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文化漫談(一)

茹橋 整理


【正見網2010年03月12日】

中華大地被稱之為神州,從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燧人、伏羲、神農三位神人的出現,神也將陶器製造傳給了人。伴隨著中華上下五千年的風雲變幻,陶瓷文化也在這台歷史大戲的各朝各代中發展和演變著,陶瓷中蘊含著不同時代的文化,凝聚著歷史的真實;各個朝代中陶瓷器的造型、製作工藝以及裝飾,其工藝水準和藝術品味以及獨特的韻味和魅力,都無不體現出不同朝代之特點以及蘊含其中的文化內涵。

陶器、瓷器都是用陶土、黏土、瓷石等捏製成形然後經過燒制而成的器具。胎體沒有緊密燒結的黏土、瓷石的製品一般稱之為陶器;由上乘品質的黏土和瓷石所燒制的製品,胎體燒結緊密、經高溫燒制且釉色,稱之為瓷器。先有陶器而後有瓷器,陶器的出現遠早於瓷器,陶器工藝和瓷器工藝的總稱為陶瓷工藝。

神傳制陶

中國古代史書中有許多有關陶器的記載。《太平御覽》卷78引《逸周書》:“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耕而種之,作陶、冶、斤、斧。” 《史記・五帝本紀》裡有“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  

三皇出現的年代約在中、新石器時代(距今10000~5000年前)。人類在燧人、伏羲、神農三位神人的幫助下,生活質量開始有了提高,並開始具有了一定認識和應付自然的能力,有了基本的人類行為規範。這個時期的文化特點是發明建築房屋的技術、開始使用陶器、學會馴養狗豬羊、製作漁網劍矛等漁獵工具。

三皇之一的神農氏,亦即炎帝,是遠古神話中的太陽神。據說炎帝神農,人身牛首,三歲知稼穡,長成後,身高八尺七寸,龍顏大唇。神農氏被尊為中國的醫藥之祖,神農氏教人們製作陶器,用以吸水?運水、燒烤食物等等,發明了耒耜(lei lv),教百姓耕作,還創製了五弦琴。

神農氏將製造陶器的方法傳給了人,這是人類社會的一個“聖事”、“聖跡”。《考工記》中記載:“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爍金以為刃,凝土以為器,作車以行陸,作舟以行水,此皆聖人之所作也。”

眾多古籍中,記載著有關聖人發明陶器的傳說。《搜神記》中記載了一段古老的民間傳說:“寧封子,黃帝時人也。世傳為黃帝陶正。有異人過之,為其掌火,能出五色煙。久則以教封子,封子積火自燒,而隨煙氣上下。”舜:《墨子・高賢下》載:“瓦者,舜耕於歷山,陶於河濱,漁於雷澤,灰於常陽。”

在江西的萬年仙人洞、吊桶環,廣西桂林附近的甑皮岩、廟岩、大岩和湖南道縣的玉蟾岩、河北陽原、徐水南莊頭與北京懷柔等地發現的中國陶器,距今約萬年左右。如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遺址出土的距今約1.25萬年的夾粗砂紅陶;浙江最早的制陶實物,距今約11000年~9000年的浦江上山遺址;陽原虎頭梁遺址群中於家溝1995年~1997年發現的數塊夾砂罐片的年代,距今約1.2萬年。

2001年5月至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蕭山區博物館對跨湖橋遺址進行第二次發掘,出土了一大批陶、石、骨、木器,其中陶器復原器近150餘件,距今8000~7000年。此次考古發現一件稍有殘缺的繩紋小陶釜,口徑11.3厘米、高8.8厘米,外底有煙火熏焦痕,器內盛有一捆植物莖枝,長度約5~8厘米,單根直徑一般在 0.3~0.8厘米間,共20餘根,紋理結節清晰,出土時頭尾整齊地曲縮在釜底,類似丟棄的煎藥。這一發現為“神農嘗百草”之說提供了珍貴的依據。
 


1954年發現的西安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重要補充。它是公元前4800―前4200年一個原始村落的整遺蹟。在半坡類型的彩陶中,存在大量動物、人面、魚、鹿等圖案,有些與原始宗教中有著緊密的聯繫。陶壺製作成兩側呈上翹尖角。

經過考古發掘發現:距今約5000~7000年前,稱之為仰韶文化的河南澠池縣仰紹人,已經製作出各式精美的彩陶器。各種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細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

