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手足無措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0年09月15日】

【原文】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1)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妻而已矣。」

(《論語・子路》)

【註解】

(1)錯:通「措」,安置。

【故事闡述】

《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有一段記載:衛靈公死後,衛人立蒯聵之子輒,是為出公。這一年六月,趙鞅將蒯聵納於衛國的戚地,與輒對立。直到出公五年,衛君輒始終違抗父親蒯聵,諸侯們屢次以這件事責備衛國。這時孔子門人子路等多在衛國任職,衛君輒想要請孔子主政。此刻蒯聵已在晉人的協助下回國,占領了戚邑,父子對峙不下,失去彼此該有的風度。在這種情形下,孔子自然不願意為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君主效力。他向子路陳述「正名」的道理,說:「名分不正,所說的話就不合道理;說的話不合道理,事情就做不成;事情都做不成,當然安上治民的禮、移風易俗的樂就無法產生;禮樂不能產生,刑罰就因失去依據而不能輕重適中;刑罰失當,人民舉手投足都容易犯錯,就會惶恐終日,不知如何是好。」

孔子所講的此一席話,見於《論語・子路》。後來「手足無措」這句成語,就從孔子所說的「民無所錯其手足」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惶恐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討論】

(1)為何孔子不願意為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君主效力?
(2)孔子向子路陳述「正名」的道理,內容為何?

【造句練習】

例:由於事情發生得太突然,令大家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
例:喜歡朝令夕改的主管,常常讓下屬手足無措。

【相似成語】

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六神無主、張皇失措、驚慌失措

【課後時間】

詞性結構相同的成語打○,不同的打×。

1()手無寸鐵、手足無措 2()大海撈針、浮雲蔽日
3()穿雲裂石、調虎離山 4()見賢思齊、天方夜譚

參考答案:

1× 2○ 3○ 4×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