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0年09月28日】
中國書法是中國古老的神傳文化,與棋琴畫並列為四「藝」,是藉助中國文字美的結構造型來表達感情的傳統藝術。其內涵博大精深,包容了畫的意境、詩的情感、音樂的旋律、舞蹈的韻味、武術的神采、做人的哲學……所謂無色而有繪畫的絢爛,無聲而有音樂的神韻。
在世界眾多的文字中,只有中國漢字是與天上的文字是對應的,也只有漢字才衍生了書法藝術。
漢字從甲骨文算起,經歷了三千多年的風雨,形成了真、草、隸、篆、行、楷等諸多書體。篆書包括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包括秦隸、漢簡、漢碑;楷書包括魏碑、唐楷;行書包括行草、行楷;草書包括章草、今草、狂草等。
中國書法藝術從商代開始,經歷了商周的古樸,秦漢的輝煌,魏晉的風韻,隋唐的鼎盛,宋元的神采,明清的繁榮,近代的恢宏。既有個人的神采:「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又有地域的特點,「北碑南帖莫偏標,拙媚相生品自超」;還有時代的風格,「晉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 」。書法藝術如日月經天,江河奔流,自古至今,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作為東方藝術核心的中國書法,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氣質,書法的點與線,黑與白,凝聚了大自然千變萬化的神態與意象,透散著書法家的情感和智慧。書法是國粹,中國曆朝歷代都將書法當作每個讀書人的必修課和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像人們常說的:「字如其人」。
中國書法藝術,大致可以分為實用為主的寫字和以觀賞為主的書法兩大類,近代以後出現了以鋼筆為主的硬筆書法與幾千年來的毛筆書法並存的局面。毛筆書法變成了欣賞為主的藝術,實用書法已經被鋼筆等硬筆代替。但是中國的古老毛筆書法藝術依然散發著燦爛的光彩,奪目璀璨,為人們做敬贊。
古代書法大家「書聖」王羲之的兒子問他寫好書法的技巧,王羲之告訴他:寫完十八缸墨汁之後,書法自然會有很大的進步,王獻之寫完了十八缸墨汁後書法真的有了很大的改觀,書法的昇華離不開苦練。但是一個真正了不起的書法家也一定是一個正直的人,唐朝皇帝問書法家柳公權如何寫好書法時,柳公權回答:心正則筆正,筆正則法可矣,意思是說心底純正才能寫好書法。
德宗興元元年(784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亂,近八十高齡的顏真卿不顧個人生命安全,和隨從深入虎穴,好言勸告叛軍明大義廢惡行,遭叛軍恐嚇、毒刑後堅貞不屈,從容就義。
顏真卿和柳公權的書法並稱「柳骨顏豐」流傳千秋。唐代的褚遂良的書法也深受唐太宗等皇帝器重,在武則天要被立為皇后時,褚公出於對大唐李家的忠心堅決不同意,不畏李治的怒火將頭磕的鮮血直流,被貶荒遠,客死異鄉亦不變節。
岳飛寫得一首好字,他書寫的「滿江紅」和他的浩然正氣永存千古。而秦檜雖然也會舞文弄墨,但當它迫害岳飛後,遭到大眾唾棄,視秦檜包括它的書畫為災禍之物,是凡有秦檜書法字畫者都將其扔進茅坑,形銷跡滅。
能寫好書法者,要「行萬裡路,讀萬卷書」 「有功無性,神采不生;有性無功,神采不實。兼此二者,然後得齊古人 」這段話說明了字內功夫與字外功夫的關係。「少陵論詩,必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子長為文,必周覽名山大川,然後有奇氣。學書亦然,不能專從古金樂石中求之也。讀書養性,缺一不可。不然,用功隨深,所成不過書匠,難超塵俗矣。」 字內的功夫,首先是臨池。要先「約」(先臨一家名帖,取乎法上)後「博」(再臨多家名帖,博採眾長)。要先「入貼」,後「出帖」,從無我到「有我」,正所謂:「學無古人,則學無師承,書無自己,則流為書匠」 博覽碑帖,方能精通眾美。南宋書法家姜白石說:「皆須古人名筆,置之几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之理,然後可以臨摹」。歷代的名家碑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是學習書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下載方法:按滑鼠器右鍵,在彈出菜單中選擇「目標文件保存為…」(Save Target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