 


這件出土於中國北部山東省日照縣新石器時代晚期山東龍山文化(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000年)遺址的黑陶蛋殼高柄杯,以其高超的製作工藝和優美的造型,被譽為“中國古代陶器的顛峰之作”。薄如蛋殼、晶瑩光澤。其造型一般是頭重腳輕,器壁超薄,因此不可能是日常生活用品。蛋殼陶器多出自較大型的墓葬裡,在墓中也往往是單獨擺放,是部族上層所珍視的禮器。

由於陶器淵源悠久的歷史,又由於其能埋於土中而長存不腐,因此大量的出土陶器,給今天的人類考察中國古老文化的作為依據。中國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文字便是刻在陶片上的文字――“刻契陶文”。

早期陶器

制陶是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手工業,西周青銅器銘文中就有了“陶”字。古人云“灶善則陶冶良也”。

陶器的造型有炊器食器如鼎、罐、鬲、碗、盤等;還有飲器如杯、角、觚等以及盛貯用品壺、罐、瓮、瓶、尊、盆、缸等等。中國古代陶器的種類有:紅陶、白陶、彩陶、灰陶、黑陶、硬陶、釉陶等等。

在中國傳統中,古人們祭奠神靈,祈求神靈的保佑,敬天知命、天人合一,希望歸天成仙的美好願望。

國家的大事首先是祭祀,在青銅出現之前,就已經有陶器和玉器來祭祀神。上面是一件龍山文化時候的陶器,這是當時人們的祭祀用品。

1978年安鄉縣湯家崗出土的一個高7.3、口徑19厘米的印紋白陶盤,是人類早期祭祀用的器皿,這件陶盤是迄今發現最早的白陶之一,距今約6500~7000年。

 


(這是人類早期祭祀用的神器,陶以含鎂較高的陶土製成,胎質純淨,盤斂口,腹部斜收,圈足外撇。器外布滿紋飾,戳印X紋、圓圈紋、三角形紋、S紋等組成的環帶裝飾,外底在二圈S紋組成的環帶內,戳印十分規整的八角星圖案,並在八角星圖案中心的方框之內戳印旋轉狀的十字紋,使整個圈足形成以八角星為核心,頗似一幅光芒四射的畫面。)

從製作的精細及裝飾手法來看,這件白陶盤不是普通的日常用品。表現為對於神的崇拜敬仰,對天地自然的敬仰,對光明的崇拜。

這是一件八角星紋陶豆,用來盛放食物。用白彩繪出4個對稱的八角星紋,表示四面八方,天地通泰。八角形含有天地無邊的概念,表現出先人對世界的認識和,這個圖形在很多器物上都出現過,是大汶口出土陶器的明顯特點。

 


大汶口文化遺蹟M2007出土的彩陶釜與“卍”字符放大圖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前2500年)

根據現在的考古發現,早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就有“卍”字符字形的圖案出現了。最早的“.d”字符出現於距今約9000年前的彭頭山文化。“卍”字符是佛的象徵,早在夏商時期,古赤峰夏家文化常見類似的(卍)萬字紋陶器。“卍”字符在上古遺蹟中的出現非常頻繁並且是在中國的很多地方都有發現,距今約7400年的湖南高廟文化的陶器上、河姆渡文化(距今6900年)中發現了一個以鳥喙為象徵的四鳥呈“卍”字形中心的陶盤。

 


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卍”紋彩陶長頸壺

這說明在遠古時代的中國祖先對這一神聖的佛家符號並不陌生。

早期的陶器上有各種植物、動物及自然界的畫面,有的畫出了陽光照耀下禾苗的生長狀況,比如各種枝葉、花瓣、籽實、花朵等,還有各種魚紋、鳥紋、鹿紋等動物形像,還有古人舞蹈的畫面等,紋樣自然,生動逼真。這些圖案以藝術的手法真實的表現出古代人們對自然的熱愛,以及人們日耕而作、日落而息的古樸生活,體現出古人那種“天人合一”的生活。

參考文獻

明代宋應星編著的《天工開物》。
清代唐英的《陶人心語》。
《中國陶瓷史》葉?疵裰?br>《中國陶瓷》馮先銘主編
中國陶瓷網
正見網有關文章
及其它相關文章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科技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