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評議:網上通訊



【正見網2009年10月24日】

*正見網2009年10月15日下載、審閱,10月16日登載的詩歌:

原稿:枯木春(外四首)

枯木春
村口老槐樹 滄桑數百秋 今聞普度曲 新葉滿枝頭

慈母淚
慈母看神韻 終場淚滿巾 鄉村老百姓 原是天上人

天淵別
塵路雖雲樂 盡頭是危崖 功修大道苦 步步返真家

法徒威
慈悲發正念 立掌世中仙 法器遍三界 紅魔化黑煙

神遇
花甲老婦人 容貌若青春 問其駐顏術 修佛返本真

評註:這裡的五首小詩都寫得不錯,特別是第一首。作者把「枯木逢春」的內涵,用四句小詩具體化、形像化了。歷盡人間「滄桑」的「老槐樹」,在「村口」守護村人已經有「數百秋」了,枝枯葉盡,垂垂老矣。如今偶然聽到村中有人播放「普度」音樂,竟然又「新葉滿枝」,喚回了生命中的春天!全詩文句省淨、內涵飽滿、喻義清楚明白,而且非常正面、有力。此詩從構思、表現方法、精練文字、形像塑造方面都值得初學者參考和學習。比如在練字練句方面:作者用「枯木春」為標題,末句用了「新葉」二字,便將「老槐樹」過去的狀態和形像概括完了,用不著多寫一個字(寫了就是浪費)。古典詩歌中的「互文見義」手法,可使不同詩句的內涵,同時能為別的詩句起到說明、完善、補充等作用。這裡的標題和末句的「新葉」即能起到類似的作用,文字上非常省淨。而在形像上則通過「老槐樹」聽到「普度」音樂前後的對比:枝枯葉盡、氣息奄奄--新葉滿枝、生氣勃勃,給讀者留下較深的視覺印象。此詩的結構也合乎起承轉合的規矩。其中第三句轉得特別好:有了「普度曲」的出現,全詩各句的內涵都一下子深化了、昇華了。此詩在標題的選擇上,特別值得我們很多作者參考和學習。我們有許多作者,似乎寫詩都還可寫,擬標題就特別困難。此詩的標題不但概括了全詩的內容和表現方法,而且本身為全詩貢獻了必不可少的內容。

第二首「慈母淚」是模仿唐詩《蠶婦》的結構和思路的,而且用了相同的韻腳,讀來有熟習的感覺。但內涵純正、文筆簡練。如果只用其思路和結構,另選韻腳,效果會好得多。第三首「天淵別」,若將第二句「盡頭是危崖」改作「處處掩危崖」或類似的句子,就更切合生活的真示。第四首「法徒威」第二句「立掌世中仙」如果改為「立掌入雲天」或類似的句子,在形像塑造上會好得多。第五首「神遇」第二句「容貌若青春」,「若」字較弱,可改為「正」。注意,這裡說的是「容貌」,不是她本人。說她本人「正青春」是不對的,但其「容貌正青春」就沒有問題。

*正見網2009年10月16日下載、審閱,10月17日登載的詩歌:

原稿:秋思三首--10月15日,修舊作,遙寄同修

一吟初雪
飛絮飛舞任風狂,悄沒峰林九霄茫。
潔白本自天生就,傾向紅塵淨迷茫。

二詠堅實
秋思歸兮冬欲還,冷月飛霜溢風寒。
曇花盡謝雲煙過,唯有堅實豐心田。

三嘆紅梅
冷月飛霜溢風寒,千花凋零百花殘。
十方秋色芳華盡,一枝紅梅傲雪含。

評註:這三首詩沒有登載,下面簡述一下理由。首先,副標題中「修舊作」的「修」字。如果作者想說「修改」,則不妥,「修」字沒有「修改」之意。而「修」字的其它涵義加到「舊作」上,似乎就更不搭配了。第一首:如果「初雪」一「任風狂」,自己就勢必隨風狂舞起來,和後面「悄沒峰林」不太合拍了。風狂雪暴,只會給人「迷茫」的感覺,似乎與「淨迷茫」說不到一起。這裡的關鍵是:「迷茫」的感覺與「白」不「白」沒有必然的聯繫,白的東西也會給人「迷茫」的感覺。另外,一般的說來,詩歌是應儘可能避免重韻的,四句的小詩更是這樣,但此詩兩個韻腳都是「茫」。第二首:此詩的關鍵詞是「堅實」,但我們不明白作者說的「堅實」是實指某物,還是某種心理。因第二、三句是寫景,末句的「堅實」當以實物為宜。另外,「曇花盡謝」應含「曇花一現」的「短暫」內涵(否則這裡說「曇花」就沒有特殊意義),而「曇花一現」中之「曇花」是指佛經中的「優曇缽華」(或譯「優曇波羅花」),那麼此句的內涵就走到反面去了。第三首:「冷月飛霜」之時至少是秋天了,「千花」「百花」早已過世,而紅梅開在冬天,不知作者這樣寫有何特殊用意。從文字上看,「千花凋零百花殘」「十方秋色芳華盡」,這兩句基本上就只有「百花殘」的內涵;而第一句「冷月飛霜溢風寒」又和前面一首的第二句完全相同。這樣多內涵上的重複,似乎不合詩歌「文字精練」的基本原則。另外,末句末字「含」是及物動詞,「一枝紅梅傲雪含」怎麼解呢?誰含?含的甚麼呢?

