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7年09月04日】
孫思邈和備急千金要方
唐朝孫思邈,人稱孫真人。最代表性的著作是《備急千金要方》。
有人說,孫思邈從小體弱多病,弱冠前,因為身體不好、常生病,幾乎用光了家產;他二十歲以後開始學醫,成為一個好醫生。
古時學醫的人,常能從當中學到很多道家的養生之術。因此,孫思邈後來可以長命百歲,活到一百零一歲,有的書中說他活到一百四十一歲。
一般的看法認為,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比較注重的是小孩和婦人。小孩最重要,可照顧小孩的女人更重要;因此,就以「婦人科」、「小兒科」當作最前面的首要章節。
《備急千金要方》書中第一部分即以「大醫習業」、「大醫精誠」開始;可見,孫思邈最注重的應該是醫德與醫術的養成。不只如此,《備急千金要方》重視婦科、兒科,也非常重視以藥物和食物當作治病的重點;平常的食物也能讓人吃得健康。
藥物和食物
《備急千金要方》第二十六卷,「食治篇」的序論中有:人體本來應該是平和的,如果好好養生,應該不會生病;不要隨便吃藥,吃藥也許在某方面的病稍有幫助,卻也因為有所偏,而會造成內臟之氣的不平衡,反而更容易受到外來的侵襲。原文云:「仲景曰,人體平和,惟須好將養;勿妄服藥,藥勢偏有所助,令人髒氣不平,易受外患。」
孫思邈在書中引用《河東衛泛記》所說的:扁鵲講,人所賴以為生的身體,如果亂了氣就會生病。
用藥只能祛除生病的煩毒,而醫生扮演的也只是延續人的生命、扶病起垂危的角色。真正日常安身的根本,卻在於食物。但是生病了,要快速治療的,當然,仍有賴於藥物。
所以,不懂適當飲食的人,生存得不好;而如果不明白吃藥有所忌諱,亂吃的話,更是不可能在有病或危急時用藥祛除病情。
食物和藥物,實在是非常重要的,醫生如果疏忽對它們的學習,那可不行!
其實,食物本就可以排除外邪入侵,又能讓臟腑各有所安;適當的食物更能讓人的心情愉快、精神舒爽,因此能滋養血氣供應足夠的營養。
食物能讓人的病情平復,也能釋放掉病人不好的情緒,而養好了氣血;如果懂得使用食物祛病,又懂得用食物安定情緒,這樣的醫生才稱得上好醫生!
原文:「人之所依者,形也,亂於和氣者,則病也。理於煩毒者,藥也,濟命扶危者,醫也。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速,必憑於藥,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藥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斯之二事,有靈之所要也,若忽而不學,誠可悲夫。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若能用食平屙,可以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
最好的養生、讓人不生病的方法,不是使用藥物,反而是自然的食物、運動等法。
孫思邈雲,當醫生應該知道生病的根源,知道他這個病人犯了哪些問題,再用適當的食物來調治。
中醫師常使用「望、聞、問、切」四診,以了解生病根源的大概。
了解病人得病的根源之後,為了調整人體的病,先考慮食物療法,當食療不足以愈病,不得已,才考慮用藥。為甚麼呢?
古人認為「是藥三分毒」、「藥性剛烈,猶若御兵,兵之猛暴,豈容妄發,發用乖宜,損傷處眾,藥之投疾,殃濫亦然。」比喻用藥就猶如駕馭軍隊,軍隊的力量是猛暴的,怎能容許隨便發動?
不適當的用兵,會增加損傷;而治病呢,如果亂用藥物,也是同樣道理,會增禍殃的;因此,用藥就得非常小心,還是先考慮食物療病的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