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逸高風(六)

史鑑 整理


【正見網2010年09月04日】

鄭遨投書於火

鄭遨,字雲叟,滑州白馬人。唐明宗先祖也叫遨,世人為避諱都叫鄭雲叟。鄭遨少年好學,文思敏捷。唐昭宗時,考進士不中,見天下已亂,萌生了拂衣遠去之意,想帶妻子、兒子一起歸隱。妻子不從,鄭遨就獨自前往少室山當道士。妻子幾次寫信勸鄭遨回家,鄭遨看都不看,把信投到火裡。後來鄭遨聽說妻子、兒子死於亂世,慟哭了一聲,就停止了。

鄭遨與李振是老朋友,李振後來在梁朝當官顯貴,想幫鄭遨取得功名利祿,鄭遨不去;後來李振獲罪流放到南方,鄭遨徒步千裡去探望他。聽說這件事的人更加稱道鄭遨品行的高尚。後來,鄭遨聽說華山有五粒松脂掉進土裡,千年後變成仙藥,能使人長生,於是遷到華陰尋求松脂。鄭遨與道士李道殷、羅隱之友善,世人視為三位高人。鄭遨種田為生。羅隱之賣藥為生。李道殷會釣魚術,魚鉤上不用加魚餌,又能化石為金.鄭遨曾經實驗證實,但鄭遨不追求李道殷這些本事。節度使劉遂凝幾次拿著珠寶禮物送給他,鄭遨從不接受。

唐明宗時召他做左拾遺,晉高祖時召他做諫議大夫,鄭遨都不去,於是晉高祖賜號為「逍遙先生」。晉高祖天福四年鄭遨去世,終年七十四歲。(據《新五代史》)

戚同文道義自富

戚同文,字同文,宋地楚丘人,書香門第。小時候喪父母,祖母在親戚家把他帶大。戚同文贍養祖母以孝敬聞名,祖母死後,戚同文晝夜哀號,幾天不吃飯,鄉裡人為之感動。

當初,戚同文聽說同城人楊愨在教學生,天天到學堂門口觀望。楊愨就教他《禮記》,戚同文過目成誦,一天就背下一卷,楊愨覺得驚奇,就留下他讀書。戚同文不到一年就背完了《五經》,楊愨就把妹妹嫁給他。從此戚同文更加發奮讀書,終年累月挑燈夜讀、衣不解帶。當時後晉末年天下大亂,戚同文不願出仕,而且想見到天下統一,就以「同文」為名、為字。楊愨曾經勸他出仕,戚同文說:「先生不出仕,我也不出仕。」楊愨寄居將軍趙直家,生病不起,把家事託付給戚同文,戚同文為他下葬服喪。趙直對戚同文厚加禮待,幫他建學堂招學生,求學的人仰慕他的大名不遠千裡而至。學生中登第的有五六十人,宗度、許驤、陳象輿、高象先、郭成范、王礪、滕涉等都做了三公。

戚同文為人純樸,崇尚信義,別人家有喪事,宗族鄉裡有窮人,戚同文都盡力救濟。冬天,經常解下棉衣給受凍的人穿。戚同文不積累錢財、不蓋住房,有人勸他留點產業,戚同文就說:「人生以行義為貴,我留這些有什麼用?」因此戚同文被鄉裡人深深佩服。有不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的人,戚同文都予以勸善。戚同文頗能知人,與他交遊的都是一時名士。喜歡聽別人的長處,未嘗說別人的短處。與宗翼、張.P、滕知白是好友。生平沒有到過京師。長子戚維當隨州書記後,接戚同文去隨州養老,在漢東去世,終年七十三歲。

戚同文喜歡作詩,有《孟諸集》二十卷。楊徽之曾經因出差到戚同文所在地,與他一見投緣,唱和了很多詩。楊徽之曾說陶弘景號稱「堅白先生」,戚同文純樸正直,把道義當作自己的財富,於是與門人追諡戚同文為「堅素先生」。(據《宋史》)

陳摶石室睡仙

陳摶,字圖南,亳州真源人。陳摶四五歲時一天在岸邊玩水,有青衣婦女給他餵奶,從此陳摶一天天聰明起來。陳摶長大後博覽經史百家之言,過目成誦,毫無遺忘,作詩很有名氣。後唐長興年中,陳摶考進士不中,從此不求功名,樂在山水之中。自稱曾經遇到孫君仿、獐皮處士兩位高人,對陳摶說:「武當山九室岩可以隱居。」陳摶前往歸隱,練氣辟穀二十餘年,每天不吃飯,只喝幾杯酒。後來陳摶移居華山雲台觀,又在少華山石室定居。陳摶每睡一覺,經常一百多天不醒。

