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0年09月26日】
周公,姓姬,名旦,亦稱叔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稱為周公或周公旦。
周公自幼篤行仁孝,多才多藝。文王在時,他以孝仁而異於群子。他曾兩次輔佐周武王向東伐商,後又竭力輔佐周成王治理周朝,還製作禮樂,主張「明德慎罰」,「敬德保民」使周朝政清治明,被後代從政者當作楷模,也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最為尊崇的古代聖人之一,被尊為「元聖」。周初施行的仁政是儒家思想的直接來源,孔子畢生所極力倡導的周禮也是源於周公。歷史上有很多周公之說,這裡說的是第一代周公,「公「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一等。
赤膽忠心 鞠躬盡瘁
在武王伐紂期間,周公是武王的得力助手,周公在盟(孟)津觀兵,牧野之戰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牧野集眾誓師,誓詞《牧誓》就是周公所作。周公在輔佐成王攝政期間,東征平叛了「管蔡之亂」、「九夷」之亂,大體清除了殷商的殘餘勢力,征服了東夷諸國,真正的完成了周朝一統天下的基業。東征平叛後,周公又著手營建新都-洛邑(今河南洛陽),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新城終於建成。洛邑對於周王朝管理整個國家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明德慎罰 安定殷民
周滅商後,在處置殷商遺民和上層貴族的問題,武王採取了周公的「原地安置,留民生路」的寬厚仁德政策,釋放被囚禁的箕子和被關押的貴族;修整商容故居,並且設立了標誌;讓閎夭培高王子比乾的墳墓;命令南宮括散發了鹿台的錢財,打開鉅橋的糧倉,賑濟飢餓的殷民。
周公平定管蔡之亂以後,派康叔駐守故商墟。他告誡年幼的康叔:商朝之所以滅亡,是由於紂王酗於酒,淫於婦,以至於朝綱混亂,諸侯舉義。他囑咐說:「你到殷墟後,首先要求訪那裡的賢人長者,向他們討教商朝前興後亡的原因;其次務必要愛民。」周公又把上述囑言,寫成《康誥》、《酒誥》、《梓材》三篇,三篇的主旨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罰」,為的是使殷民在連續兩次大動盪之後安定下來,使殷民從事正常的農業生產和商業活動。康叔到殷墟後,牢記周公的叮囑,生活儉樸,愛護百姓,使當地吏民安居樂業。
攝政歸政 謹守臣道
滅商後,由於日夜操勞,武王身染重病,群臣憂懼,卜求先王救助。周公虔誠地向祖先太王、王季、文王祈禱,願以自身替武王之身,「旦巧能,多才多藝,能事鬼神。」
周公在招攬人才、用人唯賢方面被歷代從政者視為榜樣。周公擔心會錯過世間的賢者,即使在沐浴之際,但凡有人前來拜見,闡述治國方案,他都會握著濕漉漉的頭髮及時出來接待;就是吃一頓飯,也會多次吐出嘴裡來不及咽下的飯菜,急不可待的去接見賢者,這就是「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的故事。
武王病死,太子誦繼位,是為成王。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武王的另外兩個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他們散布流言蜚語,說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謀害成王,篡奪王位。周公說服太公望和召公爽,道明自己的心跡:「我所以不顧個人得失而承擔攝政重任,是怕天下不穩。如果江山變亂,生民塗炭,我怎麼能對得起列祖列宗,和武王對我的重託呢?三王憂勞天下已經很久了,而今才有所成就。武王過早地離開了我們,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是為了成就周王朝,才這麼做。」
周公旦攝政6年,當成王已經長大,他決定還政於成王。在還政前,周公作《無逸》,以殷商的滅亡為前車之鑑,告誡成王要先知「稼穡之艱難」,不要縱情於聲色、安逸、遊玩和田獵。然後「還政成乏,北面就臣位」。周公旦退位後,把主要精力用於制禮作樂,繼續完善各種典章法規。年老病終前,他叮囑說:「一定要把我葬在洛邑,以表示我至死也不能離開成王。」不久辭世。周公在國家危難的時候,不避艱辛挺身而出,擔當起王的重任;當國家轉危為安,走上順利發展的時候,毅然讓出了王位,這種無畏無私的精神,始終被後代稱頌。
製作禮樂 流傳千古
西周初期,周公攝政,他制定了一系列完備的周禮。此次制定禮樂的內容極為豐富,大至國家的大政方針,小至單個人的日常舉止,都做了詳盡的要求。宏觀的方面含有宗法制、分封制和國家重要事項的制度禮儀,微觀的方面有個人的婚喪嫁娶、成人儀式、祭祀活動等等。後來,儒家學者將周禮整理成專門的理學著作「三禮」--《周禮》、《儀禮》、《禮記》,在漢朝之後的兩千多年中,周禮的中心思想仁、義、禮、智、信已變為中華民族道德舉止的規範,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中國歷史翻過來幾千年,儘管時代在變遷,可是周公在周初製作的種種禮制皆延續下來,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尤其是婚姻制度,即使在今天仍頗有影響。