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概論(1):中醫整體觀對婦科臨床的意義(一)  

陳乃菁


【正見網2008年09月09日】

整體觀念是中醫的基本觀念,中醫一直是從整體觀出發,全面的來看待、認識人體以及人與自然界之間的相互關係。中醫理論也是在整體觀念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種思維貫穿在中醫學的各個方面,而這也對中醫臨床診病、用藥上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個有機的整體,體內各個臟器之間、臟器與體表各組織、器官之間,既互相制約又互相依存,彼此休戚相關,不可分割;其中可通過經絡的聯繫,使人體在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上,保持著內外相關的整體性。人體內其中一個臟器的生理活動或病理變化,不僅在人體的體表相應部位會有所反映,其必然也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其它臟器,並接受其它臟器對它的反饋影響。如:《內經》中提到:「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也……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六腑,寒熱相移。」等,這都說明了人體是個有機的整體。

在中醫婦科方面,也同樣有著一樣的思維,首先以相互聯繫的觀點,全面的認識婦女生理的特點和病理的變化。如:婦女有胞宮,這是排出月經和孕育胎兒的器官,因此在生理上會出現月經、胎孕、產育和哺乳等不同於男子的特點。胞宮除了與臟腑、十二經脈相互聯繫之外,與沖、任、督、帶各脈,特別是沖、任二脈的關係更為密切。如:《靈樞・五音五味篇》說:「沖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王冰說:「沖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資,故能有子」。這些都說明了胞宮的排經、胎孕功能與沖任二脈的作用密切相關。

而沖任二脈「隸於陽明,繫於肝腎」,其生理活動、病理變化,又與臟腑功能的盛衰和氣血的盈虧息息相關。如:《素問・評熱病論》說:「胞脈屬心而絡於胞中」;《奇病論》稱「胞脈者繫於腎」說明胞宮與心、腎的密切相關。心主血、腎藏精,精血充足則月經、胎孕才能正常。由於經、孕、產、乳各方面的物質基礎是血,而血的生成、統攝和運行又有賴於氣的生化與調節;而氣為肺之所主,肺可以朝百脈、輸布精微,下蔭於腎。因此,舉凡經、孕、產、乳各方面的疾病,均須從整體來考量,既要了解邪在何經,病在何髒,又要重視臟腑、氣血、沖任之間相互的影響,才能正確找出病因病機之所在。

中醫有五行生剋的觀念,臟腑之間能相互影響制約,如:「肝木克脾土」,是指人體的肝氣若鬱結就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致使氣血生化乏源,引起氣血失調,更有甚者還可影響沖、任二脈的功能活動,從而產生經、孕、胎、產等方面的疾病。所以在治療上不僅要疏肝鬱以調經血,還要兼顧脾胃的功能以資化源,有些時候甚至要以調理脾胃為主。薛立齋說:「血者,水谷之精也,和調五臟,灑陳六腑,在男子則化為精,在婦人則上為乳汁,下為月水。故雖心主血,肝藏血,亦皆統攝於脾,補脾和胃血自生矣。」此說明了婦科疾病往往都能通過調理相關臟腑,使之取得平衡而獲得療效。

臨床上有許多屬於內科範疇的病證,也能導致經、孕、胎、產的異常。如:有些慢性肺部疾患,由於肺氣虛弱,不能輸布精微滋養腎,也會導致腎陰虧虛、腎氣不足,從而產生月經失調或閉經等病證。又如:更年期婦女因沖任失調,月經異常,也常合併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自律神經系統等多方面的疾患。此說明了婦科疾病的治療,必須從整體出發,不應只著眼於局部的問題,而忽視了其它相關的因素。

由於經、孕、胎、產的異常,不僅是臟腑經脈功能的失常表現,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早期表現或伴有症狀。如寇宗說:「凡看婦人病,入門先問經期。」張戴人也說:「凡治病婦,當先問娠」,都強調了這一點。另外,根據體表組織和內臟的相應關係,也可以從五官、形體、色脈等處的變化,得知經、孕、胎、產方面的異常。如《靈樞・五色篇》說:「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面王即鼻準,面王以下是指人中,古人觀察人中,可作為望診膀胱、子宮等處病變的參考。又如《望診遵經》中記載:「婦人面色青者,肝強脾弱,或多怒少食,或經脈不調也」,「顴上起紅點如火者,男痔瘡,女產厄也,」「婦人面色如薰黃者,經脈不調也」,「婦人唇紅厚者,沖脈盛,易產也」,「妊娠唇白者,血不足,產或難也。」由此可見古人對婦科整體觀察的細微,這些在臨床上確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中醫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