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典故:樹倒猢猻散

茹之


【正見網2008年01月13日】

「樹倒猢猻散」出自《談藪》。猢猻是猴子的意思。

南宋高宗時期,秦檜權傾朝野,那些同他有關係的人也隨之威風起來。比如侍郎官曹詠因為同秦檜有姻親關係,所以名聲顯赫,成為當時炙手可熱的人物。其鄉裡的人也爭相巴結他,希望從他那裡得到關照。

可是,曹詠妻子的兄長厲德新,雖然只是一個地方小官吏,但偏偏就不巴結他。曹詠十分惱火,就暗示地方官對厲德新百般刁難,威脅他向曹詠低頭認錯。然而厲德新就是不肯屈服。

後來,秦檜死了,曹詠被貶到新州。厲德新寫了一封信,派人送給曹詠。曹詠打開信一看,乃是一篇題為「樹倒猢猻散」的賦,譏笑他依附秦檜,飛黃騰達。如今秦檜死了,他也跟著垮台。這就像樹倒了,樹上的猴子散了一樣。

「樹倒猢猻散」由此而來。後來人們用此比喻有權勢的人一垮台,依附他的人隨即紛紛離去。

但看今日,中共曾信奉的馬列邪惡主義早已經成為昨日黃花,退黨大潮業已吹響了其滅亡的號角,其為保有政權所採取的一切措施都已無濟於事。而不肯放棄中共邪惡統治的那些領導人,也終逃不過「樹倒猢猻散」的命運。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