周世宗喜好鍊金術,有人告訴他陳摶的大名。顯德三年,周世宗命令華州送陳摶到朝廷。周世宗留陳摶在宮中住了一個多月,再從容問他鍊金術。陳摶回答:「陛下是四海之主,應當以勵精圖治為念,怎麼還留意鍊金術呢?」周世宗不怪罪,要封陳摶為諫議大夫,陳摶堅決推辭不接受。周世宗既然知道陳摶沒有本事,就將他放還,命令華州官吏年年問候。顯德五年,成州刺史朱憲赴任之際跟周世宗辭行,周世宗要他將五十匹絲綢、三十斤茶轉送陳摶。

太平興國年中,陳摶來朝覲,宋太宗很隆重的招待他。太平興國九年,陳摶又來朝覲,宋太宗更加禮遇他,對宰相宋琪等人說:「陳摶獨善其身,不干勢利,真所謂方外之士。陳摶隱居華山已四十多年,推算他的年齡將近百歲。陳摶自稱經歷五代分裂戰亂,幸遇天下太平,所以前來朝覲。我跟他談話,他言談甚有可聽之處。」於是派宦官送陳摶到中書省宰相辦公處。宋琪等人從容問他:「先生得到玄默修養之道,可以教人嗎?」陳摶回答:「陳摶山野之人,對時務沒有用處,也不知道修仙鍊金之事、吐納養生之理,沒有方術可以傳授。就算修道人白日飛升,對世上又有什麼益處?如今聖上龍顏秀異,有天人的儀表,博達古今學問,深究治亂之道,真乃有道仁聖之主。此時正是君臣同心同德、大興教化、勵精圖治之秋。沒有比這更適合勤行修煉的了。」宋琪等人點頭稱是,將他的話告訴宋太宗。宋太宗更加推重陳摶,下詔賜號「希夷先生」,賜紫衣一襲,留陳摶住在京城,命令有關部門增葺陳摶住的雲台觀。宋太宗屢屢和陳摶唱和詩賦,幾個月後放陳摶回山。

端拱初年,陳摶忽然對弟子賈德升說:「你可在張超谷鑿石為室,我將要在那裡休憩。」端拱二年七月秋天,石室鑿成,陳摶親筆寫下幾百字給皇帝的信,大意是:「微臣陳摶壽數已終,聖朝難戀,已於今月二十二日在蓮花峰下張超谷中化形。」到了二十二日,陳摶按期逝世,七天後肢體猶溫,有五色雲彩蔽塞洞口,一個月還沒散去。

陳摶喜歡讀《易經》,手不釋卷。常常自號「扶搖子」。能預先知道人心意。他齋房壁上掛著一個大瓢,道士賈休復心裡想得到,陳摶就已經知道了,對賈休復說:「你來沒有別的意思,只是想拿我的瓢。」叫侍者取下瓢送給賈休復,賈休復大驚,以為陳摶是神明。有個叫郭沆的人,少年時家住華陰,一天夜裡在雲台觀借宿。陳摶半夜喚起郭沆,要他趕緊回家,郭沆猶豫不決。不一會兒,陳摶說:「可以不用回去了。」第二天,郭沆回家,才知道半夜他母親突然心痛欲死,不一會兒病卻自己好了。

華陰隱士李琪,自稱是唐開元年中郎官,已有幾百歲,常人很難見到他。關西逸人呂洞賓,有劍術,一百多歲卻青春常駐,步履輕疾,頃刻之間能行幾百裡,世人以為他是神仙。兩人都屢屢來到陳摶齋房做客,常人都覺得很神異。大中祥符四年,宋真宗光臨華陰,到雲台觀,閱覽了陳摶畫像,免除了雲台觀田租。

據傳陳摶作詩一首:「十年蹤跡走紅塵,回首青山入夢頻。紫閣崢嶸怎及睡?朱門雖貴不如貧。愁聞劍戟扶危主,悶聽笙歌聒醉人。攜取舊書歸舊隱,野花啼鳥一般春。」道出了陳摶志趣。(據《宋史》)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