的大街(一步若以30公分計,300多步約為100公尺,相當於北京長安大街的寬度),大街中間專供帝王出入,二旁為臣民使用,以二排紅色長廊作為區隔島,長廊下是二條水渠,裡面遍栽荷花;沿岸則種植桃李杏等花樹,花開時節,整條街錦繡繽紛、香氣漫溢;大街的最外側又有二排黑色長廊,就是上述提及的可供商業買賣之地。如此的景觀設計,不論在視覺上、結構上、環境綠化上或功能上,都是極為成功的。

開封在金滅北宋時曾遭到破壞,後來黃河在金的統治期間改道南下(1194年),影響了開封的農業和航運發展,遂使繁華一朝的大都逐漸沒落,成為地區性的城市。

邊疆民族的都城

*遼(916年-1125年)

契丹人自耶律阿保機統一部族後,開始仿照漢族文化,興建城池、營造宮室。至耶律德光從五代的後晉兒皇帝石敬塘手裡得到燕雲十六州後,才在938年建立遼國,先後定五城為五京,以上京為首都。

遼國首都上京(今熱河林東附近)為唐朝舊郡,城中大部分的建築皆為唐朝時遺留下來的建設。城市呈長方形,分為南北二城,北邊是皇城,宮殿位於皇城中央;南城叫做漢城,是各民族勞動人口居住之地。契丹本為遊牧民族,不善農耕工藝,立國建城後,通過戰爭俘虜他國人民作為奴隸,以從事各項生產工作。漢城就是為集中管理這些工奴而設計的居住空間。根據史書記載,漢城「外有樓對峙,下列井肆」 ,這裡的樓類似守望台,乃為監視奴隸而設。

遼國人民普遍信仰佛教,興建佛寺不余遺力,營造寺廟的工匠都來自遼國統治的漢地。寺廟的建築形式與中原地區差異不大,多繼承唐代風格,稍異於宋朝趨於細緻華麗之風。

遼國上京在金滅遼時遭受嚴重破壞,元朝以後逐漸荒廢,現在已成廢墟。

*金(1115-1234年)

女真族在契丹之後興起,初始臣服於遼,由於遼國強迫女真納貢珍珠和獵鷹「海東青」,導致該族領袖完顏阿骨打率眾反抗,並於1115年自立為王,國號大金。十餘年後,金聯合北宋滅遼,得勝後挾餘威進攻北宋,破開封,俘虜北宋徽宋欽宗二帝北去,導致北宋滅亡。後來並迫使南宋、西夏、蒙古等國臣服其下,但因為暴虐太甚,重蹈遼國的覆轍,被新興的蒙古族滅亡。

金朝依循遼國慣例,立五城為五京,建國之初定都上京會寧府(今松江省阿城縣),中期為了攻打南宋而遷都金中京(今北京),到末期因避蒙古人的攻擊,又遷都金南京(今開封)。

女真人以漁獵起家,金上京剛開始時並沒有城牆宮室,全族上下都住在帳篷裡,直到建立國家後才仿照中原進行建設,但也是極為簡單。金國皇帝所用之屋舍車馬與其他人無異,只是多了一座宮殿,作為處理朝政之用。宮殿內沿著牆壁置炕,皇帝和臣下坐在炕上商議國事,由嬪妃供應飲食。宮殿平日無事時,則鎖上不用 。

火藥的發明和城牆的改變

在宋朝時期,出現了中國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以及火藥,其中火藥的發明影響了中國古代城市的防禦設施與結構外觀。火藥相傳是由唐朝(一說是秦朝)的修煉人所發現的,是他們在採藥煉丹時無心插柳中製造出來的「失敗品」。到了宋朝,火藥除了拿來製作煙花鞭炮,作娛樂用途外,還發展出利用火藥作兵器的火銃,以彌補宋兵戰鬥力不足的劣勢。

由於火藥廣泛運用於戰爭當中,對城牆的破壞力甚為巨大,促使城市的防禦設施相應的改變,除了增加用磚石砌的城牆、深挖壕溝外,還修建瓮城、箭樓、馬面等建築。瓮城是在城門外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二側與城牆相連,用來防止城門被敵方火器直接攻擊。瓮城從五代時期逐漸被興建,北宋的城市例如平江府(蘇州)、襄陽等,多有瓮城之設,開封更有瓮城三層。

箭樓顧名思義,就是搭建在城門上、四周有遠望、射箭窗孔的城樓。馬面就是牆垛或燉台的俗稱,是在城牆外側加造的突起設施,用來加固城牆,也利於觀察和防衛。

宗教建築

宋朝皇帝多信仰道教,是以有宋一朝多道教建築,其規模大多浩大,且製作精美華麗。除了在大內宮城裡建造道觀,專供帝王后妃朝拜外,甚至有帝王還勒令各地州府在各自的轄地裡興建道觀一所 ;有一短暫時期,甚至令全國佛寺皆改為道觀 。

道觀的建築格局和其它中國傳統建築無異,有作為供奉神像的主殿堂、供道士修行的齋堂、講道用的法堂、藏經堂、客房、園林等等。在城市內的道觀通常是一組大型建築群,房舍有多達上千間;在郊區的道觀,則多選在環境優美之處,以一條長道和外界連接。目前遺留下來的宋代道觀只剩下三處,即蘇州玄妙觀三清殿、莆田玄妙觀三清殿,以及四川江油雲岩寺 。

