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0年09月01日】
【原文】
帝(1)之初即位也,內閣臣七人。陳山、張榱以東宮舊恩入,不稱,出為他官。黃淮以疾致仕(2)。金幼孜卒。閣中惟士奇(3)、榮(4)、溥(5)三人。榮疏貽(6)果毅,遇事敢為。數從成祖北征,能知邊將賢否,覬塞險易遠近,敵情順逆。然頗通饋遺,邊將歲時致良馬。帝頗知之,以問士奇。士奇力言:「榮曉暢邊務,臣等不及,不宜以小眚(7)介意。」帝笑曰:「榮嘗短卿及原吉,卿乃為之地(8)耶?」士奇曰:「願陛下以曲容臣者容榮。」帝意(9)乃解。其後,語稍(10)稍聞,榮以此愧士奇,相得甚歡。帝亦益親厚之,先後所賜珍果牢醴(11)金綺衣幣書器無算。
(出自《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
【注釋】
(1)帝: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明仁宗朱高熾長子,數度隨成祖征討。他和其父一樣,比較能傾聽臣下的意見,聽從閣臣楊士奇、楊榮等建議,停止對交址用兵,與明仁宗並稱「仁宣之治」。宣宗時君臣關係融洽,經濟也穩步發展。
(2)致仕:辭去官職。
(3)士奇:楊士奇(1365年-1444年),名寓,字以行,號東裡,明朝泰和(今江西泰和縣澄江鎮)人。因其居地所處,時人稱之為「西楊」。三楊中,楊士奇以「學行」見長,先後擔任《明太宗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總裁。前後侍奉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代皇帝。
(4)榮:楊榮,建安(今福建省建寧縣)人,字勉仁,是明朝時代名臣。楊榮辦事敏捷,謀劃政事,果敢決斷,經歷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皇帝,都受重用,與楊士奇、楊博併入內閣,號稱三楊。
(5)溥:楊溥,明朝湖廣石首(今屬湖北)人,字弘濟,授以翰林編修,後為當朝首輔,以有雅操、質直廉靜而出名,被後人譽為一代賢相。
(6)疏貽(音楷):疏,開通。貽,歡樂。
(7)小眚(音省):小過失。眚,過錯。
(8)地:事理的依據,引申為理由,說情。
(9)意:心思。
(10)稍:略微。
(11)醴(音理):甜酒。
【語譯參考】
宣宗剛即位時,內閣大臣只有七人。陳山、張榱因為宣宗做太子時在東宮的舊情入閣,但是不稱職,調出去做別的官。黃淮因為生病辭官。金幼孜死了。內閣中只有楊士奇、楊榮、楊溥三個人。楊榮個性開通樂觀果敢剛毅,遇事能勇敢去做。屢次跟從成祖北征蒙古,能夠知道邊境將領是否賢能,據守要塞的險峻平易和道路遠近,敵人對朝廷的依順和叛逆。但常接受禮物,邊將年節都送給他良馬。宣宗也知道這些事,並詢問楊士奇。楊士奇極力說:「楊榮通曉邊境事務,我們這些人都趕不上他,不應當把這些小過失記在心上。」宣宗笑說:「楊榮曾經說你及夏原吉的壞話,你怎麼給他說情呢?」楊士奇說:「希望陛下像委曲寬容我那樣去寬容楊榮。」宣宗的心思才消除。後來,這些話楊榮略微知道了,楊榮因此感到愧對楊士奇,此後,兩人相處甚歡。宣宗也更加親近厚待楊士奇,先後賜給他珍果、牲牢、甜酒、金子、花絲衣服、幣帛、書籍、器具等無數。
【研析】
自古聖人古來稀,每個人或多或少有一些小缺點,只要這些小缺失,不影響大局,倒不見得一定要吹毛求疵,要求閣員都是完美之人。如楊榮原本宣宗皇帝對他喜歡接受禮物,有些不好的觀感,轉而詢問楊士奇,卻告知以其優點是別人無可取代的。其出發點完全站在用人專業的角度去考量,不但沒計較楊榮曾說過他的壞話進行報復,反而勸宣宗皇帝要去包容他這些缺點,遂解了宣宗皇帝疑慮,而且更為厚待他。更難能可貴的是,化解楊榮心結,讓他覺得慚愧,此後兩人和諧相處。可見人與人相處,只要能打開心扉,做個宰相肚裡能撐船的人,就可以互相包容,即使沒成為知心好友,也不會惡言相向,或推向對立面,這一切的轉變,端看每個人的思維與器量罷了。
【延伸思考】
1.楊士奇對說他壞話的楊榮,不但未追究,反而持客觀就事論事的態度去向宣宗說明他的優點,如果是一般常人,做得到嗎?為甚麼?
2.從楊榮與楊士奇後來相處甚歡,讓你想到什麼?
3.宣宗對楊士奇更加厚待,乃由於楊士奇的為人令人敬佩。從此點中,你是否悟到處處與人為善的真正涵義?
【參考資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譯下》門歸 主編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2.《白話二十五史精選第四卷》吳樹平主編 1991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