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0年07月01日】
在黨文化中,封建被認為是貶義,是落後與腐朽的代名詞,其實不然,「封建」即「封土建國」,即天子把自己直接管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於諸侯,並授予他們爵位,讓他們建立封國,保衛中央。簡單言之是指王者以爵土分封諸侯,而使之建國於封建的區域,即分封建制。
在「封建」一詞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封」字。「建」字的本義和今義沒有太多差別,本義也是「立法、建國」之意。而之所以能「建國立法」,則在於「封」。「建」是由「封」而來。但是,「封」字的最初義卻還不是後來組成固定的「封建」一詞時「帝王以土地、人民、爵位、名號賜人」的意思, 「封」字開始是與「豐」同字,在甲骨、金文中狀如「植樹於土堆」的樣子,而植樹在此是為了劃界,「封」即表示「起土界」、「疆界」或者說「田界」的意思。許慎《說文•土部》所訓∶「封,爵諸侯之土也。」《說文》說「封」字「從之,從土,從寸,守其制度也。公侯百裡,伯七十裡,子男五十裡。」
周代的封建制
周初封建諸侯的目的都是「以蕃屏周」,「為周室輔」,《左傳•定公四年》說到「以尹天下,於周為睦」。《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接著「以蕃屏周」一語之後是∶「亦曰∶『吾王專享文、武之功,且為後人之迷敗傾覆,而溺入於難,則振救之。』」崔述解釋這段話的意思是∶「文王始受命,而未得及身為天子。武王始克商,而未得及身見四方之靖。至成王,然後安享之,以為祖、父之德而吾獨享之,於心不自安,故分其祿而與諸父兄弟共之。」
天子對諸侯的封建建立了一種等級、名分的依存關係。封建制建立起來之後,維護它的制度主要有二∶一個是體現「親親」的宗法制度;另一個就是旨在不斷肯定和提醒這種等級名分關係的巡守朝貢之制。受封的諸侯一般五年朝見周王一次,在朝都有一定的班次,不許僭越。另外諸侯對周王也有進貢和服役的義務,這些都叫做「王職」。諸侯平時應當每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以密切關係。新立的國君必須得到周王的冊命,以表示他和周王君臣的關係。但諸侯在國內則可以自由行使他的統治權。
漢朝承襲了「郡縣制」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取消「封建制度」,秦王朝在全國推行單一的「郡縣制」。漢朝承襲了秦朝「郡縣制」這種行政區劃管理制度,與秦行政區劃不同的是,在推行「郡縣制」的同時又推行封國制,封國包括王國和侯國,這種兩種並行制又稱「郡國制」。兩漢時期雖郡國並行,但仍以「郡縣制」為主。漢朝初期,劉邦面對拼湊起來的諸侯勢力和亡秦後的六國背景,首要任務是:勉力維持穩定局面,鏟除異姓諸侯王,以分封子弟的方式,調和異姓諸侯王與郡國制的兩極偏差,劉邦與項羽相爭時,先後分封七個異姓王。稱帝後,又分封同姓九王,使後來中央政府及封國之間的對立,延續了很長的時間。漢初恢復封建制,同時又施行郡縣制,使郡國雜處,以相牽制,對維護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起到積極作用。
結語
誠然,在黨文化中,所謂的「封建思想」、「封建迷信」等,與封建二字的本來面目已大相逕庭,如今,筆者還原封建一詞的本來面目,與諸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