宋朝的佛教建築雖然沒有道教建築那般,因為帝王的倡導而大肆興建,不過由於佛教在中土已經流傳久遠,根基穩固,所以仍然有所修建。此時的佛寺格局呈多樣化,有以佛塔為主、以佛殿為主、或以閣樓為主,普遍的規模雖然沒有道教的宮觀大,但其木工結構也是極為精緻壯麗。宋朝佛寺的一個特點是出現了大型的僧堂,僧堂是供給僧人打坐及睡臥的地方,大型僧堂多見於禪宗的寺廟。

園林之盛

宋朝文藝之風鼎盛,其時代風格傾向纖細綺麗,是以此時的園林造景亦多精緻輕巧。在宋朝不論帝王或百姓,皆喜興建園林,根據文獻記載,在北宋百餘年的時間中,光是首都開封的園林,就多達150座 。園林設計到此時進入成熟階段,花草木石亭閣樓台的布局莫不經過細膩的安排,反映了中國古來的思想,「法象天地」、「巧奪天工」,以仿效自然為創作原則,展現了豐富的藝術性與內涵意境。

艮岳是宋末所建的皇室園林,是那位傑出的藝術家,但做皇帝失敗的宋徽宗所建。園中以山水為主,有大小山峰數座,在峰上設亭以觀覽全景;園林內遍植各類珍稀植物,以之為主題分為不同的景點,如梅嶺、龍柏坡等;還有大量從太湖運來的太湖石堆砌成假山,加上曲徑、池流、樓閣等參差其中,使整個園林宛如一精美絕倫的微觀山水。艮岳可說是一個成功的大型藝術品,卻也耗費巨大、勞民傷財。彼時金已滅遼,正逐步向北宋逼來,而當朝皇帝仍耽溺於風花雪月中,國家的人力財力不是拿來加強軍防,而是大興土木,建設園林,終於導致北宋的滅亡。

除了皇室園林外,還有醉翁亭、放鶴亭、滄浪亭,都是宋朝時期建造的私家名園,也因曾在其中發生的文人逸事而流芳後世。

《營造法式》

北宋神宋年間(1103年)出現的《營造法式》是中國第一部官方刊行的建築工程與法規書,它系統的歸納了以前散諸於史籍的建築記載,並收編了沒有行於文字、歷代口耳相傳的經驗口訣,總結了宋朝之前,中國傳統建築的技術結構、規範形制、藝術風格等各方面的經驗,對於後世的建築營造影響巨大。

《營造法式》的出現是由於北宋帝王頻繁修建宮殿園林寺觀等大型工程,卻缺乏對於規模、材料用量和施工進度的標準,除了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外,也無法保證品質的一致,還容易製造貪污剋扣的機會。

《營造法式》包括四部分:

1.史料的整理
2.各建築類別的技術規範和操作過程
3.工程時數和材料的定製標準
4.建築圖例

中國歷來有關技術的文獻,通常只有文字敘述,少有圖示。《營造法式》開創了圖文並茂的先河,這些圖樣描繪得十分精確細緻,既有工程圖也有彩繪畫稿;既有分件圖也有總體圖,極具工程製圖和美術工藝的水平。

宋朝的建築特色

宋朝的時代風格迥異於唐朝的恢宏大器,偏向細膩纖秀。此時的建築技術已達成熟階段,建築物由於《營造法式》的規範與模數的使用,已經趨於定型化,工匠的注意力遂放在對建築物的細部刻畫上,不僅每個建材都要進行藝術加工,還要注重整體呈現的美學效果。例如樑柱若雕刻花朵,造型每每不同,連花瓣都極盡變化;旁邊若繪有彩畫,也是以花卉為主題,且每個花瓣都要經過由淺到深的四層暈染才算完成。

北宋的滅亡

宋神宗時由於國力開始衰退,起用王安石變法,在朝廷中引發了新舊黨爭,使朝政開始不穩,而民間對新政的推行又形成反彈,因為本意是利民的政策由於實施過急、又用人不當,而成為擾民惡法,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新法持續了神宗哲宗二朝,朝中大臣分成保守派和改革派,前者以歐陽修、蘇東坡等為首;改革派則以蔡京父子為主,史書評論許多改革派的人品實屬低劣,只是靠著逢迎阿諛得享高官厚祿。

哲宗逝而無子,其弟繼位,就是宋徽宗。他愛好享樂、擁有傑出的藝術天賦,對朝政完全沒興趣,將之交給投他所好的人,於是北宋的命運便握在蔡京等人的手裡。他們排斥異己,公開貪污賣官,朝政腐敗不堪。

當金朝開始強盛,準備攻打遼國,宋徽宗不顧群臣反對,與金訂立盟約聯合攻遼,約定成功後,燕雲十六州歸宋,宋朝以往納貢給遼的歲幣則改奉金朝。兩國聯合攻遼,金兵連戰皆捷,宋兵卻屢戰屢敗,被金朝看出虛實,是以在滅遼之後,繼續南下攻宋。

宋徽宗聽說 金兵來攻,連忙將皇位傳給兒子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開封被金兵攻破,除了大肆掠奪城中財物、焚毀屋舍外,還俘虜徽欽二帝及所有皇族大臣北去,這場史稱的「靖康之難」結束了北宋一百六十餘年的歷史。

參考資料

《上下五千年》,正見網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4/9/16/29147.html
《中國建築史》,梁思成著
《中國古代建築》,傅熹年等多人合著
《中國城市建設發展史》,董?泓著
《中國古代建築十論》,傅熹年著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科技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