原稿:神筆--念分別王、趙二同修遙思寄贈

落墨龍飛鳳舞前,造化世界蘊大千。
透描百感迷中事,光耀十方吐金蓮。

祥光瑞靄顯真仙,威德殊聖憾九天。
助師正法勤三事,一念持悲自心間。

評註:首句末字「前」不知怎樣解釋,大概只是為了入韻吧。第六句「殊聖」是否是「殊勝」之誤;末句「持悲」是否「慈悲」之誤?否則,和前面幾句的情緒也不相吻合了。另外,作者說自己的神筆「龍飛鳳舞」,可以「造化世界」,「吐金蓮」,有「祥光瑞靄」和「憾九天」的「威德」,是否過份誇張了些?作為同修,我們還比較能理解,如果常人讀到這些句子,可能難免會生出很多誤會來。

原稿:念奴嬌・殊聖的榮光

登高眺遠,見群山盡染,楓林秋葉。
鴻雁高飛空谷寂,綺麗雲蒸霞蔚。
濁世梅蓮,千秋洪願, 盪盡洪微澈。
征塵無悔, 掃除寰宇敗物。

神韻四海謳歌,佛恩浩蕩,萬古機緣悅。
盡救世人出險境,何懼冷風冰雪?
浩瀚蒼穹,風雲激盪,殊聖多英傑。
漫天花雨,飛升新宇宮闕。

評註:第二句「見群山盡染」已經包括了紅色的「楓林」,第三句為甚麼要再專門寫「楓林秋葉」或者「層林紅葉」(不管哪句,都給人一片紅色的視覺印象)?而且開頭兩句說「登高眺遠」看見的是「群山」,用的是遠鏡頭,第三句聚焦「楓林秋葉」是近鏡頭了,因此也是專門強調紅色的效果。秋天的層林,基本上只有兩種主色:占壓倒優勢的是金黃色,楓樹叢生的地方才會是紅色。紅色比喻甚麼、金黃色比喻甚麼,對大法弟子來說,不是很明顯的嗎?為甚麼不突出金黃而突出紅色呢?第二行中「空谷」比喻什麼?第三行中「濁世梅蓮」當然是比喻大法弟子,但「梅蓮」的形像剛剛映入讀者眼帘,就來一句「千秋洪願」,視覺形像就打亂了。前面用了比喻,後面就要用比喻的對像來描述,否則用比喻幹甚麼呢?特別是,「梅蓮」有鮮明準確的形像,拿來放在那裡就不管了,反而只起了打亂畫面的作用。「一切景語皆情語」;比喻是為了把抽象的變得形像、把死板的變得生動,這些話都說過不止一次了。作者在此詞上片的寫景中似乎完全沒有這些概念了。有些句子作者寫出兩句後,不知選哪句好,那是因為對自己要寫的內容不很確定。目標確定了,才知道哪條路比較近捷。下片沒有甚麼寫景,就不用細評了。

作者在押韻和平仄上還是基本正確的。但上片「綺麗雲蒸霞蔚」的「蔚」當屬第三部(讀「畏」的音),屬於第十八部的「蔚」只出現在地名和「蔚藍」一詞中(讀作「郁藍」)。但現在有些詞典(還是很有名的),都把「蔚藍」注音為「畏藍」了。而且作者所見的「詞林正韻」上也沒有說兩部的「蔚」字意義不同,所以這不是作者的錯誤。以後如果整理韻書,這些地方我們都會仔細註明的。另外,下片的「盡救世人出險境」的「出」字是入聲字,不是平聲字,就是在入派三聲中也是派入到上聲而不派入平聲。這個字,作者是按現代北方話的用法來用的。又,「殊聖」當是「殊勝」。

此詞不一定要修改,也不一定要嘗試寫慢詞。學的時間很短,寫的作品也很少,不可能一下子就提高到隨意創作慢詞的地步。不要太心急,還是多寫小令或中調,把基礎打牢實了再嘗試慢詞吧。當然,我們的登載標準很低,非要寫,也可能還是可以發表,但那樣對作者自己沒有好處。不正規的東西一旦固定下來,就很不容易糾正了。還是一步一步的走紮實為好。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